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新年伊始,將軍路校區(qū)東區(qū)和園食堂3樓活動室歡聲笑語,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正在舉辦“凝心聚力、展望2017”新年聯(lián)歡活動。會上,2016年新引進教工悉數登場亮相。學院新引進的教授、長江學者吳啟暉也即興發(fā)言,他充滿深情地說道:“2016年是我人生面臨重大抉擇的一年,面對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浪潮,我順勢而為離開了軍營,那時的我四顧茫然,不知走向何方,是學院領導最先找我座談交流,向我伸出了橄欖枝,讓我倍受感動,通過交流接觸,我感受到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是一方有溫情的水土,學院的院長、書記兩位大當家注重承諾、注重人才、注重和諧發(fā)展。學院的其他領導、教授們都非常好相處,學院形成了十余人的創(chuàng)新團隊同心筑夢,獲得千萬元的科研項目不斷創(chuàng)新,吸引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人才加盟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最終我下定決心,不忘初心,脫下軍裝再出發(fā),選擇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繼續(xù)我的人生道路,完成我在事業(yè)上的追求。”
“用真誠吸引人,用真情感動人”吳教授的一席話道出了6年來學院改革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壯大的師資隊伍的建設歷程。
數據顯示,從2012年初到2017年9月,學院教師人數從不到80人發(fā)展為超過100人,教授人數增加30%,目前學院師資隊伍中有院士2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1人,江蘇省教學名師2人,國家“優(yōu)青”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4人,2人獲得江蘇省優(yōu)秀青年基金,3人入選校 “長空英才”,1人入選?!伴L空之星”。
這份學院師資隊伍現狀介紹,用鮮明的數據展示了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成績,而數據背后則凝結了學院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工打造一流師資隊伍,謀求學院快速發(fā)展的奮斗歷程。和諧一家親,好的制度“四兩撥千斤”學院領導班子始終將師資隊伍建設擺在首位,面對競爭激烈的人才資源市場,面對實力和名氣都相對薄弱的“小學院”,靠什么“博眼球”吸引高端人才?我們必須亮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學院在分析和總結自身發(fā)展道路上給出了明確答案———靠真誠吸引人,靠真情感動人,靠“和諧一家親”的學院文化凝聚力量。
2012年初,校第十五次黨代會之后,學院領導班子以學院文化建設為切入點,著力打造四院文化建設品牌工程,總結推新了學院的辦學理念、建設內涵,院風、院訓,學院還積極研究新形勢下師生員工的精神需求和價值取向,并通過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載體加以體現。2013年,學院出臺《集體活動管理辦法》,將教師參與集體活動的分值作為年終分配、職稱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集體活動“公益分”應運而生。2015年學院以搬家為契機,開展了環(huán)境文化建設和“吾愛吾家”捐贈活動,建成了設施齊全、環(huán)境溫馨的“教工之家”和“教師休息室”,新建成了學院文化長廊、學院科創(chuàng)中心等宣傳和展示學院建設發(fā)展的窗口。學院領導班子堅持以身作則,在責任面前不推不讓,在利益面前不爭不強,帶頭執(zhí)行各項制度,真誠關心青年教師成長,解決師生員工在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正是有了這些機制和制度創(chuàng)新,學院教職工參加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全院教職工的凝聚力顯著提升,“和諧一家親”的學院文化凝聚力,激發(fā)了廣大教職工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正能量,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和諧氛圍,為學院人才引培工作奠定了一個適宜的“軟環(huán)境”,學院也連續(xù)2屆獲得了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的表彰。定個“小目標”,頂層設計“謀定而后動”“新增1名“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國家教學名師”獲得者;引進6名教師(其中,引進具有海外名校學位教師4人);新增3名教師入選省部級人才工程……”這是一份討論中的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年度工作目標,每年初的學院黨政聯(lián)席會,熱議的話題就是制定學院的各類目標任務,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龍頭工程自然倍受關注。
