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陜北民間音樂與邊塞文化


  陜北文化既是特色文化又是多元綜合文化,其中包括了開啟中華文明的黃河文化,漢族農耕文化,少數民族游牧文化,長城與秦直道等代表的邊塞軍事歷史文化,以及四鄰晉、蒙、甘、寧諸省區(qū)以及陜西關中地區(qū)的周邊文化,還有由中原、南方、西北、東北、京津等傳入的地域文化。陜北歷史上屬邊塞地區(qū),邊塞是一個地理概念,相對于中心地區(qū)而言。如榆林史稱邊塞,曾是明代九邊重鎮(zhèn)之一。據此而論,榆林境內長城從西南向東北斜穿而過,長城原是漢族中央政權為抵御少數民族入侵而設的屏障,長城以外原為少數民族游牧區(qū),長城以內則是漢族強權占領地,對于漢、唐設都關中平原長安的政權,及明代地處中原地區(qū)的京都而言,長城為邊塞的標識,地跨長城南北的榆林就是邊塞,即古代邊疆要塞。邊塞又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它涵容了陜北的軍事歷史,涉及到陜北政治、經濟沿革,社會人口結構、人種演化、文化交流、藝術繁衍等諸多方面。陜北邊塞文化,形成于古代戰(zhàn)爭引發(fā)的多民族紛爭與融合、多地域軍旅遷徙、歷代移民戍邊等原因,綜合了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周邊文化以及全國多地域文化,構成了多元文化薈萃的邊塞文化大格局。這就是陜北民間藝術的文化大背景,也是陜北民間音樂豐富多彩的成因所在。陜北民間音樂與邊塞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其中的邊塞文化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陜北民歌中的邊塞戰(zhàn)爭史實陜北民歌中有一部分敘事民歌,反映了有中國特色事件及民眾情感,如府谷民歌《調兵曲》中反映了邊塞戰(zhàn)爭史實,歌詞摘錄如下:
  1、正月里來是新年,纏頭回民造了反,千里路上捎書信,各州府縣發(fā)大兵。
  2、二月里來刮春風,領兵元帥是高大人,每人發(fā)給了二兩銀,官扣餉銀兵受窮。
  3、三月里來是清明,大兵發(fā)到哈密城,背包壓的肩胛子痛,刀槍挎得胯骨痛。
  ……7、六月里到了上戰(zhàn)場,吐魯番城外見一仗,盡折了兵來沒折個將,尕兵們活人者也難悵。
  8、大清家逼得民造反,還說是回漢們有仇冤,漢殺回來回殺漢,大清的江山坐的安。
  ……此歌長達十九段,采用了排十二月加擴充段的格式,詳細地敘說了清代順治五、六年(1649年)間,清軍提督高連升領兵鎮(zhèn)壓回民丁國棟領導的武裝起義反抗運動的史實。歌中詞曲涌溢出悲痛激憤的情感,讓我們領略到了邊塞戰(zhàn)場的悲慘、壯烈的情景,陜北邊塞軍事歷史由此窺見一斑。
  陜北是華夏先民早期繁衍生息之地,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雜居之地,歷史上曾有戎狄、鮮卑、羌胡、突厥、黨項、匈奴、龜茲、蒙、回等民族居住過,以游牧為生。但各民族之間以及他們與漢族之間,在此進行過無數次屯兵爭戰(zhàn),不知有多少腥風血雨的戰(zhàn)爭發(fā)生于此,以至能夠濃縮為一部西部邊塞軍事戰(zhàn)爭歷史。在這部歷史中,有些民族先后消亡,有的則融入強勢民族或漢族。這種征服與被征服的過程,始終貫穿于邊塞軍事歷史中,上演了一幕幕悲壯、恢宏的邊塞戰(zhàn)爭風云劇目。陜北民歌反映了邊塞戰(zhàn)爭烽火,是邊塞軍事史藝術化的再現,讓我們時至今日還能感受到當年邊塞戰(zhàn)爭的慘烈,和人民對戰(zhàn)爭的痛恨、詛咒之情,體現出邊塞軍事歷史的悲壯之風。
