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的創(chuàng)辦和初期情況
●黃英湖
華僑大學是1959年開始醞釀籌辦事宜,于1960年先行招生開學的。華大的創(chuàng)辦,是與當時國內外形勢密切相關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古老的中華大地呈現(xiàn)出一派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興旺景象。中國在國際上的聲望和地位大為提高,祖國面貌的巨大變化,使身處海外、飽受殖民統(tǒng)治欺凌的廣大僑胞歡欣鼓舞,揚眉吐氣,也大大增強了他們對祖國的向心力。所以,從50年代開始,每年都有許多華僑青年懷著滿腔的熱情和希望,毅然告別父母和家庭,千里迢迢地投入祖國懷抱。隨著回國升學的華僑青年日益增多,如何根據它們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培養(yǎng)和教育,使他們成為對祖國和僑居地都有用的人才,就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為此,從1952年開始,國家先后在北京、廈門和廣州等地專門創(chuàng)辦了7所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并在廣東和福建等地開辦了華僑中學和華僑技術學校等各類學校,以及各種補習班、學習班,供歸國僑生升學。1958年,還在廣州復辦了暨南大學,專門招收海外僑生。但是,當時的暨大并不隸屬中僑委領導,不能按中僑委的方案培養(yǎng)學生;而且,由于歸國僑生的人數眾多,暨大也滿足不了他們升學的需要。因此,幾經考慮,中僑委決定自己創(chuàng)辦一所大學,專供華僑學生回國深造。
50年代末,中蘇兩國由于劇烈的意識形態(tài)論爭,關系已瀕臨破裂。中國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也大多隨之陷入困境。而與此同時,作為戰(zhàn)后冷戰(zhàn)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另一方、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仍頑固堅持對中國的敵對政策,對我不斷揮舞包圍、封鎖、制裁的大棒,我國外交面臨著一個需要重新調整、開拓的局面。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醞釀創(chuàng)辦華僑大學,帶有通過民間交往、擴大中國影響的意圖,也包含有通過廣泛招收港澳臺和華僑學生,培養(yǎng)革命種子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意圖?;谶@種主導思想,中僑委于1959年起草了關于創(chuàng)辦華僑大學的報告,由廖承志主任親自簽署,呈送國務院研究批準。當時,正值“左”傾冒進的“大躍進”年代,但醞釀創(chuàng)辦華大,絕不是頭腦發(fā)熱,而是根據當時形勢發(fā)展的需要經過審慎的考慮才提出來的。因此,華大的創(chuàng)辦也絕非“大躍進”熱潮中“一哄而上”的產物。①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