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師節(jié)共同走過">
電子報
電子報

□ 劉耀林
和教師節(jié)共同走過

    馬上就要慶祝第二十五個教師節(jié),而再過一段日子,就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的大慶。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在金秋時節(jié)擁有兩個這么值得慶祝的節(jié)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的教師生涯開始于1982年,很快就迎來了國家的第一個教師節(jié)。在那個時候,我感覺到了國家和社會對教師職業(yè)的重視,也開始感覺到了“千秋偉業(yè),三尺講臺系國運”。在這個層面上說,每次教師節(jié)都可以看作是自己從教的一個紀念日,因此,當第二十五個教師節(jié)來臨的時候,回顧自己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到今天成為一名中年學者的經歷,我對教師特別是高校教師的理解和認識又多了一層滋味。
    教師要首修人品、以德執(zhí)教。學校提出“師德師風決定著大學的校風學風,決定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和人文風格。武漢大學的教師們不僅要在學術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也要取得成績。”為此,學校推出了《武漢大學師德銘》,制定了《武漢大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武漢大學師德標兵評選辦法》《武漢大學關于加強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制度。對于我們教師而言,必須要明白身上的道德責任,明白自己是象牙塔里的孩子們認識和了解社會的領路人和代表,對他們今后在社會的作為影響深遠,在教學和科研實踐中,自身表現出來的堅貞的信仰、端莊的儀態(tài)、純正的作風對帶領的學生意義重大。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我寧愿把有這種知識的老師稱為導師而不稱為教師,因為問題不在于要他拿什么東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導孩子怎樣做人?!弊該窝芯可鷮熀?,我時刻提醒著自己,在師生相處中特別注意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治學。
    教師需要自勵自省、自強弘毅?,F在回顧剛剛踏入教師生涯的那段時光,無論是工作環(huán)境,還是生活條件,遠比現在要艱苦得多。但是,那一段的生活給與了我堅強和自信,為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我感覺,教師是很辛苦,高校教師的壓力甚至更大,要兼顧教學和科研,需要付出成倍的心血。和那時候比起來,現在年輕教師的起步條件好了很多,但不可否認,和社會上其他一些職業(yè)相比,還是很辛苦,很磨煉人的意志品質。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勇敢地承擔起道義上的責任,苦中作樂,奮發(fā)圖強,圍繞學校和本職崗位的任務,盡心盡力做好事情。武漢大學的發(fā)展離不開每一位師生員工的辛勤勞動,教師的作用尤其顯要。高等教育在實現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科學研究三大職能的過程中,教師處于核心地位,是實現職能的主力軍,應當成為最堅定的篤行者,忠于職守、嚴謹治學、術業(yè)精專對每一位教師來說義不容辭。我始終認為,敬業(yè)的思想覺悟是做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的前提;良好的業(yè)務素質是做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的基礎;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做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的保證。
    教師還要愛校愛生、與時俱進。學生是學校的根本,學校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出以“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新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并制定了包括教學檢查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教師授課質量評價制度等多層次立體式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在內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和辦法,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我認真領會育人精神,把握政策實質,主動探索,與時俱進。近年來,我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時刻關注本學科科研新動向,通過及時吸收科研新成果來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學習和掌握最新知識和理論體系;在教學具體過程中,認真選擇教學方法,用先進的、新穎的、典型的手段與方法,使學生了解學科內容的進展、理解其科學原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進行相關方面的學習。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感到無比的光榮,意識到身負的責任。從教27年以來,我先后獲得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教學名師和“十五”全國測繪科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和稱號,我知道,這一切和黨與國家、和學校、和同在教育行業(yè)的同事們、學生們密切相關,沒有國家對教育和教師的政策,沒有學校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沒有同事們、學生們的幫助和支持,我個人就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我自覺智慧淺劣,唯有更加地愛崗敬業(yè)和勤奮執(zhí)著,才能回報組織的支持和學生的信任。這幾年,我加倍努力,積極申報國家精品課程并獲批,積極爭取到國家、省部級以上各類項目多項,有多個項目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我冀望能通過自己的這些工作和努力,表達心中的感謝,不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祝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愿我們的教育事業(yè)長盛不衰!
    (作者系國家教學名師、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