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非洲研究與中國對非洲戰(zhàn)略


  1.中非情誼在2000年,中國和非洲五十幾個國家在北京建立了“中非合作論壇”,我承擔了國家的一個課題。在那一年有非常重要的兩件事,一是中國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二是中國正式地加入了WTO。那一年的十月份,我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的成立儀式,有四十多個非洲國家的元首到了北京。當時,西方一些媒體嘲笑我們,說我們在北京開了一個“丐幫大會”。
  那一年,英國有一個著名的刊物,叫做《經(jīng)濟學家》,它在這年的十月份發(fā)表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就登在這個刊物的封面上,《絕望的非洲大陸》。文章中列舉了非洲這塊大陸上的所有的讓人沮喪的現(xiàn)象———戰(zhàn)爭、動亂、貧窮、落后、艾滋病……還有很多很多,得出的基本結論就是———這塊大陸是一塊失去了發(fā)展希望的大陸,是一塊沒有未來的大陸。在西方人將這塊大陸視作是絕望的大陸,要撤出這塊大陸時,中國竟然在北京大會堂如此高規(guī)格地召開了“中非合作論壇”,宣布了未來中國要與非洲建立這樣一種全方位的合作關系,這讓很多國內外人士都感到奇怪。
  但是,僅僅八年之后,在2008年,同樣是這份刊物———《經(jīng)濟學家》,又刊發(fā)了一篇文章《充滿希望的非洲大陸》。而且,后面還談到另外一個問題“非洲的崛起?”,但用了一個問號———非洲在崛起嗎?西方對非洲看法的這樣一種巨大的變化從何而來?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合作扮演了一個極其關鍵的角色。現(xiàn)在又過去很多年了。
  去年是中國外交的非常關鍵的一個年份,我們有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活動,其中的壓軸之戲就是在十二月份,在南非的首都召開了“中非合作論壇”的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然后把它升格為峰會,叫做“中非合作論壇約堡峰會”。
  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宣布了一個未來三年和非洲54個國家合作的宣言———“約堡宣言”,出臺了一個未來三年的中非合作的行動計劃———“三年行動計劃”。這個宣言和行動計劃已經(jīng)是第六個版本,實施到2018年的時候,中非合作就度過了十八個年頭。在這六個三年計劃當中,中國和五十幾個非洲國家一起合作,改變著非洲大陸的方方面面,使得這塊大陸在西方人的眼里重新變成一個充滿著希望的大陸。
  中國在世界的角色、作用和地位正在發(fā)生一種歷史性的轉變。就是我們由前三十年,或者前六十年、一百年,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從一個想要通過兩代人三代人兩百年的奮斗實現(xiàn)中國自身的現(xiàn)代復興的一個國家,逐漸轉向通過自身的發(fā)展來改變外部的世界,來推動那些被認為不能實現(xiàn)發(fā)展的一些亞非拉最貧窮落后國家的發(fā)展進程的國家,也就是將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和世界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引領、帶動、推動世界發(fā)展的一個全球性的力量。
  我去年和教育部國際司司長一起接受非洲媒體采訪,談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非洲的記者問:“中國和非洲的高等教育的合作,難道非洲的落后的高等教育還能和你們合作嗎?”我說可以合作,我就舉了一個例子,“我是中國教育部第一個做非洲研究的長江學者,因為去了非洲的大學留學,后來才能成為中國教育部的一個長江學者,是非洲的大學培養(yǎng)了我,所以我是一個非洲高校的學生。我的老師,云南大學的納忠教授,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云南沙甸一批年輕的中學生,遠赴埃及,在愛資哈爾留學了八年之久。