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已經(jīng)過去,喜氣卻似乎還未散盡,人們還沉浸在歡樂幸福回憶中。春節(jié)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沿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
我記得小時候就聽大人說過“大人望插田,小孩望過年”這句話。一點沒錯,大人取妻生子后,要養(yǎng)家糊口,一家生活重擔完全落在肩上,他們盼望早日耕耘播種、開鐮收割,以度生計。小孩則不然,懵懂無知,只知玩耍,盼望過年的熱鬧和好吃好喝。
我小時候,同別的小孩一樣,喜歡過年。因為過年正是放寒假的時候,可以不起早床上學讀書,可以和小伙伴玩耍,可以穿新衣裳新鞋。那時的我最喜歡到外婆家去,她家有一個大屋場,我們許多同齡的小朋友可以一起捉迷藏,猜謎語,玩彈弓,打牌。最有味又最有收獲的是被外婆和小姨帶著去親戚、領(lǐng)居家拜年。外婆家那個地方,鄉(xiāng)親們比較熱情好客,拜年一般用炒米子拌南瓜子、紅薯根、紅薯片、再就是一杯芝麻豆子茶來招待客人。好一點的人家就更豐盛了,有花生、炒米糕,外加甜酒沖雞蛋。吃不完的東西,大人用小手帕包好帶回家,小孩則裝在自己的小口袋里等到拜完年后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和交換。那時,我特別喜歡看舞龍燈。舞龍燈一般在正月初十以后,當?shù)亓鱾饕痪淇陬^禪:“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燈”。玩龍燈的鄉(xiāng)民組織得很嚴密,拿篾片的領(lǐng)頭,提著一個燈籠,他是收紅包的。再就是打鑼的,兩個人抬著一面大鑼,不時“哐、哐”兩聲,熱鬧得很。幾個打三眼銃的人,用火將引線點燃,“轟”的一聲,數(shù)里外都能聽到。玩龍燈,人越多,把子越多越好看。尤其是龍燈紐絲就像一條巨龍在空中飛舞,極為惹眼。到別人家舞龍燈,主人都是熱情歡迎的,因為龍代表吉祥,龍燈進門鞭炮相迎,出門則紅包相送。
20世紀50年代初,我參加工作后,過年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番味道了。那時春節(jié)放假可以休息幾天,到處過年的氣氛很濃。一般大的單位都要扎牌樓,牌樓是用縱樹須扎的,紅綠花紙裝飾得五光十色,牌樓上“歡度春節(jié)”幾個大字特別醒目,多彩的電燈光不停閃爍。單位還不停地播送“劉??抽浴?、“天仙配”、“姑嫂賢”等流行戲曲,大街小巷的人們沉浸在過年的歡樂氣氛里。我記得1956年春節(jié),市里還在中山公園(現(xiàn)青少年宮)舉辦了一次玩龍燈活動,趕往觀看的觀眾有數(shù)萬人之多,異常熱鬧。由于組織管理欠善,致發(fā)生多人被踩死踩傷事件。后來,這樣大的活動再沒有搞了。我們那代年輕人當時最感興趣的還是跳友誼舞,奔赴最多的場所是市政府大禮堂、市法院大禮堂、市勞動局大禮堂,如果晚上參加舞會,之后還會趕到司門口“楊裕興”吃一碗面?;氐剿奚?,我們幾個年輕光棍就會照例興高采烈談?wù)撎璧氖斋@。
196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時的第一個春節(jié)作為“四舊”被砍掉了。單位領(lǐng)導宣布不放假。上面雖然宣讀了禁令,但下面的老百姓依舊過著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比如吃年飯啊、拜年啊。不過,在那只抓革命,不抓生產(chǎn)的日子里,過年的物資極其缺乏,春節(jié)期間供應(yīng)的物資每人僅一斤豬肉、一斤魚、一斤雞蛋,并且這些物資都是冰凍的,憑票排隊購買。過年的南食、水果亦很少,如果哪家招待客人擺上葵花子、花生,那算是最奢華、最闊氣的了。
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人們的思想活躍了,經(jīng)濟發(fā)展了,市場供應(yīng)的物資也多起來了,那一年的春節(jié)是過得比較熱鬧的。青少年滿街奔跑,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接連不斷,長沙幾乎成了不夜城。漸漸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黨的親民政策深入人心,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了。老百姓過年的餐桌上更多了豐盛的菜肴,采購的年貨也更多更全。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剝著瓜子,吃著點心,高高興興地觀看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午夜過后,千家萬戶不約而同放起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云宵,五光十色的煙火花炮劃破夜空,斑斕璀璨,連同電視上晚會節(jié)目的歡笑聲、祝福聲,把人們的歡樂帶到了高潮。
多美好的夜晚啊!我盼望過年,我盼望人們和諧幸福的生活,我更盼望祖國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