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學校的教師節(jié)表彰大會上,李立榮獲了學校第二屆“勵道教學杰出貢獻獎”。她在獲獎感言里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br>“改革是大勢所趨,現(xiàn)在不改革,早晚也得改革。晚改不如早改?!崩盍τ诖髮W英語教學改革曾這樣說道。
在工作進入第35個年頭的時候,李立心里依然堅守著一個信念:那就是對工作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對學生真情實感,富有愛心;對社會真誠奉獻、不計名利。
李立的名字,在法大被提起的時候,一定會與外國語學院聯(lián)系在一起。從1983年進入法大成為一名英語老師,1994年外語系創(chuàng)辦,1997年,李立擔任外語系副主任,2002年學校院系調整,外語系更名為外國語學院,李立擔任副院長(主持工作),2005年擔任院長,直至今日。時光潺潺流過三十四年,在這個時代,三十四年能在同一個地方做同樣一件事,這本身就已經(jīng)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
榮獲“法大諾貝爾獎”,很高興,也更有壓力了2017年學校的教師節(jié)表彰大會上,李立榮獲了學校第二屆“勵道教學杰出貢獻獎”。領獎臺上的李立高挑優(yōu)雅,一米八的個頭在學校女教師里并不多見。拿外院杜冰子的話來說,就是“我們院長雷厲風行,氣場強大”。氣場強大的李立在發(fā)言時說:“法大執(zhí)教的三十四年中,我親歷并見證了法大外語教學的發(fā)展、改革和跨越式前進,親歷并見證了學校復合型、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歷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和以往一貫的風格一樣,李立的發(fā)言內容務實純粹,始終圍繞的都是法大外語教學的發(fā)展進程,說到學術英語,說到實踐教學理念,說到英語寫作中心,唯獨沒有說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心撲在工作上,怎么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學院的建設中。
“勵道教學杰出貢獻獎”是學校在2016年設立,用以表彰本科教學效果顯著、關心關愛學生成長、教學工作貢獻突出的教師,每年只評選1名。其評選要考察包括師德師風、課堂教學、課堂外教學、教學改革、教學基本建設等多項內容,具體的評選條件也可謂苛刻,其中既有明確的“從事本科教學工作10年以上”的時間要求,也有“近五年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平均得分不低于90分”的硬性要求,其他對所獲獎項、考核情況等各項指標的要求均非常嚴格,所以每年能參評的老師都是寥寥可數(shù),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法大諾貝爾獎”。
而作為這項被笑稱為“法大諾貝爾獎”的獲獎者,李立坦言,獲評此獎,自己非常高興,因為這是對法大外語教學的肯定,是對學院工作的褒獎,自己三十余年參與其中,奮斗在教學一線,只是與有榮焉。但是,壓力是自己的,帶著這份很高的榮譽,大家都會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意味著決不能懈怠,要更加努力和精心設置自己的課,從而不負眾望。
三十四年,精心準備每堂課對于教學,李立從來都不曾懈怠,即使已經(jīng)在法大的英語教學講臺上站過了三十年的時光,現(xiàn)在的她依然會精心地準備每堂課。就像她的兒子楊益航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中提起:母親總是一心地撲在工作上,幾十年的教齡按說早已將教材和教學方法爛熟于胸,但她卻經(jīng)常備課到深夜,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學條件以及其他種種。
對于兒子這些話,李立爽朗一笑,一方面為兒子對自己的理解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對于教學始終如一的認真和專注感到欣慰。
就拿近五年來說,李立年均授課時數(shù)達到460節(jié),本科生的授課時數(shù)為303節(jié)。在她的英語語音課上,她會給學生逐一校音;還有各種課堂上的小組研討、辯論演講到課后論文的反復審定、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的指導,她都會盡心盡責,為學生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學習平臺,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問題,而她最希望的就是能在自己的陪伴下,讓學生們感受到語言文化的魅力,感知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提升。
