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憶“師大紅隊”(上)



■ “師大紅隊”在學校籃球場合影


  解放前,國民黨政府只顧打內戰(zhàn),教育經費少得可憐,北師大體育系每年只招收十幾名新生。新中國一成立,體育系第一次招生名額不足,又進行了第二次招生,全班人數(shù)達50名。這一鮮明的對比,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教育事業(yè)的重視。作為新中國第一屆大學生,我們全班都參加了開國大典,親耳聆聽到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我們?yōu)榇烁械阶院溃袊嗣駨拇苏酒饋砹?。全班同學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特別高漲,專業(yè)思想鞏固,忠誠于黨的體育事業(yè),幾十年來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成績。時至今日,大都是耄耋老人了,仍時刻懷念母校對自己的培養(yǎng),懷念當年同學們共同度過的那一段充滿激情的青春歲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的體育活動,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得到了蓬勃發(fā)展,特別是群眾基礎較好的籃球運動,不僅得到廣泛的普及,而且技戰(zhàn)術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解放前的北平市沒有正式的比賽場地,偶爾搞一次比賽就在藝文中學(現(xiàn)在的28中)舉行;而知名球隊僅有“木乃伊”、“未名”等少數(shù)幾個。解放后近一年的時間,北京先后建立的東長安街體育場、文化宮體育場、北海體育場都設置了籃球場地,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籃球隊,除原有的“木乃伊”、“未名”以外,還有“北斗”、“燕隊”、“電信局”等隊。“師大紅隊”(以下簡稱“紅隊”)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成立的。
  “紅隊”是由1949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衛(wèi)生系的同學自發(fā)組成的,隊員有:于鋼(隊長)、馬中華、陳德庠、饒玉錚、華忻、劉治賢、龔培山、吳中量、張文郁、白紹頤、張立德、趙祥林、馬永泰、李金鑾、劉國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屬馬的(當時19歲),身高均在1.80米左右,且多是從進入大學后才開始比較系統(tǒng)地進行籃球訓練。他們的技戰(zhàn)術水平起點很低,但在較短的一年時間內就提高到能與當時京津名隊相抗衡,并有一些隊員先后入選了1950年迎戰(zhàn)蘇聯(lián)籃球隊的北京學聯(lián)隊和1952年迎戰(zhàn)波蘭隊的北京聯(lián)隊,以及1951年和1953年全國籃排球比賽的華北隊和火車頭隊。
  “紅隊”從建隊至1951年9月告別北京籃壇(當時地方政府和部隊相繼建立籃球隊,取消了自發(fā)組織的籃球隊),短短兩年實屬曇花一現(xiàn),與“木乃伊”、“未名”等隊對北京籃球運動的影響不能相比,但對當時北京籃球運動的開展,也盡了它微薄的力量。
  “紅隊”之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里技戰(zhàn)術水平提高較快有其主客觀原因,首先就是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由于“紅隊”隊員都是同班同學,同堂上課,同桌用飯,同住一樓,自愿組隊,且都熱愛體育專業(yè),這就使他們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礎和不同一般的感情,可以算得上是“同學+同志+手足”。正是這種特殊的條件,使得他們團結得非常親密,為了這個集體,他們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
  當時師大的籃球場地只有4塊(兼做排球場),課外時間訓練沒有場地,上課時間課程又排得很滿,因此他們就早上5點多鐘起床訓練,每次訓練從來沒有人遲到。他們在訓練中對每個技術細節(jié)都要反復推敲,如練習邊鋒橫切時,對于橫切的步伐和傳給橫切球的最佳接球點都要人人練好。為了誘騙緊逼防守者,他們練就了把強力擊地球落點在接球人腳外的傳接球技術。練習二打一、三打二的攻防配合,都是刻意求新,千方百計制約對手。
  他們的積極性還表現(xiàn)在每個隊員自覺利用空余時間練習。馬中華的搶籃板技術是很出色的,那是他經常把球扔到器材室房頂上,跳起在房檐把球抓住,這樣長期磨練的結果。他們還專門觀察研究從不同位置、角度投不中的球,由于球與球籃圈接觸點不同而落點不同,從而練習對籃板球落點的判斷和搶位。由于專門練習這種投在籃圈某一點不中的球難度較大,也就同時提高了投籃的準確性。于鋼是全隊身材最矮的,但他不甘示弱,暑假期間回到天津家里埋頭苦練 ,投籃命中率顯著提高,搶斷球有獨到之處,且練就了以小打大的在人叢中連續(xù)做兩個假動作投籃的技術,受到當時八一隊教練唐寶堃先生的贊揚。利用一切時間練習投籃更是每個隊員的自覺行動。
  再者,“紅隊”很重視全面身體訓練。也許是由于學體育的緣故,他們每個人都不滿足于學習籃球一項,對于課堂上所學的田徑、體操及其他球類項目都認真學習,特別是對速度和耐力尤為重視。1949年的冬季,他們每天早晨都摸黑練長跑,由和平門外師大校園出發(fā),順西河沿向東到前門,向北到天安門再向西沿長安街到六部口,再回到和平門返回學校,全程約5000多米。經過冬季長跑,不僅提高了耐力,磨練了意志,也增強了信心。
  到了春天他們又轉入速度訓練,重點練起跑和起跑后的疾跑,并有意識地和技戰(zhàn)術訓練結合。這學期的田徑課的百米考試成績都有顯著提高,連塊頭大的饒玉錚、陳德庠也能達到12秒3左右。這些為提高他們的籃球技術水平和以后從事體育專業(yè),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紅隊”善于博采眾長,勇于創(chuàng)新。那時候在宿舍里劃有籃球場模型的小書桌,是隊員們晚飯后的自然集合點,從攻防戰(zhàn)術配合,到基本技術細節(jié);從當時的籃球名將,到傳說中老一輩籃球圣手的絕招;從國內球隊到國外球隊技戰(zhàn)術的特點,都是他們討論的內容……(作者系1952屆校友,原南開大學教授,曾任國家田徑隊教練,河北省田徑隊教練,曾獲全國第一屆工人運動會撐桿跳高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