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自己 感動他人2008年7月暑假前夕,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06級的同學們就得到一份“建筑設計及理論”課程的設計題單“汶川地震都江堰紀念館設計”。假期后他們將進入三年級的第一個課程設計,老師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利用假期查閱資料,進入設計準備階段。
紀念館選址位于都江堰市地區(qū)風貌協(xié)調(diào)區(qū)內(nèi),南面隔路為城市廣場,用地和廣場軸線相呼應??傆玫孛娣e約為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主體3層以內(nèi),高度低于15米。題單要求:未來的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紀念館,將科學地介紹有關地震的科學知識,客觀展示本次汶川大地震的具體情況,同時也將展示和記錄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感人事跡,傳承和弘揚民族的凝聚力。他們不僅要設計出建筑單體,而且還要考慮館區(qū)內(nèi)的交通組織,對人流、車流、貨流做出有序的規(guī)劃,以及合理處理建筑單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
同學們拿到題目之后,就開始了緊張的設計。他們查資料、找思路、互相研討碰撞靈感……NIRVANA(涅槃)的設計者孫中元和劉雍是兩個稚氣未脫的小伙子,但是他們的設計思路卻令人欽佩和感動。孫中元說,“我們的設計不僅包含著對死者的緬懷、對生者的激勵,而且提示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痹谒麄兊脑O計中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相融合的主題。
他們設計的建筑主體,源于對一個立方體的分割與重組,立方體被分割成若干體塊以后,進行排列,然后讓它們“自然生長”,再經(jīng)過變形與疊合處理,最終形成了這樣一座類似“花”一樣的建筑。孫中元說:“對體塊進行的規(guī)矩的分割和排列象征人類在生活和生產(chǎn)過程中對自然的改造和修正的過程。而之后進行的隨機的變形則是象征著自然界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整個設計過程暗合了自然界的衍化、循環(huán)的基本規(guī)律,從而表現(xiàn)了人類的人工行為與自然界的自然發(fā)展是可以和諧融洽發(fā)展的這一主題?!?br> 通過這樣的分割、生長、變形與疊合形成的建筑,有著自己獨特的建筑魅力和文化內(nèi)涵在其中。參觀者走在他們設計的這樣一座紀念館中,能夠看到的是垂直的柱和傾斜的墻壁形成的強烈的反差,這讓內(nèi)部的空間非常豐富。紀念館中,大部分的墻壁都是傾斜的,這些墻壁將很大尺度的室內(nèi)空間進行分割,圍合出奇特的空間,營造了奇異的空間感受———或平穩(wěn)、或動感、或封閉、或通透、或壓抑、或開敞……這些看似奇特的空間,實際上與自然界中最常見的一些空間類似,因為自然界里沒有純粹的直角,甚至連一個純粹的平面也沒有?!翱梢赃@樣說,這種奇異的空間實際上更接近自然?!眲⒂赫f。
同時,由玻璃天窗投下的陽光被垂直相交的工字鋼梁劃分成矩形在傾斜的墻壁上投射出殘破的光斑,垂直的鋼柱充當了游客的參照物,反襯出墻壁的傾斜和錯落,增加了地震那種傾覆的感覺……最后他們還驚喜地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這樣設計和變換之后,建筑的外觀恰似一朵正在綻放的花朵。這樣一個在自然界中象征著愛與生命的符號,恰恰表達了設計者對生命的謳歌和對死難者的永遠懷念。“我們希望借助這樣的形體符號,給心靈受到重創(chuàng)的災區(qū)人民帶來心靈的撫慰,并且?guī)Ыo他們重建家園的希望?!彼麄冋f。
建筑設計不僅是對建筑形體的塑造,更是傳達設計者思想感情的載體。他們的指導老師說,“在與他們討論方案構(gòu)思及設計歷程的過程中,我始終都能體會到一種強烈情感和激情在涌動。他們是首先感動了自己,才又用自己的作品感動了別人?!?br> 緬懷過去 珍重未來都江堰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初創(chuàng)于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在設計初期,吳芳菲就查閱了大量的人文地理和歷史文化的資料,在充滿神秘色彩的川西藏羌文化中,她找到了自己的設計靈感。
她說,“當我在搜集的資料中讀到,佛經(jīng)載,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時,我的心靈被觸動了一下,我想我的紀念館就是要為人們設計一個懷念逝者、寄托哀思同時又面向未來、重新開始的地方?!庇谑?,她以“白海螺”為名的設計思路漸漸清晰———由于都江堰市是個丘陵城市,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紀念館的選址也位于一塊東北高、西南低的坡地上。所以她利用了這一地塊的特點將主體建于地下,不破壞現(xiàn)有的自然形態(tài),體現(xiàn)了綠色建筑的理念,更寓意著紀念的情懷同自然般永恒。在她的設計中,參觀路線及光環(huán)境空間從展廳一到展廳三越來越明亮,象征亡靈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輪回過程,最終靈魂得以超度。
在她的方案中,還有一處巧妙的設計。就是她仿照海螺的生物斷面,在中心光柱的底端,也就是三層不同材質(zhì)的序列中心,設置了人們可以用來祭奠和懷念的———“時間囊”。前來參觀的人,在入口就可以領到一張紙片,隨著參觀的深入,人們圍繞著旋轉(zhuǎn)樓梯,將寫滿對地震遇難者心靈寄語的卡片透過玻璃壁柱的孔洞灑向時間囊。她希望通過這一儀式性的祭奠,為前來參觀人創(chuàng)造一個釋放和懷念的方式,讓他們來超度亡靈、寄托哀思。在這一過程中,參觀者會穿過三重門,體會空間變化,光線由暗到明,使心靈得到升華,也象征著黑暗過后的光明更加光輝燦爛。吳芳菲的設計溫柔細膩,充滿人文關懷,而令筆者最為感動的是她對紀念活動意義的思考,她說:“紀念的意義不僅是緬懷,而且是對于人生此刻的珍視、對于未來的憧憬?!彼谠O計中恰如其分的表達了這一點。
設計方法更加先進有了好的設計思路,如何將它們更完整、更準確的表達出來呢?為此,建筑學院數(shù)字化設計實驗室為同學們提供了新型建筑數(shù)字化設計環(huán)境———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實驗室的鄒越老師和丁延輝老師不斷地與同學們討論、推敲,教他們?nèi)绾胃玫倪\用先進的計算機手段捕捉靈感、完善設計思路。從開始到最后,他們利用Revit等多種軟件各自的優(yōu)勢模擬空間、環(huán)境,進行方案的分析和優(yōu)化,從而更全面精準的展示了自己的設計理念,給讀者帶來嶄新的視覺沖擊。三位同學都是因為較好的運用了這一先進的設計手段,將自己的設計思路詮釋的更加完善,在大賽中獲得了建筑專家評委和數(shù)字技術專業(yè)評委的一致好評,包攬了“最佳學院作品獎”。
對于這次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建筑學院黨總支書記陳靜勇教授說,這應該是學院教師和學生長期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我們培養(yǎng)的建筑師首先應該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并且掌握先進的設計方法,關注社會事件、力所能及地幫助弱勢群體,在鍛煉自己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為社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