2002年起,李立就開始負責學院的管理工作。那一年學校院系調整到現(xiàn)在15年過去了,其他學院領導基本上都已經(jīng)換了人,而李立卻依然作為外院的“掌門人”,還在為學院的建設和發(fā)展殫精竭慮。作為一院之長,李立在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事務性工作的同時,還要面對這么多的學生,她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高效而現(xiàn)代的工作方式。每天五小時睡眠已經(jīng)成為了慣例,學院里的老師們發(fā)現(xiàn),李立給大家發(fā)的郵件經(jīng)常是在凌晨時分。即使在數(shù)年來往返的班車上,李立也從來不會借這個時間打個盹。她可能會拿出手機來,往自己多個學生群、同事群里推送各類她最新獲取的新聞資訊、學習資料,也可能是在修改學生的論文,或者查看各種課程信息,科研資訊。
勇于創(chuàng)新,致力改革,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如今已經(jīng)年過五十的李立,卻有著始終旺盛的求知與創(chuàng)新精神,這讓很多人自嘆弗如。學院葉洪老師對此深有感觸。她說,論年齡,李院長在學院算年長,但對新信息新科技的掌握和轉化能力,只怕很少有人能超過她。李立一直是學院微信群里最活躍的一員,大部分的科研和教育新動向,都是她第一個發(fā)現(xiàn)然后發(fā)給大家。至于會議培訓、招聘實習等通知,也往往是她告知并敦促大家參與。而且她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第一個接受和傳播新鮮事物的人。很多有關于教學的培訓班,比如論文寫作和發(fā)表、翻譯軟件的應用等等,李立都會報名,在她看來,時代在不斷發(fā)展,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地接受新思維、新技術、新能力,才能跟上現(xiàn)代教學的要求,才能具備培養(yǎng)新一代學生所需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李立還在克服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參加完一個專業(yè)學習的培訓班。
而這種創(chuàng)新和探索意識,不僅對她的個人教學大有裨益,更是對外國語學院的建設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改革是大勢所趨,現(xiàn)在不改革,早晚也得改革。晚改不如早改?!崩盍τ诖髮W英語教學改革曾這樣說道。于是,2003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與學位脫鉤,2004年"基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為核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2009年第二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及2014年完成的英語專業(yè)改造,每一次,都是外國語學院對時代潮流與學校總體發(fā)展目標的順應。而從積極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率先在國內開展學術英語課程,到加強實踐教學,創(chuàng)建法律外語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再到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建立法大英語寫作中心,每一次改革,都凝聚著李立對大學外語教學的思考和心血,每一項舉措,都體現(xiàn)著李立對教育教學改革的魄力和擔當。
將“學術英語課程”推進課堂的過程中,遇到過教師因為教材、教學模式等的頻繁變更,對于教學工作中的要求不斷提高而產(chǎn)生的抗拒和阻力,李立就組織教師外出培訓,讓他們率先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形成“星星之火”再回頭影響院里其他的教師;新成立的英語寫作中心的每項活動,她都率先參加,每當中心取得了點滴進步,她都會第一個點贊。而在安排論文寫作系列講座時,她會說:大家先挑選自己擅長的話題,最后剩下的就歸我。結果往往工作最繁忙的她領的講座任務最多。當寫作教師排班出診,為學生指導作文時,李立也總是積極地沖在前面。
不是超人,只是有超越常人的認真周圍的同事們和李立接觸的時間越多,就越是對李立充滿好奇。葉洪說,有時我不禁感到納悶,院長那么多事情,怎么會有這么飽滿的熱情和這么旺盛的精力,事事都親歷親為呢?下班了,當我們紛紛往家走時,院長拖著疲憊的步伐跟我們招招手,又回到了辦公室。其實,她也不是超人,到底是何等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在支撐著她呢?