1958年,周總理到東南亞訪問,路過昆明時,他就跟納忠教授講,我們要跟亞非拉國家建立關系了,你到北京來,建中國的阿拉伯語學科。所以納忠教授是中國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的創(chuàng)始人。跟他同去的另外一名學子叫馬堅,后來在北京大學任教,他是第一個把《古蘭經(jīng)》直接從阿拉伯的原始文字轉譯成標準的現(xiàn)代漢語的學者,他翻譯的《古蘭經(jīng)》在世界上被廣泛地的采用普遍被認可為最標準的。所以說,中國的第一個的現(xiàn)代的伊斯蘭教的研究者、阿拉伯語言文化的奠基者是非洲的大學為我們培養(yǎng)的。
  我們怎么看非洲跟我們怎么看自己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自己是從事非洲的有關工作30年了,也是在不斷地了解非洲的過程中回過頭來看中國自己的。我大學本科學的是歷史,跟非洲實際上沒有關系,學了很多年的中國的歷史文化。我到了非洲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真的不了解中國,我雖然學了那么多年中國的歷史文化,我并不了解它,到了非洲行走以后回過頭來看,重新來閱讀中國的歷史文獻,重新來看我小時候生活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我才真正發(fā)現(xiàn)了一些過去我不知道的東西。
  我想今天中國到了這么一個時候,我們真的要重新來了解這個世界,中國在30多年前,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我們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國際主義的激情,和非洲人在一起,在遙遠的地方修了一條1860公里長的鐵路?,F(xiàn)在修那么一條鐵路對我們來講是小菜一碟了,高速鐵路我們一兩年就建起來了,可是30多年前中國極其落后,那時候沒有什么現(xiàn)代化的機械,在遙遠的非洲,熱帶雨林和非洲大峽谷建這么一條鐵路,當時中國人的那種奮斗精神,為了國家民族的那種奮斗精神,和亞非拉人民站在一起的奮斗精神,這就是中非關系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因素。
  后來我到非洲去乘坐這條鐵路,這條鐵路已經(jīng)是非常落后了,我覺得如果能夠保留下來作為一個鐵路博物館是可以的。我們幫助非洲國家修建了這條鐵路,后來非洲人也對我們報之以李,我們在非洲國家的幫助下重返了聯(lián)合國。所以毛主席講,是非洲兄弟們把我們抬進了聯(lián)合國。
  行走非洲,我才發(fā)現(xiàn)中國在五六十年代在非洲留下了很多很多的痕跡,看這些痕跡,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很感動的。我到達雷斯薩拉姆的圖書館里去讀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個大學的圖書館里有好幾種版本的斯諾寫的《西行漫記》,打開一看,上面有很多當?shù)厝说呐Z,他們認真地閱讀過。這些就促使我后來去研究今天中國和非洲的關系。所以2007年以后我就到了浙江,希望去建一個非洲研究院來探討這些問題。
  2.對非戰(zhàn)略中國人對非洲的包容要比西方好一點,這跟我們的文化是有關聯(lián)的。中國的儒家思想文化是有相當強的包容性的。因為中國歷史就是一個多元文化高度并存的文明。華夏文明興起的時候,它就是一個多元文化存在的地方。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在自身的文化和周邊文化之間怎樣能夠相處的一種智慧??鬃釉?jīng)說過什么是中國和四夷。他說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比如說這個地方是漢族人,但是如果你遷徙到了云南,過了兩三代人以后,你就“夷化”了。那云南人遷到這個地方,兩三代人以后就漢化了。文化與文化之間是可以“化”的,所以中國人講“人文化成天下”。在儒家思想中,文化之間可以交流,可以溝通,它不是血統(tǒng),沒有命令的一個東西。而這個文化是跟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環(huán)境變了,文化就在改變。所以才會有“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入鄉(xiāng)隨俗”。
