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堂章程》的歷史價值及現(xiàn)實意義
大學章程是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大學依法自主辦學、完 善內部治理結構、促進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法律保障。按照與現(xiàn)代高 等教育管理制度相適應的章程辦大學,早已成為法治理念在高等教育 領域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追本溯源,中國的大學章程起源于1901年袁世 凱上奏光緒皇帝的《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即《山東大學堂章 程》。
《山東大學堂章程》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具有一定意義的法律效力 和較為突出的法律特征。1901年9月14日(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初二 日),光緒皇帝正式下令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山東巡撫 袁世凱看到光緒皇帝的上諭后,組織有關人員起草了試辦山東大學堂 的奏折及暫行章程,于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奏光緒皇帝,認 為:“國勢之強弱,視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學校。誠以人才者,立國 之本,而學校者,又人才所從出之途也。以今日世變之殷,時艱之亟,將 欲得人以佐治,必須興學以培才?!毕到y(tǒng)地概述了山東試辦大學堂興學 培才、立本強國的要旨。奏本中附上了甚為完備詳盡的《山東試辦大學 堂暫行章程》,十月初六日,光緒皇帝朱批:“知道了。政務處暨各該衙 門知道,單并發(fā)。”與此同時,學部大臣張百熙將山東大學堂辦學章程 轉飭各省,要求各省參照辦理。奏陳得到清廷照準,并頒布全國各省參 照辦理。《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就此正名為《山東大學堂章程》。
《山東大學堂章程》在中國近代大學堂創(chuàng)辦和運行過程中發(fā)揮了 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指導作用。光緒皇帝1901年9月14日的上諭, 只是下達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將書院改為學堂,至于應該怎樣改,改 了以后又應該如何辦理,并沒有可以操作的具體方法。而《山東大學堂 章程》恰恰在這種情況之下,提供了一個應該如何改和怎樣辦理學堂 的具體而又可以操作的模式,在當時中國書院改學堂的大潮中開風氣 之先,使書院改學堂運動有了切實可行的辦法和依據(jù),在全國影響很 大。這一點可以從許多地方的督撫學政在有關書院改學堂的奏折中得 到印證,許多地方的督撫學政均直言無諱,稱學堂“課程、等級、班次, 不外山東章程”,或者是“仿照山東章程,就本省情形、現(xiàn)有財力”變通 辦理。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山東大學堂章程》在中國近代大學堂發(fā)端 起始和實際辦理的過程中,已經(jīng)超越了一所大學(山東大學堂)辦學章 程的作用,而是在全國大學堂的辦理過程中發(fā)揮了具有普遍意義的重 要指導作用。
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的眼光來看,《山東大學堂章程》不僅在中國 大學肇始之初和辦理過程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而且對于當 前推動依法治校進程,建立并完善現(xiàn)代大學制度,仍具有很多現(xiàn)實的 啟發(fā)意義。《山東大學堂章程》分學堂辦法、學堂條規(guī)、學堂課程、學堂 經(jīng)費4章共96節(jié),對于如何創(chuàng)辦省城大學堂作了十分詳盡的規(guī)定,其 中許多鑒于時局而又不囿于時局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值得我們進 一步深入挖掘和發(fā)揚光大。
第一,辦學興校以育人強國為根本?!渡綎|大學堂章程》第一章第 一節(jié)中即明確規(guī)定:“務各實事求是,力戒虛浮,節(jié)為明達用之材,仰副 朝廷圖治作人之至意”。第三章第八節(jié)中明確指出:“俾人人知時局之 艱難,國恩之深重,感而思奮,窮而思通”,“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 人材,非為諸生謀進?。恢T生來堂肄業(yè),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利 身家”。從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該章程將大學堂、學生的命運與國家民 族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辦理大學堂是為“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 圖富強”的根本目的,引導學生了解時局之艱難,感受國恩之深重,“感 而思奮,窮而思通”,通過求學成才,實現(xiàn)報效國家的理想。
