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小品二則□洪玲
讓別人說話
美國一位著名的解惑專欄作家藍德絲曾經說過:"當了三十六年的專欄作家,我深深了解,許多人寫信給我,其實不是要我的建議。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愿意聆聽的人。"讓別人覺得他很重要,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獲取友誼的良方。
出席一個宴會,是自助餐,遇到一個剛自外地旅游回來的新朋友,新朋友問我,聽說你去過內蒙嗎?
是的。我說,去了兩次。新朋友充滿好奇地說,讓我們找個地方,好好地聽你說說內蒙。
我們兩個人各拿一杯果汁,坐到角落處。
新朋友開始提到她去北京的旅游經驗。我靜靜地、很專心地傾聽。
半個小時后,和我一起參加宴會的朋友說要走了。
我站起來,和新朋友告辭。
新朋友熱情地拉著我的手,再坐半小時呀,不要那么快走嘛。
我坐朋友的車,不好意思。我回答。
一起參加宴會的朋友在車上問我,怎么樣?她聽了你的內蒙故事,有沒有打算下次去內蒙旅游。
我微笑,沒有回答。
年輕時不懂收斂,發(fā)表欲強烈,一有機會說話,便口沫橫飛,不知適可而止。話說得太多,有時候便會出錯,雖然不是故意,但已無法挽回,無知的人且還洋洋得意。在社會上行走多年的世故人一見,便清楚年輕人既淺薄又好勝的性格。
搶了別人的發(fā)表時間,把自己當第一主角,往往還不曉得已經得罪其他人。
中年以后,才明白,生命是寂寞的。
人們需要朋友,真正需要的,不過是一個愿意聆聽心事的人。
誰肯靜靜地聽你說,不插嘴,不中斷你的話語,過后又不把你的秘密外泄,那么他很快就可以成為你的好朋友。
當你不停地說自己的時候,顯然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很重要,但是,別人會認為你重要嗎?
如果你懂得把時間讓給別人說話,并且緘默地專注地聆聽,那么,那個人肯定會有一個良好的感覺,那就是,你認為他很重要。
這一點非常重要,讓別人覺得他很重要。這是獲取友誼的良方。
美國一位著名的解惑專欄作家藍德絲曾說:“當了三十六年的專欄作家,我深深了解,許多人寫信給我,其實不是要我的建議。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愿意聆聽的人?!?br> 在人際互動中,當你發(fā)表一些言論,發(fā)現有人愿意理解和接納,你馬上產生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可能還會流下感動的眼淚,同時覺得今天是你最快樂的一天。
仔細思考,再以心比心,你便深深了解,耐心聆聽比爭取表達更為重要。更讓你深入人心。
明白這一點,在人際關系中,你可輕易贏得他人好感,成為一個永恒的勝利者。
感謝災難
世界的災難不停。每一個災難,總是造成人命傷亡,財物損失,讓人唏噓。一個美好的世界,突然間變了樣。一場特大雪災,叫西南省市的人的痛苦更浮現出來;一場地震,叫四川沉重,叫整個中國、甚至亞洲也陰沉、撼動。
災難降臨人間,對災區(qū)外的人是一個警鐘,敲醒昏沉的靈魂。努力救災是大家所能發(fā)揮的最基本的憐憫精神。更進一步的,是人類的自我反省,認真檢視所作所為,對大地母親產生了怎樣的反效果。災難讓人生起對大自然神奇力量敬畏的心。在災難面前,我們又哪來的力量加以抗拒呢?畢竟,我們都太渺小了!我們不停地問:災難避免不了嗎?我們一再的炫耀自己的科技有多發(fā)達、有多先進,然而,一場奪命動則百千萬的災難,卻不禁讓我們啞然失措。在大災難的陰影下,我們的進步其實也相當兒科。我們豈能沒有謙卑的心態(tài)?如果災難真的無可避免,我們是否有能力將災難所造成破壞減到最低呢?
史冊里的災難連綿不絕,記錄人類艱辛的奮斗歷程。災難如一波又一波的洶濤駭浪,考驗險境揚帆的人類,磨煉他們的勇氣和智慧。有的人被吞沒了,而更多的人卻英勇堅毅的存活了下來。不幸者付出了生命來提醒和教誨幸運生存下來的人。存在的本身充滿了血淚斑斑的痕。災難使人更懂得珍惜生命,更加緊把握僅有的時光,發(fā)揮存在的力量。在無常變動中,人可以消極而沉淪,也可以積極而升華。
遺憾的是,災難的歷史并沒有真正敲醒那些驕奢無知的人類。這些人在物欲上沒有止盡的貪求,為了一己之私大肆掠奪自然資源,造成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毀損,種下了大大小小災難的根源,陸續(xù)引爆,讓眾生承受沒完沒了的痛苦。這種沒有從災難中汲取教訓的惡劣行為,必然引爆人類存在更大的災難。當今世界,惶惶人心到處都有,拯救地球的呼聲也時時可以聽到,不過,如果大家還是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不能坐言起行,多災多難的日子恐怕還會急速增加。人類貪婪與自私的心態(tài),是這些災難背后的元兇。人要救地球,不先從自我洗心革面,拯救自己做起,談何容易?武器競爭,各種資源的大幅度消耗,看起來有助于增強國力,實際上又增加了天災與人禍的機律,此消彼長,是否是明智的做法呢?是否真正有助于人類幸福的提升呢?
在我們伸出援手救濟破瓦殘礫中哀號啼哭的西南省市與四川難民時,我們也一齊來檢視災難對我們人類所造成的沖擊,以尋求應變與適應之道。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任何地方的災難,其實都離我們不遠;任何地點的災難,其實也是我們的災難。我們必須學會在災難中成長。有些災難,或許我們無法避免;然而,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去克服災難,減少災難。也許,這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要把我們磨煉成為有克難勇氣與智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