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磨一劍 劍指特等獎——“云”團隊講述“挑戰(zhàn)杯”背后的故事
11月14至18日,第十五屆“挑戰(zhàn)杯”中國銀行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在上海大學舉行。經過項目展示、封閉答辯等環(huán)節(jié),我校“云”團隊作品《中心城市大氣污染治理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基于南京市的縱向案例調研》斬獲全國特等獎,這也是我校參與“挑戰(zhàn)杯”賽事以來的首個特等獎?!白髌芬柿松鐣狳c,創(chuàng)新度、社會價值、寫作水平都達到了較高水準!”決賽評委如是評價。賽后,記者采訪了參賽團隊及指導老師,聽他們講述特等獎背后的故事。
選題“百轉千回”
目前,我國城市污染已經進入復合污染的階段,大氣污染治理問題凸顯。以南京市為例,大氣污染治理體制歷經“塊式分割”和“條式聚集”兩個階段,“云”團隊對此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跟蹤調研,研究提出了邁向善治的“網格整合”治理體制,形成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大氣污染治理體制創(chuàng)新路徑。
“中心城市大氣污染治理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光是這個題目,就已經足夠“重磅”。指導老師曾維和副教授告訴記者,選定這個題目可謂 “百轉千回”。
“挑戰(zhàn)杯”國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早在2015年,團隊就瞄準了特等獎。尋覓合適的選題是當務之急,第一個選題“氣象災害群體脆弱性研究”,雖然學術性較強,但具體操作起來有難度,與社會熱點關聯(lián)度不高;第二個選題 “大氣污染防治能力研究”已經完成了5萬字的指標設計,但由于需要很強的理工科基礎,一群文科生無奈放棄。
幾經輾轉,目標選題的“模樣”越來越清晰,“與特色學科結合、與社會熱點結合、充分體現(xiàn)技術含金量。”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省以下環(huán)保機構監(jiān)測監(jiān)察執(zhí)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文件一出,隊員們驚呼“題目有了!”
選題過程是專業(yè)知識與問題研究相結合的漫長過程。選題確定后,隊員們咨詢了大量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學者張康之教授、南京審計大學長江學者金太軍教授、中國氣象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洪廣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教授……不勝枚舉。
調研“多方解鎖”
嚴謹的課題研究與論證總是基于海量的調研數據。每隔1-2周,隊員們就走出校門實地走訪,與政府領導、社會組織、高校專家和普通市民等開展深度訪談。最初,“小鮮肉”們沒經驗,臉皮薄,遇到政府領導不敢上前。有一次,到了與某環(huán)保部門約好的訪談時間,本由曾維和帶隊,但因臨時有會,隊員們只能硬著頭皮 “沖鋒陷陣”。會議室里,曾維和一連收到十幾條短信,“曾老師,門衛(wèi)不讓進”“曾老師,要怎么跟局長說啊”“曾老師,如果領導對我們的作品不認可怎么辦”……曾維和哭笑不得。剛剛研究生畢業(yè)的咸鳴霞老師被迫臨時擔綱,給隊員們救了急。有趣的是,自此咸鳴霞被挑戰(zhàn)杯“圈了粉”,主動當起“第二導師”,也成了隊里的大管家和知 心姐姐。
走訪中有“閉門羹”,也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去年的省氣象局開放日,團隊全體出動來到省局開展隨機抽樣社會調查。沒想到,選題被參與調研的環(huán)保部門一眼“相中”,對方贊不絕口,不僅積極提供數據資料,還希望有機會也能參與該研究,后來和隊員們成了 “網友”。
兩年來,南京市與氣象、環(huán)境相關的政府部門和機構組織大都被他們一一“解鎖”,“遇到實在進不了門的,就在門口守株待兔,逮到一個問一個”,調查范圍幾乎達到了全覆蓋。
同時被“解鎖”的還有隊員們的實踐、調研能力。如今,大三、大四的他們老練了許多,起草問卷邏輯清晰,調查對象一抓一個準。報告完成后,得到了6位廳局級專家領導的簽字認可。
作品“千錘百煉”
在校賽第一階段,這個選題曾排在倒數第二名,評委認為從題目到邏輯、框架都有問題,而且“太深奧了,沒人能看懂”。隊員陳曦說,“當時作品已經完成了20萬字,基本上成稿了,大家都把它當成心肝寶貝,是奔著國賽去的,沒想到在校賽中被批得一無是處?!碑斖恚S和連夜召集隊員,“如果想繼續(xù)走下去,就翻盤修改;如果覺得太累了,現(xiàn)在就放棄?!敝共叫Y悾窟@是大家從來沒想過的事。咬咬牙,繼續(xù)改!15個日夜,團隊與指導老師 “共處一室”,連外賣小哥都熟悉了團隊的菜譜,按照評委提的一籮筐意見,一條一條全部修改完成。在校賽最后階段答辯中,一位評委的點評讓全體隊員淚如雨下,“我認為這是現(xiàn)場所有作品里最好的一個!請為他們點贊,讓他們走下去!”
作品成稿45萬字,但廢掉的稿子遠遠超過了45萬字。最初,隊員們對研究工作一竅不通,寫研究報告更是不知如何下手。曾維和就手把手教他們寫作的基本規(guī)范,如何選擇閱讀合適的參考文獻、如何開展調研獲取一手數據,即使工作再忙,每周少則一次、多則三次的組會風雨無阻。大量的積累之后,隊員們從不會寫,到每周能寫出三四千字高質量研究報告,讓曾老師感慨這是“看得見的成長”。有時候,幾萬字甚至十幾萬字的內容寫完,最終發(fā)現(xiàn)與主題不貼合,只能忍痛廢掉。有時某個隊員負責的部分寫得不好,為了課題進展,只好換人重新寫。曾維和跟他們說,“雖然殘酷,但團隊的‘木桶效應’必須克服,每個人都必須補足短板,絕不能拖后腿?!痹谑≠愲A段,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衛(wèi)教授在閱讀初稿后評價說,“作品已經超過了985高校碩士畢業(yè)論文的水平?!?br> 團隊“無懈可擊”
自2014年“云”團隊組建之初,就立志打造成校內一流、省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團隊,“追求極致,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是曾維和的口頭禪。國賽決賽布展時,項目主持人孫詩雅用衣角輕拭展板的細微動作被同行的隊友抓拍下來,被譽為“挑戰(zhàn)杯最美的背影”。她告訴記者:“我希望我們的展板不僅看上去一目了然,摸上去也是舒服的,一塵不染的?!?br> 兩年的朝夕相處、“并肩作戰(zhàn)”讓隊員們之間產生了親如手足的情感。比賽時,按規(guī)定只有2位答辯代表在主辦方安排下就近入住,其他同行成員的住宿地點離賽場很遠。比賽當天,其他成員凌晨4點多就起床,6點前趕到上海大學,給答辯的孫詩雅、陳曦帶了熱乎乎的早飯,叫她們起床,并為她們化了淡妝,有說有笑地把她們送進賽場。賽場外,隊員們顧不上參觀校園,焦急地等待 “戰(zhàn)友”發(fā)來的最新消息,適時提醒注意事項。晚上,隊員們又在比賽結束前趕到會場門口,迎接她們。孫詩雅感動不已,“這些一起經歷的小事,對我來說比競賽成績更重要。遇見他們真的很幸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