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全景

與會嘉賓就培養(yǎng)應對全球挑戰(zhàn)的未來領導者展開深入探討 攝影/苑潔
本報訊(記者李含 王蕾)9月9日下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高等教育論壇在書院內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創(chuàng)始理事蘇世民及夫人克麗絲汀·施瓦茨曼、我校校長邱勇、劍橋大學校長樂思哲、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羅德基金會主席約翰·胡德、我校副校長楊斌、蘇世民書院院長李稻葵等出席活動。
此次蘇世民書院高等教育論壇共包括兩個分論壇,在首先舉行的主題為“培養(yǎng)應對全球挑戰(zhàn)的未來領導者”分論壇上,周濟、邱勇、樂思哲、蘇必德、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美國辦公室執(zhí)行主任薛偉德作為主題發(fā)言嘉賓,分享了對人才培養(yǎng)的深入思考和獨到見解。楊斌主持論壇。
邱勇指出,當今世界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有兩個重要特征,即全球性和復雜性。對此,世界未來的領導者應該有三方面的能力素質:一是要具備全球視野。要學會從局部看問題到全局看問題,從區(qū)域性看問題到全球性看問題,學會正視和重視差異性的存在,尊重差異性,學會包容、傾聽別人的意見,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看問題,學會與他人一起采取一致行動。二是要自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要敢于質疑,有質疑的勇氣,有豐富的想象力,努力學習新事物,努力用創(chuàng)新的方法解決問題。三是要培養(yǎng)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在當今世界,選擇越來越多樣,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取向、道德情操尤其重要。人文教育要有相應的教育體系對應,要有好的校園文化引導,更要自覺加強個人學習和積累。他表示,清華將會致力建設成為一所更創(chuàng)新、更國際、更人文的大學。
周濟表示,高質量的人口能帶來豐富的人類資源,而教育是把人口負擔變成人類資源的主要手段。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推進了“985”“211”等一系列重要計劃,推動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走向了大眾化,大大縮小了中國重點大學和世界頂級大學之間的差距。去年,中國推進了“雙一流”計劃,著眼于打造一流院校和一流學科,培養(yǎng)一流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推進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建設蘇世民書院等國際教育合作平臺,推動中國和世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樂思哲表示,劍橋大學的使命宣言中有三個關鍵詞:社會、卓越、國際。隨著社會的演進,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每一個大學都要面臨全球共同的人類社會。大學必須要保持追求卓越的能力,從信息、創(chuàng)意中創(chuàng)造出真正至關重要的新知識。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zhàn),需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讓年輕人共同激發(fā)思想火花,有能力共同迎接未來挑戰(zhàn)。
蘇必德指出,培養(yǎng)和教育全球領袖是大學的一項重要義務。過去三四十年來,大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功能,傳統(tǒng)的教學和科研模式都要進行改革、積極推動創(chuàng)新。大學要成為這個星球的觀察者,成為全球公民社會的主流,就要承擔好、履行好幾項重要職責:一是科學研究。要推動國際合作、跨學科交叉,推動科研創(chuàng)新,著力解決實際問題。二是教學。大學不只是職業(yè)培訓機構,而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三是傳播和溝通。大學要傳遞正確有效的信息,溝通不同的思想。四是服務社區(qū)。著力推動人權、文化、生態(tài)文明等各方面的社會建設。
李稻葵主持了第二場分論壇。蘇世民在論壇發(fā)言中回顧了捐資設立蘇世民書院的初衷和過程,并表示,交流、溝通會增進人們的彼此理解,拓展人們解決問題的視野。設立蘇世民書院,就是要讓世界各國的學生了解中國,回國后可以介紹中國的情況、成為中國的“代言人”。希望這個項目能長期延續(xù)下去,通過100年、200年的努力,成為深受世人尊敬的項目、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亮點,真正有利于世界發(fā)展。
羅德基金會主席約翰·胡德分享了羅德基金會與蘇世民學者項目的共同之處和發(fā)展經驗,并表示基金會成立時和蘇世民學者項目有著類似的愿景,都是希望搭建一個全球溝通交流的平臺網絡。在發(fā)展過程中,基金會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大,為提升社會發(fā)展,改善世界現(xiàn)狀,促進學術研究等作出了貢獻,期待蘇世民學者項目未來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