  到了現(xiàn)代,當我們了解世界時,我們看世界文化就多了一點包容性。就像錢穆所說的:“我們對自己的歷史文化要有一種溫情和敬意。”那同樣的我們看非洲也應該是這樣的,不能斷然的說非洲就沒有歷史文化。它有它的歷史文化,而且是適宜這塊的歷史文化。在非洲這塊熱帶大陸上,非洲人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最了不起的、偉大的這種文化,以適應這塊大陸,非洲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起源地和發(fā)散地。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走向世界的時候,提出了不同與西方的這種觀念。1963年周總理第一次到去非洲訪問,兩個月,去了十個國家,最后周總理在達累斯薩拉姆發(fā)表一個演講,提出了中國和非洲關系的八項原則,這八項原則其實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就是中國人那種天下情懷,四海之內皆兄弟。非洲文化值得我們尊重,也就在那個時候開創(chuàng)了中國和非洲平等交往的這種關系。
  中國幫非洲修坦贊鐵路,1974年鐵路通車,(贊比亞)總統(tǒng)到中國來見毛主席,當時毛主席身體已經(jīng)很差了,躺在沙發(fā)上接見贊比亞總統(tǒng)卡翁達。當時卡翁達很年輕,三十幾歲,卡翁達說:“我們非常激動你們把中國和非洲聯(lián)在一起,我們都是第三世界國家,我們非洲和你們是全天候的朋友?!比旌蚺笥眩还芄物L下雨,都是朋友,不管怎么變化,就是“鐵哥們”。中國那個時候在世界上有這么一批“鐵哥們”是非常重要的。那個時候中國積貧積弱,我們很難在國際上有生存的空間,這就是一個戰(zhàn)略。
  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幾十年的變化再來看非洲這塊大陸,我們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看法,非洲為什么相對貧困落后?歸納起來,根據(jù)我們的觀點有幾個方面可以去研究的。第一個就是絕大多數(shù)非洲國家都很年輕,而且這些國家都是由西方國家劃定了殖民地以后,建立起來的國家。它原來的國家瓦解了、肢解了、衰落了,外來的西方人隨意瓜分了這塊大陸,在殖民地的基礎上轉變?yōu)楝F(xiàn)代國家。
  這些的國家真的是全新的國家,它不像中國,有著兩千年的統(tǒng)一的國家歷史。所以我們講1949年以后叫做新中國,那還有舊中國。舊中國有兩千年,但國家認同、國家情感中國是已經(jīng)有了。國家的統(tǒng)一的政治經(jīng)濟的結構,卻是非洲國家剛剛建立的。一個剛剛建立的國家,又迅速進入全球化競爭的時代,那當然要面臨很多困難,所以它的國家認同相對的缺乏。國家認同缺乏就很容易導致分裂、內戰(zhàn)和沖突。中國的的知識分子懷揣報效國家這種觀念,因為愛國的情感、觀念是要在長期的歷史國家中才能養(yǎng)成的。中國人都知道我們先修身齊家,最后就是治國平天下。那治國首先是要有一個國家存在,無論我們有怎樣的看法,在國家這一點上,我們都是為國家而服務的。
  3.非洲近況這個觀念在今天世界是太重要了。西方有中國也有,而非洲恰恰是缺失的。可是后來西方給開的“藥方”是多黨制、選舉制度,在國家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快速推動多黨制,那么這種多黨制就是建立在國家沒有一體化的基礎上的多黨制,是建立在部族、宗教和區(qū)域而不是國家基礎上的。每一個民族建立一個自己的政黨,相互之間是迎合的游戲,沒有國家利益,只有部族、地方和宗教的教派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地搞多黨制,不是說這種民主制度不好,而是可能導致國家的動蕩和分裂。首先要讓國家完成一體化,最后再來推動國家的政治變革。而非洲就缺了這個過程,所以造成非洲國家變成弱勢國家,低能的政府。到了非洲你才發(fā)現(xiàn),其實中央集權是很重要的,包括地方政權。如果一個國家設想到處都沒有政權,只能靠NJU(戰(zhàn)略聯(lián)盟),靠國際援助組織怎么行?