  二、陜北信天游中的邊塞風情陜北民間音樂中不僅有反映邊塞軍事歷史的民歌,更有展示邊塞風情和文化的民歌品種,如信天游是陜北民歌之精萃,這是不言而喻、人所共知的,但它又是農耕經濟和游牧經濟融合的產物,是黃土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薈萃的藝術結晶,音韻中流淌著誘人的陜北邊塞文化風情。
  信天游的特點之一,是歌聲舒展開闊、節(jié)奏自由松散,“誰想咋唱就咋唱,誰想咋游就咋游”,顯然存在著游牧生活的特征。信天游遍及陜北各地,流傳于西部鄰省區(qū),但它的原生地卻在“三邊”(定邊、安邊、靖邊)地區(qū)。三邊地處榆林市西北部毛烏素大沙漠南沿與黃土高原交接的農牧交錯地區(qū),地跨長城南北,既有黃土丘陵又有沙漠、草灘,海子星羅棋布,宜農宜牧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過渡地帶。歷史上三邊曾是少數民族游牧之地,這些游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在廣闊無際的草灘間四處游牧,游牧生活自由松散、無拘無束。生活于三邊草灘地帶的放牧人,喝羊吆馬,吼著自由自在的歌聲,并愜意地稱其為“信天游”,是讓這舒展自由的歌聲在遼闊的草灘地和天高氣爽的空宇間,自由飄蕩、順天而游、遠揚四方,使得信天游歌聲中具有了自由松散的游牧生活節(jié)奏特征,和舒展開闊的三邊草灘地貌形態(tài)印象。
  信天游的特點之二,是旋律線條起伏跌宕,宛如
黃土丘陵曲線迂
回,一曲信天游旋
律中可區(qū)分出數
個“山峁”狀旋律
音型,似乎不同的
信天游曲調的旋
律,就是由許多個大小不一、起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
“山峁”狀旋律線條組合而成,透過這些婉延曲折的旋
律線條,仿佛陜北丘陵地帶山峁連綿的視覺形象歷歷
在目,使信天游歌聲不僅舒展開闊、自由松散,又高揚
低回、起伏跌宕,具有了草灘、丘陵雙重地貌形象特
征。
  信天游的特點之三,是歌聲粗獷豪放,蘊含著剛揚
激昂的精神氣質,此與當地民風民習有密切關系。清
朝末期有辭《七筆勾》,對三邊地區(qū)民風民習進行了貶
義的評說,現將其貶意正解。如該辭講到“塞外荒丘,
土羌回番族類稠。形容如豬狗,性心似馬?!?。這說明
地處邊塞之外的三邊地帶,原是多民族雜居地,他們
長相各異,性情灑脫開放?!俺疵装杷钟停缑婕欲}韭。
豬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卷殘云吃盡方丟手。”這
說明他們的生活方式以牧業(yè)經濟為主,以農耕經濟為
輔,而且從他們的“吃相”可看出,這些游牧民族生活
粗放,生活習性粗獷豪放。雖然他們經過多民族紛爭
的戰(zhàn)火洗禮,終得以和平共處,共融于中華民族大家
庭中,但馬背民族的強悍之氣、雄豪之風仍保留在他
們的精神氣質中,使他們隨口吼出的信天游歌聲,粗
獷豪放、雄渾激揚,酣暢淋漓的抒發(fā)出他們心中多彩
的生活情感,盡顯信天游的邊塞風采。
  信天游的特點之四,是對稱的曲體結構,均衡的審
美觀念。如前所訴,信天游歌曲是散節(jié)奏的句式,但這
種散節(jié)奏的句式卻包含在對稱的曲體結構中,形成上
下句雙句體樂段結構,而且上下句的高低起伏也相互
對應,體現出曲體結構的規(guī)整性。松散性節(jié)奏的句式
與規(guī)整性的曲體結構相結合,使信天游音調散而不
亂、整而靈活,似無規(guī)則卻有章法,達到了散與整的辯
證統(tǒng)一,實現了自由和規(guī)范的高度契合。
  松散性節(jié)奏的句式是游牧生活節(jié)奏在信天游音調
中的表現,規(guī)整性的曲體結構則是農耕生活規(guī)律化,
和農耕文化中均衡對稱審美觀的反映。農耕生產要嚴
格遵循農時節(jié)令,春耕、夏鋤、秋收、冬藏井然有序,形
成農耕生活的規(guī)律化。農耕生活與游牧生活最基本的
區(qū)別在于人們民有定所,房屋建筑是人們最基本的生
