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可以使一個普通的高等學校走過風雨、走過坎坷、邁向成熟與快速發(fā)展,三十年也可以讓一個青春美麗的女孩走過青蔥歲月、走向收獲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采訪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在建工學院學習、工作和生活了三十年,與學校風雨同舟、共同成長的一位老師———1979級自動化專業(yè)校友,我?,F(xiàn)任組織部部長張素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青春放歌學習成長1979年,張素芳老師參加了高考,以優(yōu)異的成績來到了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回憶起當年入學的情景,張老師依然記憶猶新———當時只有19歲的她自己帶著行李,坐著公共汽車來到了北京建筑工程學院。走進學校大門,她就看到一張張青春洋溢的笑臉。七十年代末期,同學們的著裝還是非常樸素的,在一片藍色衣裝的海洋里,張老師看到每個同學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靨,仿佛每個人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正當她欣賞陌生而熱烈的校園時,突然聽到一聲鈴鐺般甜美的呼喚:“你是張素芳嗎?”尋著聲音望過去,原來是一位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女老師,這就是張素芳老師的班主任———張麗慧老師……回想起這段往事,張老師的臉上依然展現(xiàn)出幸福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一天。她說,“當時我就感覺,能有這么友好的同學和親切的老師,我一定能在這里度過美好的大學時光?!?br> 1979年是國家剛剛恢復高考的第二年,高考入學率非常低,能考上大學的同學們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所以,大家的學習都非??炭?,經常到了很晚都不肯回宿舍休息。張老師說,“當時老師主要的任務就是趕大家回去休息,提醒大家要勞逸結合,注意自己的身體……”由于張老師上中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唱歌、跳舞、朗誦等文藝活動,所以在機電系的新生入學晚會上,就以一個優(yōu)美的朝鮮族獨舞《養(yǎng)豬姑娘》讓全系的老師和同學都認識了她。之后,她就進入了宣傳隊,在刻苦學習之余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表演特長,成為了一個非?;钴S的學生。直到他們畢業(yè)很多年之后,一些老同學見到她還會提起當年的情景,一直都記得“當年跳舞的那個大眼睛女孩兒”。那時的學習條件是艱苦的,但是老師和同學們用真誠和熱情,溫暖了那樸素的校園、點燃了那簡單的生活、唱響了那美好的青春歲月……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剛剛擺脫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可謂各行各業(yè)百廢待興的時代,教育事業(yè)也非常需要人才。1983年7月,張老師畢業(yè)的時候被分配留在了母校成為了一名老師,開始她在學校工作的歷程。整個八十年代,張老師一直從事學生工作,分別在機電系和土木系擔任團總支書記和輔導員,1987年擔任了校團委副書記。在工作和鍛煉中她漸漸長大了,學校也給了他們這些畢業(yè)留校的年輕教師很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1984年,在她畢業(yè)留校剛剛一年的時候,就推薦她報考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雙學位班,她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經過兩年學習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張老師說,“經過這兩年的學習,我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而且把在清華感受到的大學氣氛和大學精神深深地融化在自己的內心里,下定決心在回到建工學院后,要把自己化作一支蠟燭,在自己深愛的母校繼續(xù)燃燒……”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同甘共苦同喜同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學校在繼續(xù)平穩(wěn)發(fā)展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在這十年中,學校經歷了一些風雨和坎坷,經過全體教職工的不懈努力,終于戰(zhàn)勝困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學生,在高等教育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站穩(wěn)了腳跟,為之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的張老師分別擔任了校團委書記、機電系黨總支副書記、黨辦主任、機關黨總支書記兼老干部處副處長等職務,她也與我們的學校一起經歷了每個時期的成長和發(fā)展,自己也隨之成熟起來,成為了學校中堅力量中的一員。
張老師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校領導和老師們同甘共苦、克服困難、共同推動學校發(fā)展的往事。1993年,學校接受北京市關于文明校園評比的檢查。當時的專家組對我們學校的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設、學生的課外活動以及師生的精神風貌、文明程度等情況都給予較高評價,但認為我校的辦學條件有所欠缺,學生活動空間和條件達不到要求,硬件的9分都被扣掉了,疼在張老師心里。盡管我們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獲得了文明校園稱號,但張老師和大家一樣,思考著如何改變現(xiàn)狀,改善辦學條件?校領導班子想了很多辦法,最終決定以合作辦學的形式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合作,用出租辦公樓的方式解決一些辦學經費。這樣,校領導和一些行政管理部門就都搬到了老12#樓的一層辦公,雖然辦公環(huán)境非常擁擠,但是大家一起艱苦奮斗,毫無怨言。
張老師說,“雖然當時辦學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比如,1990年,張素芳老師在團委工作時,就曾經帶領學生們參加北京亞運會的志愿者服務活動,獲得了“亞運會優(yōu)秀組織單位”一等獎;此外,他們還由于從1992年開始引導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帶領學生深入北京郊區(qū)進行扶貧支教,而被中宣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評為1994年“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1994年下半年,團市委首次評選“十佳”團委,張老師全面總結了我校5年來共青團工作的成就和經驗,提交了參評材料后從團委離崗到機電系工作,盡管評選推遲了一年,但在年輕一屆團干部的繼續(xù)努力下,1995年我校還獲得了“首都高校優(yōu)秀團委”稱號,成為了獲得這一稱號的唯一市屬高校團委。她在黨辦工作期間正趕上學校第一次教學評估,親身經歷了學校第一次評估受挫、全校師生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第二年取得輝煌業(yè)績的過程……“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我們學校的師生是非常熱愛建院這個大家庭的,他們吃苦耐勞,以校為家。也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學校這些年來才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睆埨蠋熣f。
時光駛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學校迎來了它的快速發(fā)展時期,特別是經歷了2006年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2007年黨建評估和新校區(qū)規(guī)劃的基本確定之后,我們的學校更是進入了新的轉折點。在新的世紀里,張老師分別擔任了黨委宣傳部、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和黨委組織部部長的職務,她用心構建學校對內對外宣傳網絡,內聚人心,宣傳黨委主張,外樹形象,擴大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用情團結黨內外力量,在黨需要的地方發(fā)光發(fā)熱。經過許多年的鍛煉和成長,如今她也走入了自己人生中成熟和收獲的季節(jié)。
采訪的最后,張老師深情地說,“從1983年留校工作到現(xiàn)在,我歷經了8次輪崗,干過12個崗位,在每個崗位的收獲都特別大。經過近三十年的學習和工作鍛煉,我感覺自己一直在跟學校一起成長,我非常感謝學校給予我的關懷、培養(yǎng)、幫助和引導。同時,多年來學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融洽的師生關系,都給了我無限的力量和勇氣,因此我一直深愛著這個學校,我愿意為她奉獻,為了學校的美好未來繼續(xù)貢獻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