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



攝影劉芊


  “因為這是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是一個永不磨滅的番號!
  因為這是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是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的那條來時的路。
  因為這是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是戈壁荒灘上最美的那彎明月。
  因為這是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所以,我來了,就不走了!"
  青春,為你而來,因為這是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
  扎根在風停下的地方,因為這是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
  茫茫戈壁中的片片綠洲,訴說著家和國的故事,因為這是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
  這是我一生只想做的一件事,因為這是祖國,是我腳下的每一寸山河!"
  讓我們以青春的名義宣誓:我愛你,中國!我愿扎根兵團、建設邊疆,用青春和熱血守護您的每一寸山河!”
  激昂的聲音在北區(qū)會堂里回蕩,這是來自石大學子以青春名義的宣誓,是新一代兵團兒女最質(zhì)樸的吶喊。10月31日晚,石大學子“踐行兵團精神,尋訪兵團故事”演說匯報在北區(qū)大會堂舉行,來自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文學藝術學院、農(nóng)學院、食品學院的9名演說同學結(jié)合自身深入兵團基層團場連隊的所聞所見所感,與900余名師生一起重溫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分享了震撼心靈的故事。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zhuǎn)戰(zhàn)數(shù)萬里,屯墾在天山”,作為一名國防生,馬博文回顧了三五九旅的“前世今生”。他說:“三五九旅是一個永不磨滅的番號,長征永遠在路上,作為新時代的兵團學子,我們決不能辜負老一輩軍墾人對待新疆事業(yè)的熱忱。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接過他們手中的大旗,擔起建設新疆、建設兵團的重任。作為國防生的我,愿意獻身國防。作為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我更愿意扎根兵團,因為這里是我最愛的地方?!?br>  從曹連莆教授的扎根兵團,到團場醫(yī)生唐帆的奉獻兵團,再到今天石大學子們的感悟兵團,劉宇恒深情講述三代石大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踐行著兵團“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我是石大人,我是兵團人!”他把這句鏗鏘有力的告白獻給了曾經(jīng)的、現(xiàn)在的、未來的、永遠的石大學子們,“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來時的路。”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許多軍墾戰(zhàn)士在沙漠邊緣、在邊境線上組建家庭,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屯墾戍邊事業(yè)。徐悅軒和穆合塔爾·買合木提聯(lián)手講述了沙海老兵劉來寶同志和少數(shù)民族職工努爾沙漢的故事,這是戈壁荒灘上一段美如月光的愛情故事,也是一曲各族人民團結(jié)一心、建設邊疆的壯歌。他們相濡以沫,扎根邊疆,努爾沙漢在自己的名字前加個“劉”字,她說這輩子最自豪的事,就是嫁給穿越過“死亡之?!钡睦媳韺氄f:“從此,戈壁荒灘有了太陽,也有了月亮。”
  半個多世紀的征程,兵團從無到有,兵團事業(yè)從小到大,千里戈壁成為片片綠洲,正是因為這一代代的兵團兒女用堅韌的意志力和頑強的戰(zhàn)斗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將沒有變成了有,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用汗水、熱血和生命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史無前例的奇跡。就像福建女孩黃宇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十六團的小龍蝦養(yǎng)殖基地里找到心心念念的家鄉(xiāng)味道一樣,心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千千萬萬名兵團人銘記肩負的責任,付出艱辛的汗水,在共同開發(fā)建設邊疆、發(fā)展壯大兵團的實踐中,建立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血肉聯(lián)系,走出了一條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之路。
  同樣,陸芬、劉宏慧在第一師一團看到了傳說中當年不見人煙和水源的 “沙井子”早已變成了如今的高樓林立、街道平整、金色稻浪、銀海棉田的金銀川鎮(zhèn)。在回顧軍墾老人周國峰奶奶的屯墾故事時,劉宏慧的聲音微微顫抖,那些揪心的過往讓人為之動容。這個1954年入疆的山東姑娘,憑借“到農(nóng)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壯志豪情,用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加入到了屯墾戍邊的大軍之中,白手起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賦予了這里綠色和生命。
  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在沙漠邊緣,在兩千多公里的邊境線上,一代代兵團人懷揣著赤誠之心,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奉獻著青春、智慧、熱血和生命。胡競深情訴說著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的馬軍武和桑德克哨所的故事。30年來,每天清晨馬軍武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邊境線上升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30年來,馬軍武夫妻倆走了近40萬公里,足跡疊印在長長的邊境線上;30年來,馬軍武記下了30多本邊情日志,留下了珍貴的戍邊史料。
  這只是眾多生活在邊境一線兵團職工的縮影。無論是七十四團的龐元洪老人,還是在中哈邊境巡走了十八年的蒙古族巡邊員布仁特克斯,在尋訪兵團故事的這一路上,同學們還碰到了許許多多用血肉之軀守護祖國的人們。劉雅琦靜靜講述著他們的生活和故事:以哨所為家,與界碑為伴,遠離城市,承受孤獨,用一生書寫著對黨和國家的忠誠,“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wèi)士!”
  是的,兵團屯墾戍邊的記憶既是一個老故事,也是不斷延續(xù)的一個新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故事的主題沒有變,故事的內(nèi)涵沒有變。在趙珍貴的講述中,我們認識了四十七團的西部計劃志愿者梁娜,認識了這些新一代的兵團人,他們接過了前輩們的接力棒,用青春作筆,以奮斗為墨,在兵團這片熱土上盡情書寫著人生芳華。
  “我愛你中國,心愛的母親,我為你流淚,也為你自豪?!卑殡S著這首耳熟能詳?shù)母枨?00余面小紅旗激情揮動,現(xiàn)場變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懂了,才會真正熱愛;認真付出了,才會深深感動。兵團精神不應該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一份份鮮活的生命體驗……”正如一位導演老師在活動結(jié)束后所言一樣,“兵團精神”是凝心聚力的精神磁場,更需要每一個兵團兒女身體力行去發(fā)現(xiàn)、去體悟、去傳承、去升華,用自己的行動和力量不斷推進兵團的發(fā)展壯大,讓兵團的明天更美麗,更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