  比如說去年的埃博拉,埃博拉與其說是生物的問題還不如說是一個國家治理的問題。因為當疾病下來的時候,首先(考驗的)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控制能力。你要把病源隔離開來,連政權都沒有怎么隔離病源?我們援助物資到了塞拉利昂,都沒有人來分發(fā)這個物資,村長都沒有,縣長也沒有,州長也沒有,這個時候靠誰?靠NJU肯定不行?,F(xiàn)在非洲國家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完成國家重建這個過程。這是中國看非洲看出來的問題。而這種情況導致了非洲國家無法抵御外國對它的干預和干涉。我們?yōu)槭裁匆獔猿謱Ψ钦呤且獔猿謬抑鳈?,實行不干涉政策。是因為如果你主張可以隨意干涉國家主權,被干涉的一定是落后國家。你不可能去干涉美國的內政。但是美國可以堂而皇之的干涉弱小國家的內政。所以我們要堅持國家內政不可干涉,是因為只有這條能夠保護弱勢國家,特別是非洲這些弱小國家。但是恰恰是非洲國家太弱小了,它沒有辦法堅持國家主權不容干涉,因為它太窮,要靠西方給它援助。但是西方給它援助就要提附加條件,附加條件就是干涉你的內政,結果就是導致非洲國家主權瓦解。主權瓦解了,又不能發(fā)展,就靠仰賴與西方的援助。仰賴于西方的援助,就在思想上、觀念上受制于人,最后就形成一種精神和文化上的依助。所以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既不能自主發(fā)展就要依附于他人,依附于他人就不能自主發(fā)展,所以這是非洲長期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兩年的非洲人其實已經(jīng)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他覺得非洲其實不是制度的問題,不是搞多黨制就能解決問題。他們研究中國,其實是研究一個國家能不能獨立自主,堅持走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現(xiàn)在有一種研究,非洲人怎么看中國。前兩年我們跟南非學者合作,他們寫了一本書《中國文明的哲學》,去年在我們學校搞了一個首發(fā)儀式,這是一批南非的知識分子第一次來討論兩個問題:他認為歷史上的中國和非洲都走在了世界文明的前列,都興起了,近代以后中國衰落,為什么?現(xiàn)在中國好像又重新崛起了,但是非洲為什么沒有崛起?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現(xiàn)象,非洲人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研究非洲真的是要把中國和世界結合起來看。我們提出“內懂國情、外懂世界、相互對視”,這樣能夠說得清楚中國,說得清楚非洲,說得清楚世界。知道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角色和作用。
  過去六十年來非洲走向獨立,而且這五十幾個國家都生存了下來。五十多個國家只有蘇丹和厄立特里亞,南蘇丹分裂出來,厄立特里亞從埃塞俄比亞分裂出來,其他國家全部生存下來。六十年世界上有多少國家瓦解,前蘇聯(lián)都已經(jīng)瓦解,印度也瓦解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南斯拉夫也分裂了。而非洲那么貧窮落后,它基本上沒有分裂,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國家只要一百年內不分裂,這個國家就有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它的國家觀念就會成長起來。所以第二個我們說它的國家建構一天一天的逐漸向前。今天的非洲和獨立之初已經(jīng)不一樣了,很多非洲國家的政權組織逐漸在建立起來。特別是這幾年非洲已經(jīng)看到東方社會,“向東看”,覺得首先要建設國家,強化國家的功能,強化國家的治理越來越被非洲人所接受,他們不再相信什么公民社會,今天的非洲不需要這個東西,現(xiàn)在的非洲首先要實現(xiàn)國家,在國家的基礎上上再來談公民社會,國家都沒有怎么談公民社會。