“我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如果開始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边@句簡單的話成為了李立最好的回答?;厥走^往時光,無論是作為一名英語老師,還是擔任外國語學院院長,李立一直傾心竭力,躬身力行。如今,談起外國語學院的發(fā)展和變化,她臉上會露出格外欣喜的笑容,她說,看到學院現(xiàn)在的發(fā)展,就會覺得無愧于心,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立擔任院長的15年,外國語學院實現(xiàn)了從單一語種向多語種發(fā)展;學科建設從無到有,實現(xiàn)了質的飛越;學院定位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發(fā)展;在師資隊伍建設中,積極引進人才,并為青年教師的發(fā)展搭建了涵蓋學術期刊、國內外研討等多樣化的培養(yǎng)平臺。
李立就是靠著這份認真和務實,長情地陪伴著外國語學院的發(fā)展,也書寫著自己的過往年華。她的老搭檔,從2002年開始擔任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現(xiàn)為學院分黨委書記的趙云鵬這樣評價李立:高度愛崗敬業(yè),有責任有擔當,樂于助人,為人謙虛平和,始終不忘初心。而無論是一起工作了數(shù)年的老搭檔,還是剛入職兩年的新教師毛中婉,亦或是曾經(jīng)是學院的學生如今也已經(jīng)走上了工作崗位的曲欣,大家都會被李立院長始終熱愛教書育人,始終關愛學生同事,始終心系學院發(fā)展而感動滿懷。
外院“大家長”,不忘初心,傾心育家園對于外國語學院,李立有著深深的情感。2014年,學院建院20周年的時候,在她的組織倡議下,外國語學院編輯制作了《印象青春 愛在外院》紀念文集,200多頁的冊子里,征集了老一輩外院人、學術骨干、青年教師、學生校友還有家屬的百余篇文章。采訪時,李立拿起這本冊子,用手輕輕地摩挲著,對外院過往的歷史,對學院的每一個人如數(shù)家珍。她會說起第一代外院人馬改秀、李榮甫、俞海燕老師是如何艱辛創(chuàng)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又是如何在建院之初就以院為家,創(chuàng)建起溫馨和睦的學院氛圍;她會說起始終葆有學習熱情,堅持創(chuàng)新進取的黃道秀老師對自己的積極影響;她還會一一說起學院里的各位老師們的學術特長、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這是一本飽含著情感凝聚著愛的紀念冊,字里行間涌現(xiàn)的“家”的溫暖,緊緊地維系著這個大家庭的每一個人。作為“大家長”的李立會關心學院里每個人,事無巨細。哪位老師家住的遠,她會張羅著幫助找房子;哪位老師生病了,她立刻給安排調課;離退休教師的微信交流群被命名為外院老寶貝群,她牽掛著每一位“老寶貝”的身心健康;青年教師需要的發(fā)展空間她竭盡全力去創(chuàng)造;而學生們的成長成才更是她所致力的方向,她也因此被學生們視為自己的“青春引路人”。
在工作進入第35個年頭的時候,李立心里依然堅守著一個信念:那就是對工作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對學生真情實感,富有愛心;對社會真誠奉獻、不計名利。雖然這一路走來,她也有遺憾,比如沒有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子的成長,比如因為必須要全力投入到教學和學院管理中而錯失了自己深造的機會,但所有的遺憾到今天,都已經(jīng)被滿天下的桃李,被蓬勃發(fā)展的學院風貌所填補。短短三句話的人生信條,簡單純粹,正如她對待工作的那份熱愛一樣,數(shù)十年如一日,不浮夸,不喧囂,而是用一天天的真抓實干,用教出來的學生,用學院看得見的發(fā)展在一一印證。
教書育人三十四載,心系外院風雨同舟。李立以陪伴長情告白于學院,以熱情無私奉獻于崗位,并將自己優(yōu)秀的品質都充分地發(fā)揮在外院的建設之中。做此一事,盡己一生。李立說:“即使我不在這個崗位上了,對工作的熱愛,盡職盡責,勇于創(chuàng)新,都將是我永遠不變的追求?!保ㄌ貏e感謝趙云鵬、葉洪等多位老師對此文的支持與協(xi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