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是由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重慶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聯(lián)合發(fā)起,教育部高等學校材料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面向國內(nèi)普通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類專業(yè)本科同學的一項頂級專業(yè)技能競賽。本次大賽由西北工業(yè)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舉辦。
“徠卡杯”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六屆,分初賽、復賽和決賽三個階段進行。初賽可以由各高校自行組織或由多所高校聯(lián)合組織。鼓勵參賽高校之間通過聯(lián)合組織友誼賽、對抗賽、或組隊參加兄弟院校的初賽等比賽方式選拔選手,鼓勵相關(guān)高校在共同協(xié)商并取得主管部門許可的前提下聯(lián)合組織區(qū)域性聯(lián)賽選拔選手。
今年5月,接到比賽通知后,學校教務(wù)處和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非常重視,專門召集相關(guān)人員對賽事進行安排。譚峰亮博士對整個賽事進行了周密的計劃,從初賽選拔、訓練指導,組隊參賽,經(jīng)過近四個月的刻苦訓練,我校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學子在第七屆“徠卡杯”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中,斬獲一金二銀,榮獲團隊一等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面對驕人的成績,領(lǐng)隊老師譚峰亮博士和主訓老師汪力博士如釋重負。“終于可以向?qū)W校交差了”,短短的一句話里,道盡了師生們的酸甜苦辣。
遇難前行,勇攀高峰
學生積極參賽的熱情讓老師倍感欣慰,可是比賽,僅有熱情是不夠的,拼的是實力。沒有專用場地,設(shè)備儀器缺乏,擺在參賽團隊面前的困難讓指導老師們有些犯難,甚至是舉步維艱。指導老師的難處,領(lǐng)導們看在眼里,副校長陳志國教授、學科帶頭人林啟權(quán)教授、能機學院院長謝常清教授各方協(xié)調(diào),提供了場地、經(jīng)費及政策上的支持,經(jīng)常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指導學生訓練,大大激發(fā)了指導老師和同學們的訓練積極性,這對參賽團隊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
訓練是枯燥無味的,是對意志的極大考驗。指導老師們不談任何報酬,自愿犧牲暑期休息時間指導學生練習,和學生一起,在實驗室練習和操作,從操作流程到經(jīng)驗總結(jié),反復試驗,失敗的滋味不知嘗過多少次,同學們的信心與耐心可能在這期間就慢慢地被消磨掉了,然后對參賽產(chǎn)生了自我否定,心灰意冷的情緒,想要中途放棄。除了克服自己內(nèi)心壓力,同學們還要面對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要與“985”、“211”高校里精心挑選的學子同場競技,勝算有多高,心里也發(fā)怵。指導老師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們想辦法和同學們交流,引導他們,激勵他們。想要從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這是對參賽選手的一個挑戰(zhàn),能堅持下來的,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通過老師們的耐心輔導,團隊所有人的心聚到了一起,堅持到了最后,無人埋怨,無人放棄,有的只是默默咬牙堅持,還有證明自己不比“985”、“211”學生差的決心!
光說不練是假把式。決心已定,就要付諸行動。暑假期間,參賽學生經(jīng)常待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們的手,每天泡在水里、酒精里,一次又一次地研磨材料、拋光、腐蝕,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他們手上的作品,是用汗水與毅力打造出來的。他們明白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什么是自己該堅持的,什么是自己該舍棄的,而堅持不懈就是他們的絕招。他們知道,這是一場持久戰(zhàn),他們堅持下來了!最后他們也成功了,啃下了這塊大骨頭。
此次得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一等獎的學生是個十分清秀的女孩子-郭麗平,比資歷,那個時候,她才大一;比積累,她遠不如高年級的學生;比參賽經(jīng)驗,她更加沒有優(yōu)勢!
