">
電子報
電子報

強化本科教學核心地位 促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我校推進“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實施成效顯著本報記者 水青







  自去年我校被列入市屬高校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試點學校之后,學校在鞏固和完善以往實施“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市教委有關開展市屬高校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試點工作提出的總體目標和要求,結合本校實際,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斷強化本科教學在學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激發(fā)教師教書育人的動力和能力,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本校的特色。
42個教研團隊 成了教學骨干力量
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保證“激勵計劃”實施成效的關鍵,我校將組建教研團隊作為推進“激勵計劃”的重要舉措之一,繼去年建立首批17個教研團隊后,第二批25個教研團隊也已相繼組建完畢。目前共由410余位教師組成的42個教研團隊已成為學校本科教學的骨干力量。
  按照“兩互動”的“激勵計劃”實施目標,各教研團隊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以教學促進科研,又以科研反哺教學。以人文與傳播學院的中國通史教研團隊為例,團隊10位教師除了患病特殊情況外,所有人都在奉賢校區(qū)第一線上課。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將傳統(tǒng)講解式課堂模式轉化為研究型課堂模式,結合課堂教學為學生科研設計了兩個跟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對接的田野考察團隊,即敦煌的絲綢之路團隊和海洋文明研究團隊,讓學生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際中去。去年,該教研團隊還結合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積極參與四行倉庫抗戰(zhàn)紀念館建設這一市級重大建設項目,開發(fā)制作了一系列APP電子地圖,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20多家媒體對此作了報道。
  團隊建設培育了一批能承擔重大教研課題、產出高水平教研成果的優(yōu)秀教研共同體。2015年度上海高校市級精品課程、優(yōu)秀教材獎、本科重點教學改革建設入選立項已經揭曉,我校有5門課程入選上海高校市級精品課程,15部教材榮獲上海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材獎,3個項目獲得上海高校本科重點教學改革項目立項建設,2門課程獲得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語教學課程建設,27門課程獲得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立項建設,其中,教研團隊成員共有13項成果入選,1門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共享課程通過驗收。在組建團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們共發(fā)表教學研究、教改論文60余篇,指導學生科研項目立項或獲獎20余項。
“五雙”舉措 促青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是“激勵計劃”可持續(xù)的保障。在“激勵計劃”實施過程中,學校圍繞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技能和專業(yè)發(fā)展要求,推出了“五雙”舉措。
  一是執(zhí)行“雙證上崗”。青年教師必須同時持有高校教師資格證和新入職教師培訓結業(yè)證書方可進課堂授課。二是對教學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雙聘期考核”。從2014年開始,學校對新任教師執(zhí)行首聘分期考核,改變了5年聘期的傳統(tǒng)做法,新任教師如果在3年內的本科評教分數低于4.0,便不再得到續(xù)聘。三是專技職務評聘執(zhí)行課堂教學、學生指導“雙項評價”。四是執(zhí)行“雙導師指導”,青年教師在正式作為主講教師之前,必須接受教學、科研雙導師的指導,完成兩年助教工作。五是提供“雙線支持”,除了提供教學技能指導外,還在實踐教學、專業(yè)發(fā)展、雙語教學、學生工作等方面提供成長平臺。
  依照學校的舉措,各學院也根據自己的特點,千方百計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生環(huán)學院制定了詳細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內容包括:重視梯隊建設,教研團隊一定要有青年教師作為后備力量;安排帶教導師,由帶教導師對青年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把關,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指導;對青年教師的課程安排,先上選修課,后上必修課,再上專業(yè)核心課;在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上向青年教師傾斜;通過安排青年教師聽課、幫助帶做實驗等方法,逐步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課程創(chuàng)新改革 為教學注入“活水”
  
“激勵計劃”的實施,還促使各學院在教學備課、內容、手段上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
  生環(huán)學院副院長李新國告訴記者,生環(huán)學院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的做法,一是統(tǒng)一課程標準,老師備課從單獨備課改為集體備課。由于各個老師研究領域不同,講課就會有所側重,集體備課使得老師講授的內容標準化。集體備課不僅對教學內容把關,還可以共享各位老師好的經驗方法,青年教師能從老教師身上學到豐富的教學經驗,糾正過去教學中自己意識不到的問題。
  二是在教學內容方面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理論課方面既抓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抓學科前沿知識的介紹;實驗課方面既抓技能型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抓開放性實驗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目前學院大三學生實行科研導師制,教師在實驗中注意安排開放性試驗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鼓勵學生課余進實驗室。
  三是在教學手段方面做到“雙重視”,即重視網絡課程建設,利用學校課程中心的資源,把各門課程放上網以便學生下載進行課后復習,目前80%以上課程都有課程網站;重視開設雙語課程,利用學院年輕教師英語語言優(yōu)勢開出雙語課,如龐婉婷老師的“生物多樣性原理及應用”、羅永婷老師的“動物生理學”均選用國外原版教材,用英語布置作業(yè),英語試卷,同時做到講課基本使用英語,課上課下與學生英語交流,很受學生歡迎。
好老師標準 不再僅是“上好課”
  
