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高雅藝術進校園”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現代秦腔《西京故事》在我校上演







  本報訊 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yǎng),11月28日晚,由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共同舉辦的2016年“高雅藝術進校園”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現代秦腔《西京故事》專場演出在我校王城校區(qū)國學堂上演。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西安交通大學戲劇學院副院長董利森教授,我校黨委副書記趙鐵,以及我校廣大師生參與了本次活動。
  本次“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戲曲學院、眉戶碗碗腔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大型現代秦腔《西京故事》,曾獲中宣部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第十四屆“文華大獎”、第十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藝術大獎”、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劇目獎”等,同時這部作品今年已是連續(xù)第四年參加“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
  演出前,我校黨委副書記趙鐵致辭,代表我校全體師生表達了對遠道而來藝術家朋友們的歡迎和感謝。趙鐵表示,“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自2009年在我們學校開展以來,已成功舉辦6次,受到全校師生員工的熱烈歡迎和廣泛贊同,今天“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又一次給我校師生員工奉獻一場高大上的文化大餐,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增添了色彩,我們相信這次活動將對校園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最后,為了表達對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的感謝,趙鐵副書記代表我校贈送《廣西師范大學校史敘事研究叢書》一套,董利森副院長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70年優(yōu)秀劇目集錦光碟一套回贈。
  現代秦腔《西京故事》講述的是一群生活在西京城里的普通人的故事。一個租住著數十位農民工的西京大雜院中,又迎來了一家四口“西京尋夢”人。一家之長羅天福,因一雙兒女先后考上重點大學,而領著妻子一道,用打“千層餅”的手藝,支撐起了兒子甲成、女兒甲秀在西京城的“求學大業(yè)”。他們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然而兒子羅甲成卻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中日漸迷失,直至把一家人拖向精神幾近崩塌的邊緣。與此同時,這個大雜院的房主西門鎖與妻子陽喬、兒子金鎖也在自己衣食無憂的生活中,演繹著另一番“有了錢也過不好”的日子。故事演進中,一群憑誠實勞動安身立命的農民工,在不停歇地吟唱著一支民謠:“我大,我爺,我老爺,我老老爺就是這一唱,慷慨激昂,還有點蒼涼。不管日子過得順當還是恓惶,這一股氣力從來就沒有塌過腔。”這一民謠貫穿演出全程,歌聲似有低回哽咽,但終究氣血充盈,裂帛向天。故事的演出將秦腔音樂的直起直落、慷慨大氣、高亢豪放、凄楚哀婉和細膩柔和完美呈現,表演樸實粗獷、鮮活生動、酣暢淋漓,直觸人心。
  “這場演出可以體現出父母的辛苦以及人生路上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人物表演非常貼切,完全是現實的寫照,在觀看時多次感動到落淚,很值得觀看!”來自我校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2014級會計學專業(yè)的陳東梅同學難掩激動情緒,在觀看完全程表演后大贊演員的賣力與優(yōu)秀,收獲頗多?!拔矣X得‘高雅藝術走進校園’這個活動很新鮮、充滿文化氣息,印象最深的是那一首歌,要做一只打不死的蟑螂。”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劉寧如是說道。
  秦腔的悲愴有力,故事的生動感人,藝術的心靈啟迪,我們在看,我們在聽,我們在學習,無所謂民俗文化的差異,無所謂語言腔調的變化。本次活動以“走近大師,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升修養(yǎng)”為主題,采取組織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yōu)秀地方藝術院團赴高校演出,以及開展全國普通高校和中學普及高雅藝術活動等形式,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宣傳部:王董;大學生通訊社:吳秀麗、于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