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日本江戶時期著名閩籍華僑林時亮(公琰)祖籍考○福建師范大學(xué)福清分?!陡=ㄊ∩缈浦攸c項目》組



林氏宗祠旁古井


  據(jù)日本文獻記載,林時亮(公琰)(1598-1683),出生于福建省福清縣化北里前林村,1623年渡日,娶日本大村藩士女兒,1628年移居長崎,1635年任唐年行司,長崎華人四幫之福州幫的頭領(lǐng)之一,當(dāng)時在長崎具有很高的勢力和威望。林公琰的后孫代代世襲唐通事,一直持續(xù)到幕末,長達兩個半世紀(jì)。林家本家以及四個分家,出大通事7人,小通事4人,各級大小通事近40人。二代林道榮(1604-1708)是著名的唐通事,被譽為唐通事雙壁之一,善于書法和詩文,與隱元禪師和即非禪師之間往來密切。唐通事不僅是中日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的重要橋梁,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在黃檗文化傳播中起到重要橋梁作用。
  那么,明代的化北里屬于今天的哪個鄉(xiāng)鎮(zhèn)?查閱《福清市志》,明清有個東隅化北里,民國有個化北鄉(xiāng)。這正是今天的港頭鎮(zhèn)。丙申猴年歲末(11月19日,上午),我們課題組一行,冒著陽光雨,踏上了“尋祖”之路。從福清市區(qū)行駛約半個小時,就到了港頭鎮(zhèn),前林村位于305號省道與漁平高速路港頭收費站連接線交叉的地方,村口聳立著牌坊,上書“前林”兩個小字。由于初次到訪,錯過了入村正門,自稱退伍軍人的一位村民自愿給我們引路,繞過熱鬧的白墓村街心,一會兒就到了前林村村部。村部宣傳欄上張貼著各小組選民名單,人口1500多的村莊,林姓竟達八成。
  接待我們的是村委會主任林珍興,村文統(tǒng)林崇興,村老年協(xié)會會長林珍明,還有94歲高齡的林福桃。淳樸憨厚的林氏村民熱情好客,簡單介紹來意后,林珍明老人馬上扛來了一個大旅行箱,打開便是前林村林氏家譜。在一箱子厚厚的家譜堆里,珍明老人抽出前林林氏家譜(簡譜)名曰《長林族譜》,是個手抄本。我們從林時亮(公琰)父親瑞如開始追溯到了前林林氏始祖林欽仁公和開閩始祖林每再公。林時亮的父親叫林大侃,號瑞如,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丁未(嘉靖二十年應(yīng)為辛丑,丁未年是嘉靖二十六年,即公元1546年)三月二十八日巳時,卒于天啟六年丙寅(1626年)四月十九日巳時,遭海劫溺水身故。并記載“娶北埔鄭氏”,生二女,分別叫長適、次適,但沒有“時亮”的名字。在第十四世“時”字輩里,也找不到時亮的名字。
  我們認定林大侃為林時亮的父親,其理由是:第一,林時亮的第十三代嫡孫林陸朗在《長崎唐通事―大通事林道榮和他的周邊人物》中指出:“長崎崇福寺祠堂里供奉著牌位,上面寫著公琰父親的名字———瑞如”。第二,家譜里明確記載林大侃號瑞如,而且大侃的下一代為“時”字輩,林大侃的親兄林大佐的二子叫時迪、時善,與林時亮的輩分吻合。
  那么,為什么家譜里沒有記載“時亮”?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與林氏村民進行了一番探討。林珍明分析:第一,前林村林氏家譜是手抄本,家譜的修訂并不是隨時都可以進行,有時隔幾代后才補修一次,一般由村里人口述,族里“文人”親筆記錄,所以生卒年月日等信息難免有出入。估計林大侃在世時沒有遇到修補家譜的機會,眼前的家譜是大侃離世若干年后,村里近宗親口述記錄的。第二,中國人的家譜,一般不記早于父母離世的未婚子女。按照這個邏輯,因大侃遇難,時亮去日本杳無音信,當(dāng)做早逝,所以沒有記錄時亮是合乎情理的。
  由于前林林氏家譜是手抄本,生卒年月的記載有很多出入。比如:時亮的祖父國大出生于嘉靖八年己丑(1529),卒于萬歷三十二年甲辰(1604);伯父大佐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卒于萬歷四十年壬子(1612);父親大侃生于嘉靖二十年丁未(1541年),卒于天啟六年丙寅(1626年)。問題1,次子大侃生日早于長子大佐21年;問題2,次子與父親國大年齡只差13歲;問題3,嘉靖二十年為辛丑年,丁未年是嘉靖二十六年(1546年)。
  次子生日早于長子,說明也許大侃就是長子,如果大侃出生于丁未年是嘉靖二十六年(1546年),那么與父親國大之間年齡差18歲,這是符合邏輯的。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從家譜記載中讀到以下的信息:
  林大侃(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年,1546年生)53歲,母親鄭氏(1547)52歲時生林時亮,大侃81歲遇難(1626年),時亮是父親遇難四年前(1623年)渡日的。
  從林大侃“遭海劫溺水身故”這幾個文字里,可以讀出:林大侃有可能當(dāng)時從事海上貿(mào)易,并且家境殷實,船上裝載著財務(wù),才被倭寇劫持的。林大侃正生活于明代中期,此時沿海一帶私人經(jīng)營的海上貿(mào)易也十分活躍,倭寇十分猖獗,他的過世與時代背景相吻合。林時亮的商人身份,且有文化的事實,從另一個側(cè)面佐證林大侃家境富足,或許就是商人或船主。林大侃遇難前四年派時亮東渡日本,可能是主動去的,這也說明林家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
  據(jù)林珍興主任介紹,之前來過幾批日本人和國內(nèi)的學(xué)者,都來查詢過林時亮,尤其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日本林時亮的后裔林陸朗老先生也曾前來進行過尋祖訪問。但是,未能找到任何線索。原因很簡單,他們都直接查找林時亮,而未能從他的父親林大侃著手。
  臨別前我們在林氏村民的陪同下參觀了林氏宗祠。祠堂左前方有一口古井,水質(zhì)清澈,甘甜,至今仍可飲用。井口花崗巖被提水繩索磨損的凹陷痕跡如內(nèi)齒輪,這足以證明這口古井的滄桑歲月,也許這就是前林林氏始祖林欽仁開鑿的,也許林時亮也曾經(jīng)喝著這口井水長大的。
  林氏宗祠里奉安著林氏十七代祖先的畫像,他們認定的祖先就是晉安郡王林祿公。祠堂內(nèi)大堂正中間懸掛的畫像就是林祿公,兩側(cè)則是從第二代到第十六代十五位先祖和第十七代九位先祖。而前林林氏家譜,從林祿公的父親黃門侍郎林頴公開始記載,一直到第二十二世林仲雅輩。關(guān)于閩林氏始祖林祿公,在百度網(wǎng)和《福州姓氏志》都有詳細介紹。
  前林村緊鄰305號省道(俗稱大真線),東側(cè)二三里處就是內(nèi)海,與平潭島隔海相望,這里風(fēng)平浪靜,適于船只靠岸停泊??梢韵胂?,林時亮的父親是不是從這里駕船入海經(jīng)商,林時亮是不是也從此東渡日本的呢?如今無法考證歷史,但林時亮出生于前林村是確鑿無疑的。
附錄:
福建省福清市港頭鎮(zhèn)前林村林氏簡譜
一世祖:每再公。開閩始祖,大明毅武將軍,誥贈奉直大夫,妣施氏宜人,生一子叔達。
  二世祖:叔達公。大明洪武壬戌科(洪武15年,1382年)進士,兵部郎中,勅授奉直大夫,妣陳氏宜人,子四:欽仁、欽義、欽禮、欽智。
  三世祖:欽仁公。肇遷前林之始祖,字元夫,號體軒,妣陳氏孺人,子二:熹公、照公。
  四世祖:熹公。欽仁公長子,妣王氏,生一子史公。照公,欽仁公次子,字道旭,號融江,妣吳氏,生一子:叟公。
  五世祖:史公。喜公子,婚配生卒俱未詳,子男二,叔長、叔畏。
  六世祖:叔畏公。史公次子,婚娶生卒俱未詳,子男一,全公。
  七世祖:全公。叔畏公子,婚娶生卒俱未詳,子男二,福公、壽公。
  八世祖:福公。全公長子,行七,生于永樂三年(1405)五月十五日卯時,卒于成化十六年九月十一日寅時,娶白幕林氏,子男三,希觀、希保、希貶。
  九世祖:希保。福公三子(應(yīng)為次子),生于正統(tǒng)元年丙戌(1436)二月十三日辰時,卒于嘉靖元年(1522)八月初三午時,壽八十二歲,子男三:明、惠、章。
  十世祖:明公。希保長子,娶魏氏,生卒俱未詳,子男二:仕景、仕釗。
  十一世祖:仕釗。明五公次子,生于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七月二十四日午時,卒于嘉靖十年辛卯(1531),娶化北倪薛氏,子男二:國正、國大。
  十二世祖:國大。仕釗公長子行六,生于嘉靖八年己丑(1529)七月初五卯時,卒于萬歷三十二年甲辰(1604)八月二十四日子時,壽78歲,娶福堂里鄭氏,子男二:大佐、大侃。
  十三世祖:大侃。國大公次子行五,號瑞如,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丁未(嘉靖二十年應(yīng)為辛丑,丁未年是嘉靖二十六年,即公元1546年)三月二十八日巳時,卒于天啟六年丙寅(1626年)四月十九日巳時,遭海劫溺水身故,娶北埔鄭氏,生于嘉靖丁未(1547年)九月二十四日辰時,卒于崇禎二十六年(1643年)癸酉(崇禎十六年應(yīng)為癸未年,癸酉年為崇禎六年,即公元1633年)四月二十九日辰時,生二女:長適(牛田)、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