第二,辦學育人德才并舉,以德為先。第一章第七節(jié)規(guī)定,大學堂 籌辦事宜“總以擇聘教習,挑選學生為第一要義”,體現(xiàn)了辦學興校以 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根本的理念;選擇錄取學生與現(xiàn)在大學錄取學 生的程序有所不同,學生入學以后,還有進一步的詳細考察過程,第一 章第十八節(jié)規(guī)定“考取學生入堂后,應責成監(jiān)督、教習詳查該生心術品 行是否不逾范圍,材質口音是否能有成就,于三個月后查明,據(jù)實呈報 總辦、總教習、嚴加考察,以定去留”,并且強調“其有心術不正,品行不 端者,材質口音雖優(yōu),亦不留堂肄業(yè)”,第一章第二十一節(jié)規(guī)定“學生畢 業(yè)后,即由總辦、總教習選擇心術端正學術淵博之士,呈請資遣出洋留 學”,如此等等,該章程中多次明確將“心術品行”方面的考察及其重要性 置于“材質口音”和“學術淵博”之上,更加重視“心術”、“品行”等屬于德 性范疇的品質,將其作為詳細考察、是否錄取培養(yǎng)和以及資遣留洋的重 要標準,是大學堂辦學育人德才并舉、以德為先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
第三,崇實尚學,掃除積習,把教學作為學校第一要務?!渡綎|大學 堂章程》第一章第七節(jié)中規(guī)定:“大學堂首貴崇實,應掃除積習,力戒糜 費?!痹跀?shù)千年傳統(tǒng)教育方式根深蒂固、積習甚厚的環(huán)境里,欲要改變 舊制度、舊風氣、舊觀念而倡建新式大學堂,“首貴崇實,掃除積習,力 戒糜費”直指要害,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深具力圖改革創(chuàng)新 的意味。第二章第十一節(jié)規(guī)定:“業(yè)精于勤,學生無事不準請假。”第十二 節(jié)規(guī)定:“有愿備覽學堂規(guī)制者,亦由司賓引導,惟功課未畢不得引入講 堂,教習亦不得于功課未畢以前會客。其有謁總辦、總教習、監(jiān)督、委員 者,如功課未畢,亦須繞避講堂延入旁室接見,或即在客廳接見,以免耽 誤課程。學生不得與閑雜人等私相往來,惟親族準許到堂看視,仍須俟功 課畢時方能通知。”這些嚴格細致的規(guī)定,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學工作的中 心地位和重要性,避免了無關事項耽誤正常的教學工作。另外,第二章第 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節(jié)規(guī)定,中學、西學教習均須按照課程認真督課, 各有專責,不得時常請假,致誤課程,如有違犯堂規(guī),不勤其職者,輕則議 罰,重則撤換,不得稍涉瞻徇遷就,亦從制度上規(guī)范約束教習認真負責, 各司其職,盡心做好教學工作。就當時情形而言,其崇實尚學、保證教學 工作的良苦用心可謂深矣!
第四,中西并舉,具有顯明時代特征和國際化視野的辦學思路。該 章程第一章第二十一節(jié)認為“學生出洋游學最易成就”,第一章第十一 節(jié)、第十二節(jié)、第十三節(jié)規(guī)定了暫派中學教習、西學華教習和西學洋教 習的名額,在辦學之初及確定了中西并重的辦學思路。延續(xù)了“師夷長 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具備了一定的國際化辦學的 眼光。周學熙任山東大學堂第一任總辦(校長)時,即主持編印了《中學 正宗》和《西學要領》,在當時舊的教育體制中是開風氣之先的。另外, 官立大學堂開設之初,不但聘請了清末進士宋書升等30余人任經(jīng)學 教習,還聘請了美國人赫士為第一任總教習(教務長),回國留學生沙 慶、孔祥柯等任科學教習,另外還聘有美、英、德、日籍教習8人。到 1914年,山東大學堂共培養(yǎng)學生770余名,選送了59名留學生,其中 到歐美留學的11人,到日本留學的48人,在日本留學的徐鏡心、張柏 言等人加入同盟會,為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做出了貢獻?!渡綎|大 學堂章程》第一章第二十四節(jié)還規(guī)定“附設譯書局一所,添派中外譯員 數(shù)名,選譯政學、藝學各種新書,以備學堂課程之用”,山東大學堂對于 中西并舉辦學思路的探索和培養(yǎng)人才的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第五,力行樸素的獨立辦學和民主辦學的思想?!渡綎|大學堂章 程》第一章第二十七節(jié)規(guī)定:“學堂一切應辦事務,除載在章程應責成 總辦、總教習實力奉行外,其未經(jīng)載入章程暨應隨時酌量因革損益各 事宜,應預由總教習商同總辦,傳集本堂監(jiān)督、教習各員公同會議,共 決從違,以昭明允而杜偏倚?!辈⑦M一步強調:“惟此系以本堂人員會議 本堂事件,并不預聞外事,自毋庸另派外人入堂會議。”一方面,該章程 為“本堂人員會議本堂事件”奠定了制度基礎,力行獨立辦學之思想; 另一方面,總辦、總教習、監(jiān)督、教習“公同會議,共決從違”,亦為大學 堂建立了樸素的民主管理思想和基本的制度保障。
總而言之,《山東大學堂章程》本身具有完備詳盡的體系,在中國 近代大學的創(chuàng)辦和運行過程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于我們研究中國 近代大學制度建設,總結百余年的辦學經(jīng)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 于我們建立并完善現(xiàn)代大學制度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值得我們進一 步深入研究。
注:相關資料取自《山東大學堂章程》、山東大學檔案館館藏資料 及《山東大學百年史》(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