可她說:“我們比的不是年齡和經(jīng)驗,我只不過是有顆愛鉆研的心,能夠堅持下去,比賽的時候,不急不躁?!彼雷约阂鎸Φ氖欠浅柡Φ母呤?,但那又怎樣?她相信,別人能做好,自己也一定能做好!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面對一些迫不得已的選擇,但只要聽從自己的心,結(jié)局總歸不會太差。
正如清代鄭燮在《竹石》里說“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雖然一路走來泥濘坎坷,但是他們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學生們一次次的刻苦鉆研和實驗,老師們不辭辛勞的指導,終于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攻破層層技術(shù)難關(guān)。為了此次大賽他們不知何為晝夜,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常人難以想象。他們迎難而上勇攀高峰,只為了交出一份優(yōu)秀的答卷,為學校爭光。
總結(jié)經(jīng)驗,來年再戰(zhàn)
在第六屆“徠卡杯”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中,以前我校得過的最好的成績是全國三等獎,指導老師在比賽結(jié)束后不斷地反思團隊的缺點和不足,不斷改進,不斷總結(jié),希望團隊可以通過總結(jié)去突破,因此,這屆比賽,團隊雖然出現(xiàn)了一些不可控因素,但成績還是理想的。
主訓老師汪力博士在接受采訪時笑著對我們說:“比賽前一天,我們?nèi)ケ荣悎龅剡M行模擬,我們坐的是公交車,還遲到了,當時的心情是糟糕的。不過幸好只是遲到了幾分鐘,學生們還是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模擬的。”
領(lǐng)隊譚峰亮博士在說起得一等獎的學生時,眼里是自豪和欣慰?!拔覀儓F隊里有一個大一的小女孩獲得了一等獎,很認真很努力,有一項比賽進入了全國的前10名,當時我覺得有希望能拿一等獎,當天公布成績的時候,果然是一等獎,我很開心。其實,在他們的比賽過程中,我作為觀眾,比他們參賽的學生都緊張!”
見到一等獎得主17級學生郭麗平時,她這樣說道:“剛開始,就是純粹想把實驗做好。在6月底訓練的時候,有人問我,為什么選擇參加這個比賽,其實我并沒有想過能拿到獎,就是想把每個事情都做好。”因為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比賽,覺得自己是來鍛煉的,并沒有執(zhí)著于拿獎的她,反而極其放松,發(fā)揮了最好的比賽狀態(tài)。
談到比賽感想時,郭麗平表示,平時訓練,因為有指導老師的幫助,在整個比賽過程中沒有走特別多的彎路。“我最想感謝的人是我的指導老師,他在那些試樣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因為平常不斷地刻苦訓練,步驟和方法都已經(jīng)十分熟悉,再加上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反倒覺得這個比賽沒有平時訓練那么有難度。如果單靠我一個人,即使花費再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這么好的成績!”郭麗平看著身旁的指導老師說出了自己的內(nèi)心話。
學科帶頭人林啟權(quán)教授說“這次比賽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校的影響力,提升了學院的綜合實力。而帶學生參加比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jié)合。但堅不堅持得下來,還是看學生本身?!?br />
注重應(yīng)用技術(shù)轉(zhuǎn)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是培養(yǎng)工科學生的最終目的。如果只學習書本知識,學生是不能鍛煉自己基本能力的。那么,他們學理論知識的時候只會覺得很枯燥。
而通過這次比賽,團隊對“徠卡杯”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期間經(jīng)歷過很多困難,但都迎刃而解了。
在談及下一次比賽時,指導老師總結(jié)了他們的不足之處,因為準備的東西還不足夠,所以整個過程都很倉促,也有影響到學生的發(fā)揮。
獲獎之后,團隊又著手準備明年的“徠卡杯”,并且希望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績。
科學至上,不忘初心
大學的我們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正是鍛煉自己和擴寬眼界的時候,除了自己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更應(yīng)該學一些實踐經(jīng)驗親身經(jīng)歷往往比理論重要得多。這些比賽中學到的知識,大賽留下的寶貴經(jīng)驗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只能通過不斷實踐,開拓視野,學在課外,才能有所收獲。
回首比賽的艱辛歷程,我校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的莘莘學子,用時間與汗水澆灌出新的芬芳,書寫人生的華麗篇章。無與倫比的美讓我們記憶猶新,苦與樂的記憶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中。這些有恒心和毅力的學子是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鋼是在烈火和急劇冷卻里鍛煉出來的,所以才能堅硬和什么也不怕。我們這一代也應(yīng)該要在這樣的斗爭中和可怕的考驗中鍛煉出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科學的永恒性就在于堅持不懈地尋求之中,科學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標而言,是永遠不可企及的。我校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的參賽選手用事實再次給我們詮釋了一次人生的真諦——理想與堅持,同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再次祝賀他們在此次比賽取得圓滿成功,贏得這次全國大賽的最高殊榮,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爭光爭彩。今天學校以你們?yōu)榘翞槟銈冏院罏槟銈兒炔?。同時呼吁更多的莘莘學子能夠挑戰(zhàn)并且突破自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說不定下一個成功的就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