活設施,而且小到農舍、民居,大到皇宮建筑群,無不
遵循均衡對稱的原則,以至成為一種普遍的審美觀。
信天游二句體的曲體,上下句中音調高低起伏的相互
對應,既有歌者充分張揚個性抒發(fā)情感的自由,又有
符合均衡對稱審美觀念的規(guī)整性,實現了民間藝術口
頭創(chuàng)作的完整與完美。
  信天游的特點之五,是歌詞的散句式、對稱結構詩
體格式。信天游歌詞屬民間詩歌體,分為上下句格式,
但字數不固定、韻角靈活多變,大白話、方言土語、生
活語言都可入詩,多用重字疊詞和虛詞襯字、語氣感
嘆詞,與眾不同、獨具風韻。如下幾例:
  白蘿卜卜胳膊/水蘿卜卜眼,瓜子仁仁舌頭/海裳花花臉。
  此例語言明快、語氣流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
但每句歌詞竟達十一個字,明顯不符合漢族詩歌格
律,更不能用漢族詩詞格律去歸納,應屬于散句式格
律。這種散句式格律,若采用語意相對完整的詞組進
行句式劃分,則不難識別其句式結構。依照主詞加重
字疊詞的詞組格式,上例每句可劃分為相對對稱的兩
個詞組,上下句由四個詞組組成,呈現出工整對稱結
構形態(tài),構成散句式對稱結構。雖然散句式字多,但主
詞加重字疊詞的格律,使語言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
流暢,便于演唱,絲毫不覺絮繁,其中的重字疊詞增添
了親昵的語氣和鮮活的情趣,構成了信天游特有的語
言風采。再如:
  清滋滋藍藍(那)涼水 /凍成(喲號)冰,毛突生生(得個)眼眼 /哭成淚人(的)人。
  例中歌詞不僅出現了重字疊詞,而且出現了襯詞
和情緒感嘆詞,使句子字數更多,句式更散。這樣的散
句式只有野外環(huán)境中才能產生,具有曠野自由吟唱的
特征。如此松散的句式,更不能用漢族詩詞格律去劃
分,只能采用詞組劃分法進行分析。這樣我們就可清
晰地看出,每句仍為兩個詞組,雖然兩個詞組字數不
同,但在配合曲調時往往可分成兩個時值相等的樂
節(jié),依然表現出對稱性。再從上下句對照分析,其中主
詞、疊詞、襯詞、感嘆詞,基本處于對應位置??煽闯?,
歌者在曠野口頭吟唱時,心中潛存著對稱觀念,使詞
與曲松散自由的語言和歌聲,盛載于對稱結構中,獲
得一種均衡美。
  信天游的詞曲都有散句式對稱結構特征,其粗獷
豪放、舒展開闊的歌聲,既有黃土民歌的特征又有草
原牧歌的痕跡。近有學者認為信天游音調和語言中,
有少數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族)音調和語言因素
存在,若聯(lián)系陜北漢族與諸多少民族雜居地,以及信
天游產生于陜北草原游牧文化和黃土農耕文化交融
共存的邊塞文化背景之下,可以認為信天游的散句式
對稱結構,正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表
現,也正是信天游中的邊塞文化特征所在。
  三、陜北民間音樂中的邊塞文化陜北民間音樂不是單純的音樂文化,而是多地域
民間音樂薈萃的多元綜合文化。陜北民間音樂在發(fā)展
過程中,受到邊塞軍事歷史引發(fā)的文化交流現象影
響,不斷吸收各種異質音樂文化,并將它們融合一體,
構成豐富多彩的格局。如:
  嗩吶是陜北民間普遍流行的民俗樂器,廣泛運用
于陜北人生辰、壽誕、結婚喜宴、節(jié)日喜慶、文化娛樂、
葬俗禮儀等民俗生活中,深受民眾喜愛。但嗩吶是漢
武帝時龜茲國(現今新疆庫車縣)降人內附,帶入陜北
的吹奏樂器。不知何時何人將“龜茲”讀為“龜子”,雖
字同音不同卻廣泛流傳,成為嗩吶藝人之稱,包含著
對少數民族的貶侮之意。此外,嗩吶也是古代軍旅儀
仗隊中的吹奏樂器之一。嗩吶傳入陜北后,經當地藝
人改制,成為陜北特有的大嗩吶,具有了濃郁的陜北
風情韻味,其樂聲雄渾粗獷、高亢豪壯,在吹奏《將軍
令》、《大擺隊》、《得勝回營》等表現古代邊塞戰(zhàn)爭的樂
曲時,一種古樸濃郁的邊塞歷史風情韻味油然而生,
