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張岱的 《陶庵夢憶》 是在初中語文課本上。 “天與云與山與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 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罷, 頓覺玉宇澄清, 胸中浩然, 不禁感嘆起作者的妙筆生花。我的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場景: 傍晚時分, 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精神矍鑠,體態(tài)清瘦, 端坐于一葉輕舟之中。小舟前行,掠過清寒的水面,留下幾圈漣漪。這情景雖然只在腦海中, 但足以令我心馳神往。
于是, 我各處尋求《陶庵夢憶》 的完整版書籍, 最后在班主任家借到了白話版。但說實話,這次讀下來的感受并不怎么好。我從翻譯后的白話文中絲毫感受不到文字里的蒼茫意境, 反而讀到了一個“揮金如土” “一擲千金” 的張岱。雖然我內心一再為他辯護, 但那近乎完美的形象還是崩塌了。最后, 我只能無奈地得出 結論———作 者其 實沒 有我想象中那么完美。
高中時,為了備戰(zhàn)高考, 語文老師要求我們假期必須看一本文言文書籍。于是, 我再次打開 《陶庵夢憶》 。沒想到, 讀完一卷, 我再次被張岱不凡的文采所吸引。 “花時數(shù)十朵, 鵝子黃鸝、松花蒸栗,萼樓穰吐,淋漓簇沓?!?詩人的遣詞造句令人讀罷唇齒留香。再讀一卷, 我更是愛不釋手。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 今歲清明, 乃遂不得一盂麥飯, 思之猿咽。” 張岱是明朝遺民, 想到清明節(jié)不再有一盂麥飯祭祀, 慟哭不已。當他痛責自己“紈绔子弟, 極愛繁華” 時, 我腦海中那個老者形象再次浮現(xiàn)。
現(xiàn)在, 我已經大二, 生活閱歷自然也增加不少。讀書時, 多了思考,少了輕浮,多了務實,少了虛無。幾天前, 在圖書館查閱書目, 我無意中又瞥見了《陶庵夢憶》 。記憶的浪花隨即拍打起來, 遂決定再看一遍。熟悉的封面、 熟悉的文字, 第三次讀卻是截然不同的感覺。 腦海中的老者突然站起, 轉過身來已是英姿少年, 明眸皓齒, 風度翩翩。這個少年童心未泯, 專愛聽鬼神故事, 什么花神 、 樹神, 都很合他的胃口。少年很活潑, 穿上戲服就跳上臺子唱起大戲, 在荒郊野外自娛自樂。少年也很狂傲, 他看不起賀知章, 卻真心愛著真性情的人。 少年精心過著自己的生活, 培養(yǎng)各種興趣愛好, 始終保持生活的格調和趣味……他把生活過成了詩。 這才是真實的張岱,本性自然,就像他的文字,充滿著山野靈趣和煙火氣息,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位禪宗大師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我想讀書也是。三讀 《陶庵夢憶》 , 由于讀書時的心境和閱歷不同, 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體會。 這大概就是讀書的樂趣所在吧。
(作者為社會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