  在這個過程中非洲國家逐漸成長起來了,民族的融合在一部分非洲國家就逐漸成長起來,這三大步在部分國家經(jīng)過六十年發(fā)展逐漸向前推進,就意味著中國在過去兩千年當中所發(fā)生的很多變化在今天的非洲也在快速發(fā)展,這就是你看到的非洲變化的地方。你看不到這個變化你就覺得非洲沒有希望,你看到這個變化你就會說非洲有些國家就會進入經(jīng)濟增長和現(xiàn)代化推進時期。這個時候非洲就像出生的嬰兒,他要一個助產士把他催生出來,那么這個時候這個助產士就開始出現(xiàn)了,來自哪里?就是我們說到的九十年代以來亞非拉國家,新興工業(yè)化國家,金磚國家開始群體性崛起,特別是中國,但也部分包括印度,巴西,俄羅斯這樣一些亞非國家,這世界上二十幾個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快速的崛起,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他對非洲產生巨大的需求,拉動非洲進入現(xiàn)代發(fā)展進程。中國在三十多年來GDP增長一百多倍,我們由幾千億人民幣現(xiàn)在增加到七十多萬億人民幣,1978五千多億人民幣到去年七十多萬億人民幣,增加一百多倍,1978年GDP里90%是在國內市場實現(xiàn)的,現(xiàn)在這七十多萬億人民幣里有60%是要通過對外貿易和投資來實現(xiàn)的,也就是說中國的七十多萬億人民幣是在國際市場上實現(xiàn)的,大進大出,這其中大部分去到非洲,中國要往高端走,來實現(xiàn)非洲發(fā)展的進程,這是全球發(fā)展的戰(zhàn)略。
  4.美好愿景所以研究非洲對中國學術來講具有特殊意義,我提出一個概念,中國的非洲研究對中國學術品質的鍛造,就是中國主體意識要覺醒,中國思想要走進去;第二要有拓展全球視野,過去我們就盯著西方,現(xiàn)在要有全球視野;第三我們中國學者要有普世情懷,不一定要有西方傳教士的精神,你對世界要有足夠興趣。就像當年先知穆罕默德說的,雖然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那么現(xiàn)在可以講“學問雖然遠在非洲,亦當求之”,希望大家有這個志向到非洲去求知,形成真正的中國學派,它有特殊推進作用。
  非洲研究有其自己的治學理念,我把歸納為三句話:非洲情懷,中國特色和全球視野。非洲情懷首先你要熱愛非洲,喜歡非洲,對非洲有感情沒有偏見;第二要有中國眼光,獨特的眼光;第三要有全球視野包括把西方研究包含在內。治學路徑是三條:秉承中國傳統(tǒng)學術,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總結中非關系的事件。
  按照這個方式推動,首先希望在國內建一批實體性的研究機構,實體性而且長期存在的研究機構;第二要有一批研究非洲的專門人才,就是我們現(xiàn)在培養(yǎng)未來專業(yè)的年輕一代,青年教師把他們培養(yǎng)起來,而且要到非洲去做田野調查,扎根非洲,還要有語言的基礎和功底;第三要形成良好的培養(yǎng)研究生的專業(yè)學術條件和環(huán)境,所以我們建數(shù)據(jù)庫,博物館,影視中心這些差不多花了十年時間,現(xiàn)在基本建成了,現(xiàn)在只要有做非洲研究的到我們學院去,這是國際上的一流設備;第四就是讓我們研究生有條件到對象國家去,和非洲聯(lián)合培養(yǎng),感受當?shù)厣鐣缓笤倩氐絿鴥仍僮鲅芯?;最后就是我們這幾年抓緊實施了若干個基礎性舉措,做了十件事情,建立了研究院,博物館,翻譯館,形成了獨特的學科,我們非洲學已經(jīng)形成獨立的碩士點,今年又建立非洲教育社會發(fā)展的博士點,這是國內第一個專門以非洲為主的博士和碩士點,加上本科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啟動了智庫論壇,中非研究聯(lián)合交流計劃。希望在這個的基礎上我們要去建立中國的非洲大學,而且要到非洲建立分校。同時把我們的研究基地轉移到非洲前線國家,在非洲建立研究分院。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建立南南合作的教育中心,同時開展經(jīng)貿文化語言的建設,形成非洲研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