以至陜北人出生、結婚、壽終正寢這人生三部曲,都有
嗩吶音樂伴隨,而且嗩吶聲聲、鼓樂齊鳴、大設酒宴,
儼如古代將軍出征、征戰(zhàn)、凱旋般威風,熱鬧紅火的場
景,將平民生活演繹出英雄般的輝煌。陜北人的“領袖
情緒”(高建群語)和邊塞軍事歷史遺風如此可見一
斑。
  多地域音樂文化相融共存現象,在陜北民間音樂
中屢見不鮮。如 《勝利秧歌》是陜北民眾熟知的秧歌
調,曾被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引用于民族交響樂《春節(jié)
序曲》中,傳揚全國。但它卻是江蘇民歌《碼頭調》的變
體,是在《碼頭調》旋律框架基礎上,采用曲調簡化、音
調結構變異、旋律節(jié)奏擴展等方法,將其演變?yōu)殛儽?br>秧歌調。再如,湖南民歌《四季歌》演變?yōu)闄M山小調《成
慶哭妻》,江蘇民歌《孟姜女》演變?yōu)檠影哺锩窀琛斗?br>頑五更》,湖北民歌《友船調》演變?yōu)辄S龍民歌《情郎五
更》,云南民歌《繡荷包》演變?yōu)樾盘煊巍对僮咭换啬锛?br>得明年》和《百靈子雀兒滿天飛》,廣西民歌《知道不知
道》演變成為信天游《我的哥哥好心腸》等等。
  南方民歌原本委婉秀氣,流淌著南方山清水秀的
清韻,但它們經過陜北民眾的更新、重組以及歌詞變
異,就擁有了陜北民間音樂風格、氣質。如《勝利秧歌》
音調開闊豪邁、旋律跌宕起伏,洋溢著萬眾歡騰、喜慶
歡樂的熱烈氣氛,張揚出黃土高原粗獷之風和塞北大
漠雄渾之氣。南方民歌是隨著“南官北坐”的史實,和
歷代南方軍旅戍邊而傳入的,在邊塞文化的熏陶中逐
漸融合了北方音樂剛勁昂揚的精神風貌。譬如榆林小
曲就是南方官員傳入陜北的江南時調,經陜北漢子頓
挫抑制、激情昂揚的演唱,唱出了邊塞榆林風韻。
  蒙漢音樂文化相互融合是陜北邊塞文化的又一特
色,其中特點是將陜北、山西、蒙古族三地音調融合一
體,構成陜北民間音樂品種。如山曲、爬山調都具有陜
(北)、晉、蒙綜合音樂風貌,音調都呈現粗獷豪爽、跳
躍奔放的風格,其中山曲是蒙漢民歌音調的揉合,爬
山調則更類似鄂爾多斯蒙古族民歌。再如陜北人飲酒
唱酒曲,明顯與蒙古族風俗習慣影響有關。在與內蒙
古接壤的神木、府谷等地,親朋好友常常歡聚一堂,吃
手扒羊肉、行令劃拳、飲酒唱曲,往往一連數小時,時
而劃拳行令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時而酒曲歌聲慷慨激
揚曲曲相接,贏家趾高氣揚、頻頻勸酒、輸者則豪爽痛
快、杯杯連飲,直到有人酩酊大醉,才算“喝好了”方能
盡興。這種場面與草原牧民在草灘上或氈棚內拉馬頭
琴唱曲、豪飲之相相比豪不遜色,明顯是邊塞游牧民
族的遺風。酒曲除有專用曲目外,還融合了秧歌調、山
曲、爬山調、信天游等陜、晉、蒙民歌。
  以陜、晉、蒙三地綜合音調為主,匯集各地民歌進
行演化,是二人臺音樂的一大杰作。我們如今可在二
人臺音樂中見到陜北、山西、內蒙古、河北、河南、江
蘇、東北、京津等地民歌的痕跡,但它們都經過當地藝
人采用綜合音調的改編,具有了陜、晉蒙交界區(qū)綜合
音樂風貌,歌腔時而粗獷豪放、時而跌宕跳躍、時而細
膩親昵,并結合陜北秧歌、內蒙古坐唱、山西道情等民
間藝術表演形式,形成歌舞、曲藝、戲曲綜合音樂品
種,可說是多元音樂文化薈萃的典范,這是陜北邊塞
地區(qū)特有的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現象。
  陜北民間音樂受邊塞文化影響,形成了形式多樣、
品種豐富的格局,享有了 “民間藝術寶庫”、“民歌海
洋”的贊譽。我們今天在探討陜北民間音樂中的邊塞
文 化 現 象
時,一方面
為先輩們的
卓越的智慧
感到自 豪,
另一方面要
繼承好這份
文化 遺產,
借鑒其寶貴
經驗,以創(chuàng)
建新時代陜
北 特 色 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