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副春聯過新年
春聯是春節(jié)的名片,是春天的請柬,是新年的眼睛,是日子的笑臉,是崇天敬地的儀式,是祝福家國的心愿。
臘月三十貼春聯,這流傳千古的的風俗,至今依然熱烈在大江南北,喜慶在千家萬戶,寄寓著城里人幸福吉祥的愿景,抒發(fā)著鄉(xiāng)下人五谷豐登的愿望。因此,每逢過年,不管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不管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家家戶戶都要貼一副大紅的春聯,以營造節(jié)日的氣氛,表達新年的祈愿。
春聯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和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它發(fā)軔于五代,發(fā)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一直流行到現在。春聯起源于桃符。《后漢書》里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初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由桃符演變成春聯,則是在五代時候。公元964年除夕,后蜀國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題吉語獻歲,“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于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誕生了。此后,文人學士便把題寫春聯視為雅事,春節(jié)貼春聯的風氣在民間也漸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jié)貼春聯已成為一種習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就描繪了除夕之日家家戶戶貼春聯、掛桃符的盛況:“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贝郝撟鳛橐环N傳統(tǒng)文化,在我國一直長盛不衰。然而,在一切講究實惠快捷的今天,這種傳統(tǒng)習俗越來越被簡化:曾經盛行的木版年畫,已難覓蹤跡;散發(fā)著墨香的手寫春聯,已被印刷品取代;古樸精致的窗花,更是芳跡難尋了。
看著滿大街各種各樣的印刷春聯,想起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村里總有那么幾位毛筆字寫得好的人,每到臘月三十,他們家里便門庭若市,家家戶戶都爭著請他們寫春聯。那種忙碌,那種熱鬧,那種人來人往的氛圍,醞釀著年的味道,營造著年的感覺,成為年歡樂開啟的序曲。待到貼好了春聯,接來了先人,真正意義上的年就開始了。
因此,打從記事起,我就為家里貼春聯,一貼就貼了幾十年,每一年都是誠意滿滿的手寫春聯。春聯貼好后,過年就有了最鮮明、最長久的標志。墨黑紙紅,情真意切,每年春節(jié),我家的門口都有喜慶的顏色映照,都有純正的墨香彌漫。小時主要是貼,后來書、貼并重。特別是參加工作后,閑暇之余,也常常對著字帖練幾筆毛筆字,但終因天性不足,悟性不到,加之沒有耐心和毅力,而未能寫出一手為人稱道的好字來,但這并不妨礙我為自家書寫春聯。每至春節(jié),我都會一筆一劃地為我家寫春聯,然后畢恭畢敬地貼于門庭。雖然不十分美觀,但比起時下流行的印制春聯,我家這種純手工、原生態(tài)的對子,顯得親切,也更有年味。若將這幾十年來的春聯記錄下來,一定是一幅流動著的畫卷,能聽到時代的聲音,能看到社會的變遷,也能看到我對歲月的深情,對生活的期待和對親情的感恩。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春聯的內容主要書寫毛主席詩詞,我家最常寫的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高考制度恢復后,考大學是跳“農門”的唯一途徑,于是我家的門上又貼出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春聯,既是勵志,又是決心。上世紀90年代后,政治味道逐漸從春聯中淡出,春聯更多是對春天的贊美,對幸福的希冀,和對美好前景的期盼。這些年來,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平為福,和為貴,平平淡淡才是真。于是有一年寫了如下的春聯:抬頭迎旭日,隱足順新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目標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今年我將寫下這樣的春聯:天藍地綠水凈,月朗花紅風清。
“春至小龍舞,梅開大地紅”。春聯,是寫給春天的詩,是唱給歲月的歌,是搭在新年門前的一道彩虹橋,它連接著舊年與新年,連接著遠古與今朝,也連接著幸福與吉祥,我們把它捧給新春,捧給家國,也捧給每一個行走在春天大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