教師坐班答疑,為學生提供自習輔導是增強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又一舉措。為保證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在奉賢校區(qū)為學生釋疑解惑,學校后勤增開班車班次數,增加晚間答疑場所,還對奉賢校區(qū)迎賓樓進行改造,優(yōu)化教師晚間住宿條件。學校建立了巡查和服務制度,每晚均有部處長巡查輔導答疑秩序,并安排學生輔導員陪伴,隨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各類問題;加大信息化考勤力度,在班車、校門、教師休息室等處設立信息化考勤設施,全面掌控坐班答疑進展秩序。與此同時,各學院也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加強管理,把教師坐班答疑工作做得更好。
  法政學院建立了輔導答疑管理制度,學院領導每周安排一天在奉賢校區(qū)值班,現(xiàn)場解決教授與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學院長每周安排兩天在奉賢校區(qū)值班,檢查教師輔導答疑的情況。
  教師課后坐班答疑,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普遍反映,現(xiàn)在師生之間溝通多了,親近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老師不僅在學業(yè)上幫助學生,還成了學生的“人生導師”。有的老師晚上十點鐘還在回復學生的提問。
  法政學院行政管理系的王禮鑫老師針對所帶班級五位弱視“盲生”學習困難的實際情況,利用輔導答疑時間單獨為他們補課,耐心解答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使這幾位“盲生”的學習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法律系的環(huán)建芬老師為鼓勵學生主動與老師探討學業(yè)問題,大量引用案例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法律系李泠燁老師指導學生申報上海市“大創(chuàng)”項目,多次組織學生討論選題、論證課題,直到春節(jié)前夕還在打電話與學生討論課題事宜;行政管理系的武斌老師今年已辦理退休手續(xù),但他仍堅持每周到奉賢校區(qū)輔導答疑,很多人勸他不要來了,他說:“我做了一輩子的教育工作,與學生在一起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br>  教師坐班答疑制度實施后,教師對“好老師”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原來認為“上好課就是好老師”,現(xiàn)在則強調,好老師不僅要在課堂出彩,還要在課外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出彩;不僅個人要備好課,還要擴大教研輻射力,打造更多精品課程,開展團隊研修;不僅在科研上要活躍,還要為更多青年教師提供職業(yè)示范,為更多學生提供新鮮的學科前沿信息。
  
“四個百分百”
  
圍繞本科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實施青年教師助教制度,為每一位新入職青年教師配備教學科研雙導師;確保教師,尤其是高級專技職務教師全部為本科生上課;全部任課教師充分應用各種形式開展答疑輔導;新晉專業(yè)技術職務教師必須有專業(yè)實踐經歷。這是我校實施“激勵計劃”預設的基礎目標,目前已經實現(xiàn)。
  
“一二三四”
  
即我校確?!凹钣媱潯表樌七M制定的四項保障措施。
  每月一次專題會議。在校長辦公會議、黨委常委會會議上每月一次專題研討“激勵計劃”事宜。
  兩個專門小組各司其職。成立由全體校領導組成的激勵計劃領導小組和由兩位分管教學、人事副校長領銜,學院一把手、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工作小組,分頭推進“激勵計劃”。
  三架馬車確保師資隊伍建設質量。建立師資隊伍建設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倫理與道德委員會,全方位確保師資隊伍建設質量。
  開展人才培養(yǎng)四層次專項培訓。圍繞激勵計劃基本理念、大學治理、管理制度、規(guī)范要求等內容,開展正處級干部、教學管理人員、骨干教師、新進教師激勵計劃專題培訓。
  
“兩互動”
  
教師和學生互動,實行新生的“全員導師制”,在現(xiàn)有全部學生均有班導師指導的基礎上,對新生班級加強班導師的配備力量,確保新生導師全部由高級專技職務教師擔任;教學和科研的互動,科研反哺教學,教學促進科研。
  
“四強化”
  
強化“以學生發(fā)展為導向”的教育觀,強化“辦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觀,強化“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觀,強化本科教學中心地位,加大教學改革,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兩互動”、“四強化”是我校實施“激勵計劃”預設的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