目標形成了,實現是關鍵。在高端人才引進方面,學院2016年首次設立“伯樂獎”,獎勵在高端人才引進過程中作出貢獻的老師;積極開展海外招聘人才活動,先后組團赴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招聘海外人才。作為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分管領導,常務副院長周建江教授更是不遺余力,親力親為。黨委書記鄭永安號召相關學院敏銳地抓住軍隊院校軍改的有利契機,搶抓機遇,引進高層次人才。常務副院長周建江和班子成員共同努力,成功引進吳啟暉教授。在2016年國家長江學者的評選過程中,吳啟輝教授成功入選,來院后,學院迅速為吳教授搭建團隊、配套科研條件,短短一年不到,以吳啟暉教授團隊為骨干申報的“電磁頻譜空間認知動態(tài)系統(tǒng)”工信部重點實驗室獲批,他本人又獲得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稱號;2017年校“長空學者”史清江教授的引進,則是歷經了4年的漫長過程,期間遭遇數次波折,但學院始終沒有放棄,一直通過學術訪問、節(jié)日問候、工作交流與之保持聯(lián)系,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9月,史清江教授最終接受了學院的邀請,投入學院懷抱。選準“突破口”,特色發(fā)展“更上一層樓”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即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表征,也是確保教學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所在。學院在打造人才引進“軟實力”的同時,更是選準“突破口”,在人才引進的“試金石”———“學科平臺、梯隊建設、崗位聘任”等硬指標上下足功夫。
2014年10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特色發(fā)展任務書》正式出臺,全面規(guī)劃了學院在學科層次提升、學科重點建設方向、拔尖人才引培、高端人才培養(yǎng)、科研規(guī)模和成果產出等方面的建設目標,明確了學院的發(fā)展要走一條“錯位競爭、特色發(fā)展”的道路,重點建設雷達成像理論與技術、雷達目標特性與系統(tǒng)仿真、微波光子技術3個優(yōu)勢學科方向。目前,已經實現了學科特色發(fā)展中制定的3個專項計劃中的2.5個,即通信方向振興計劃、微波光子壯大計劃和雷達倍增計劃中的中頻向射頻倍增、軟件向硬件系統(tǒng)倍增和電向光的倍增。同時,在上述優(yōu)勢學科方向上搭建學術帶頭人、學術梯隊的合理配置,保證了重點學科方向的快速發(fā)展。從2016年起,學院深入開展綜合改革,完成了新一輪崗位聘任,建立和完善了校內津貼二次分配核算機制,體現了在崗人員“職崗分離、業(yè)績導向、分類考核”的制度導向,青年教師實行“團隊式”培養(yǎng),在引進師資上優(yōu)先考察學科和學術梯隊建設需求,學院還積極為青年教師提供教學、科研和國際化交流平臺。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對于學院特色發(fā)展“一攬子”計劃所取得的成就,現任信息光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國家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首屆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潘時龍教授感受頗深,他回憶道:“六年多前,我作為清華大學博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博士后,南航與我原有的生活軌跡毫無交集,但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是以雷達信號處理為特色,在引入光電子基礎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后或許會使原有學科的發(fā)展呈現新特色和新增長點,這或許能給我提供大展拳腳的寶貴機會。來南航后雖然白手起家,但學校、學院的強力支持為我掃清了荊棘與障礙,為我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經過不懈努力,微波光子學課題組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fā)展過程,并在國內外獲得了一定的影響力,2013年,以微波光子學為重要研究方向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立,現已形成了一支10余人的良性協(xié)同的微波光子學團隊,我個人也獲得了許多榮譽,在國際學術界享有一定聲譽,更讓我欣喜的是學生的成長,已有多人獲得全球本科生/研究生獎學金。”
著眼新時代,邁步新征程,展現新作為,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際,全院師生將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新動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辛勤的工作,奮發(fā)勇為、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雙一流”建設和學院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學校第十六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