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我的導師張阿舟教授
人生得一良師,不僅可以終身受益,甚或能夠改變命運。張阿舟教授于我而言,就是這樣一位良師?,F(xiàn)在導師已經故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精神信念、他的學術風范將永遠銘記于我的心中。
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往事便如潮水般浮現(xiàn)在我眼前。記得1984年夏天,我在循環(huán)對稱結構振動分析方面取得進展,以此為題撰寫碩士論文。同時,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經過一番調查和思考,我選擇了報考南航固體力學專業(yè)博士生,并于1985年3月起師從張阿舟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此后,很多人都問我緣何選擇南航,而不選其他更為著名的大學。我回答,就從事結構振動研究而言,張老師所領導的南航振動研究室在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其研究水平堪稱國內一流,而且學術氛圍很好。來到南航后,在張老師的指導下,我打下了扎實的學術基礎,拓寬了學術視野,為后來的學術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礎。特別是在張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我開始深入地思考人生哲理,努力像張老師學習,做一名報效國家的學者。
在我的印象中,張老師非常關心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在老一輩學者中堪稱楷模。在我學習以及后來工作的10年間,張老師一直是我校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每年出席“兩會”回來,他除了向師生們傳達會議精神外,還會和我們談起大會期間所了解的一些國家改革發(fā)展的重大方針政策,希望我們能夠思考相關的問題,將人生理想與國家發(fā)展緊密結合。我由此想到,他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后第2個月就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這絕非偶然,而是與他在青年時代就樹立的“科技救國、航空報國”的理想密切相關。作為一名民主黨派人士,他始終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祖國的航空事業(yè)和科教事業(yè),從而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張老師擅長用他在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研究中所形成的學術視野對我們進行啟發(fā)和指導。張老師20歲時畢業(yè)于中央大學航空系,在工廠工作了4年后去英國留學,而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又在飛機制造廠擔任了1年的工程師。他30歲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在南昌飛機制造廠擔任主工程師,35歲時調入我校任教授。上世紀50年代,我國航空企業(yè)中像他這樣獲得博士學位的工程師可謂鳳毛麟角;他是工程師中基礎理論寬厚、科學素養(yǎng)良好的優(yōu)秀學者。而在工科高校中,像他這樣具有10年工程師經歷的青年教授也屈指可數(shù);他是教授中實踐經驗豐富、善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總工程師。當年,我們作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報告、開題報告,他既善于從理論角度指出我們從工程實際中凝練科學問題的不足,又善于從工程角度指出我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欠缺。對于比較擅長從事理論研究的學生,他經常指出其對某些工程問題理解上存在的差距;而對于擅長從事應用研究的學生,他又經常提醒其如何在理論研究的深度上努力?,F(xiàn)在回想起來,張老師在35歲任教授之前就已具備了寬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特別是具有成功主持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初教—5”全機強度試驗工作的經歷。他的成功經歷,對于我國工科高校學術帶頭人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張老師看問題的視野非常寬廣,這不僅源于他具有深厚的學術研究基礎以及大量的工程實踐經驗,而且與他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不斷形成的辯證思維方式有關。在面對問題時,他善于從正面、反面,多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當我們得意地介紹自己的研究進展時,他總能在報告中發(fā)現(xiàn)一些重要的新問題;而當我們覺得某項研究似乎已經山窮水盡、無法推進時,他卻能告訴我們眼前并非一片黑暗,還有成功的可能。張老師思維非常敏捷,我攻讀博士學位時,65歲的他經常參加研究生的學術報告,提出一些深刻的意見。我博士畢業(yè)工作后,70多歲的他還經常參加研究所的學術活動,甚至開設彈性波傳播等學術講座。他經常敏銳地發(fā)現(xiàn)年輕教師和學生在學術報告中的公式錯誤。他曾說:“我并沒有推導這些公式,但我發(fā)現(xiàn)了等號兩邊的量綱不一致,所以斷定公式有誤”。迄今,這些事例仍讓我記憶猶新,引導著我用正確的科學思維從事學術工作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多年來,張老師在學術研究上不懈追求的精神和嚴謹治學的風范始終激勵著我前行。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曾自認為南航振動工程所是國內振動研究領域實力最強的單位,我們的許多研究處于領先地位。他則在研究所的學術報告會上反問:“我們做出了什么國際上廣泛認可的成果?我們的哪些成就可以載入科學技術發(fā)展史冊?”在那并不開放的年代,我們聽到他的這些話頗受震動,絲毫不敢自滿。在我后來的科研工作中,不論是遇到困難還是取得進展時,我常回想起張老師的這些教誨。他的教導激勵著我們前行,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學術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作為一名學者,絕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必須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高度來看待并要求自己的研究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精神追求與科學研究相融合,理想信念與社會需要相結合,才能讓個人的價值在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xiàn)。張阿舟教授就是這樣一位導師,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激勵著我們永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