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石秀文:教學是一種信仰



編者按:在2017年9月8日召開的慶祝第33個教師節(jié)暨表彰大會上,學校對評選出的8名“北華大學教學名師”進行了表彰。本報組織記者分別對這8名教學名師進行采訪報道,并陸續(xù)刊發(fā),向廣大師生展示他們教書育人、愛崗敬業(yè)的師者風采。

人物名片:石秀文,1963年出生,教授、碩士生導師。1988年畢業(yè)于原吉林師范學院,獲學士學位。1993—1994年于北京大學修讀研究生課程。2000年被北華大學評聘為副教授,2007年被評聘為教授?,F任北華大學校優(yōu)秀課綜合英語課程建設負責人、北華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院長。全國商務英語翻譯考評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外語學會常務理事,吉林市外語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吉林市翻譯家協(xié)會副會長。

說話耐心,談吐謙遜,石秀文教授給人的第一感覺很隨和。在采訪中,他帶我們走進了一個充滿魅力的外語教學世界———不是沉悶乏味,更不會數典忘祖,而是在學英語中樹立起一種中華文化自信。

一切源于學生,一切為了學生

石秀文不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而且對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素養(yǎng)、實踐能力、國際視野進行了全方位培養(yǎng)。他很重視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細節(jié)問題。他認為學問做得好,首先要做好人。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智力上的成就依賴于性格上的偉大”。

他有自己獨特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在課堂上,他經常會宣傳愛國思想,引導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理念。他會讓學生們進行中西方價值觀對比、中西方社會發(fā)展對比、中西方文化對比等,引導學生們吸收西方國家優(yōu)秀、先進的精髓物質,來發(fā)揚中華文明,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理想。他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寫照,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

石秀文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同時,也會嚴格管理、嚴肅教學,讓學生們養(yǎng)成規(guī)矩意識。

他十分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發(fā)揮師者的引領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边@種靈活而又側重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每一名學生都受益。

石秀文說,自己年輕時一門心思搞教學,就只想著如何上好每一節(jié)課,并沒有花太多心思在學生身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生們接觸得越來越多,更多地關注到了學生們的成長成才。教師對學生的培養(yǎng)很重要,學生們對知識的追求、在學術上的方向都是當初老師潛移默化教育的結果。大學時期性格的養(yǎng)成是未來生活與事業(yè)上取得成就的堅實基礎。

待課堂如同初戀,給學生一把主動的鑰匙

從1988年開始,石秀文在講臺上一站就是整整30年?!?0后”“80后”“90后”他都教過。從一名普通的教師到我校公共外語教育學院的院長,一個個腳印連接成了他傳奇的人生經歷。他給本科生上課,也給研究生上課,主要講授大學英語、外國語言文學、語用學、法律翻譯這幾門課。

“現在的英語課堂氛圍太沉悶,學生習慣性地不思考、打瞌睡,老師習慣性地滿堂灌。”在石秀文看來,他的課堂絕不允許死氣沉沉,絕不允許啟而不發(fā)。這位“60后”教師要用自己的獨特方式點燃大學英語課堂的生氣和活力。

他根據語言教學和社會發(fā)展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訓練內容。一是增加大學英語能力比重教學,突出能力的核心地位。在英語教學中,堅持語言的“工具性”,增加“文化性”內容,將能力教學貫穿始終,堅決避免導致“聾啞英語”的教師“滿堂灌”,使學生成為學習和訓練的主體,讓學生們的能力得到提升。二是增加教學中專業(yè)英語知識引介內容,為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服務。這些專業(yè)英語知識不僅契合學生們的專業(yè)方向和心理,還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學生的專業(yè)知識面,同時也服務了專業(yè)建設。三是落實外語教學中的“文化轉向”,突出教學的“文化性”落實。在示范校建設和英語教學中,提出“文化轉向”概念,即外語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交際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能力。在教學中,要納入文化因素,將文化的有形因素、感受因素和感悟因素等融入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四是將有效的學習訓練策略方法指導納入教學。通過指導,使學生掌握學習訓練策略方法和手段,尤其是指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和利用大數據平臺獲取知識的策略方法,提高其可持續(xù)學習訓練和發(fā)展能力。

同時,石秀文也根據學生需求和社會需要,改革教學策略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效果。他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導”,實現“學生中心”。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現有知識建構為依據,充分利用“交際法”“聽說法”等發(fā)揮教師“導”的作用,教師要“導游”似的帶學生領略,“導購”似的幫學生收獲,“導演”似的指揮學生表演,“導診”似的幫學生完善,使學生位于教學的中心。他采用“關聯”式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人本性”,實現“學生主體”。根據課本主題和學生現實生活,建立課本知識和學生經歷相關聯的關系,通過“聯想法”“預設法”使學生感受、感悟知識和訓練;在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同時,有效利用黑板,建立師生間、生生間的人性關系,使學生成為教學“主體”。他要求學院教師兩節(jié)課所用幻燈片不能超過15頁,幻燈片上僅展示例句、例文等,主要的知識點要在黑板上處理,針對學生的需求安排課堂內容,讓學生們動起來。他采用“大數據”式方法和手段,解決疑難點,擴大知識視野,實現“學生自主”。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大數據平臺,指導學生有效利用現代技術,學會使用技術,學會自主學習,自我提高。他自己還有效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率效果。充分利用語音、多媒體教學技術,充分利用自建數據庫和大數據平臺,補充教材內容,活化課本知識,拓展學生視野。他會不定時安排網絡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擴展。

始終為人先,依然在路上

獲得教學名師這一稱號,石秀文覺得壓力大過欣喜,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更新理念、提高教學質量的責任在肩。作為一名教師,心中要時刻想著學生,轉變觀念,才能更好地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服務。

石秀文充分利用自己主持的大學英語省級精品課為依托,全面建設教學梯隊。他制定了“三定”(定時、定點、定題)制度,由教授、研究生導師領銜,以專題報告和研討為主要形式對教學及學術進行研討。4年來,梯隊成員共發(fā)表論文40余篇,成功立項15個,出版專著3部、教材2部。

石秀文說,教學的好與壞和科研息息相關,他鼓勵年輕教師多琢磨,提高科研能力,服務教學。做科研,積累和堅持非常重要,只要堅持下去,出成果是遲早的事。任何教師都不要帶著功利心去做科研,也不可能預測會能取得什么樣的成績,只有靜下心來,潛心工作,拋開雜念,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他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要抱怨,也不要過多地擔心將來,只有做好當下,提升能力,機會來了,才會垂青于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