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99年到今年,北華大學報已經(jīng)陪伴北華人走過19個年頭,歲月流經(jīng),韶華易逝,而一份報紙卻總會流淌著新鮮的血液,那是代代校園記者付出的心血給予校報源源不斷的活力。我們手中捧過的一份份校報,殊不知其背后承載著多少沉淀,殊不知有多少人的相伴、相守。
一路相伴
“如果讓我在工作兩年之后,離開這里,我可能會覺得可惜。工作十年之后離開,會覺得不舍。但與校報相伴長達29年后,現(xiàn)在讓我離開,真的是太難了,校報的情誼已經(jīng)貫穿了我的一生?!眻?zhí)行主編王力老師眼底充滿了溫柔。一路相伴,一路成長,我們透過王力老師的視角,看到了《北華大學報》19年的發(fā)展歷程,感受到一份來自報紙的重量,體會到了新聞幕后人的艱辛與不易。
1989年王力老師成為吉林林學院的一名學生,因為一篇獲得特等獎的征文,被當時《吉林林學院報》的編輯老師挖掘到校報工作中,自此開始了他與校報長達29年的相伴。一路以來,他見證了校報的成長,看著它成為現(xiàn)在的模樣。1999年初,北華大學校報的前身《吉林師院報》、《吉林林學院報》和《吉林電專報》均由內(nèi)部出版物變?yōu)閲鴥?nèi)公開刊物,獲得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這讓全體校報編輯者受之鼓舞,更加堅定了將校報做大做好的決心。在北華大學合并組建之際,校報也迎來合并的機遇。王力老師回憶到:“當時我們原三個院校的編輯老師湊在一起,組成臨時的編輯部,開始了向北華大學全校師生報道新聞的征途?!?999年10月20日,《北華大學報》出版第一期,自此校報已經(jīng)累積出版357期。校報合并前期,校報編輯工作者面臨著挑戰(zhàn)———以往三份報紙總的任務量一股腦兒壓到他們身上。他們經(jīng)常為采訪到一個校園事件或校園人物,身背辦公包,腳蹬自行車,在東南西北校區(qū)來往奔波。對此王力老師詼諧地寫了一首打油詩:南征北戰(zhàn),東奔西跑。一份報紙的產(chǎn)生,從討論選題、確定選題、采訪、寫作、編輯、校對、定稿到印刷,表面看似簡單,背后實則凝結(jié)著新聞幕后者的辛勤汗水。前些年的工作條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稿源少,范圍窄,題材單一,印刷上也不夠方便,出一期報紙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后來,工作條件慢慢改善,校報的面貌也煥然一新。從手寫稿到電腦編輯,從鉛字印刷到激光照排,從4開4版套紅印刷到對開4版彩印,校報組織從幾十人發(fā)展成幾百人,校媒人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使得校報一次次蛻變,一次次成長。校報的發(fā)展由外而內(nèi),它的功能在逐漸地轉(zhuǎn)型。10年前,作為校報編輯部主任的王力老師倡議校報從新聞傳播向形象傳播轉(zhuǎn)型。他認為校報是展示大學形象的一個窗口,為此帶領編輯同仁從消息、通訊、言論、副刊作品等方面對校報報道方式和內(nèi)容進行了全方位提升,一路斬獲了上百項吉林新聞獎、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獎、吉林省高校校報好新聞獎。2016年,王力老師在吉林省融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研討會提出,“高校校報不僅僅是傳播新聞的載體,更是傳播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的載體”,成為那次研討會的主題宣言。一所大學能夠為人所記住,就是因為它有深層的文化底蘊,長久以來,承載北華大學文化形象的始終就是一期期沉甸甸的校報。秉承著辦報育人的理念,校媒人懷揣熱愛與責任,不斷探索挖掘著校報潛在的價值和意義?!皩π髠鞑ゴ髮W文化的使命,我們校媒義不容辭?!蓖趿蠋焾远ǖ卣f。
如今《北華大學報》,早已經(jīng)不局限于傳遞消息,而是突出傳遞價值導向的功能,不斷挖掘著校報承載的大學精神。
校報一路發(fā)展,校園記者一路相伴。
一路堅守
除了編輯老師,校報的采編、發(fā)行離不開一個年輕、活躍、充滿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的團體———大學生校報記者團。校報的三四版面是學生記者們耕耘的沃土,他們懷揣年輕的夢想,書寫青春的篇章,在校園文化沃土上灑下滿腔熱情。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記者傳過手中的接力棒,將記者團充滿責任與擔當?shù)那閼堰M行到底。
2015年記者團經(jīng)歷了一次很大的轉(zhuǎn)變———從一個獨立的校報組織變成學通社的一部分,這次轉(zhuǎn)變又趕上記者團老一代離職新一代還未成熟之際,記者團整體陷入了迷茫,經(jīng)歷了一段低谷期。當時在校的學生記者只剩80多人,真正全心全意投入記者團工作的只有寥寥30幾人,在這種人心渙散的情況下,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依然堅守在記者團。2014級團長孟令琦回憶說:“盡管面臨很多困難,大家仍然沒有放棄,繼續(xù)摸索著學生記者的工作,慢慢地讓記者團回到正軌?!痹诖死щy時期,2014級東校區(qū)負責人郭鵬飛從未失去過對記者團的熱愛,為了學弟學妹們有好的發(fā)展,他自學自編了記者教程,沒日沒夜的為他們改稿子。他堅毅地說道:“當時看到學弟學妹們無助迷茫的樣子,我就決心要堅持下去,傳承我的學姐學長給我的情懷,讓記者團活下去。”那些為記者團奮斗過的2014級學生記者們,是他們用不變的熱情與嚴謹?shù)膽B(tài)度為落魄的記者團帶來了新的生機,從當時的80人到如今這樣的盛況,他們的情懷一路與記者團相伴。
2015級的齊冰倩在接手團長時,記者團已經(jīng)走過了低谷期,從最初的幾十人發(fā)展到幾百人,記者團蓬勃發(fā)展起來?!坝有乱粚眉尤胗浾邎F,組織校媒頒獎盛典,為大家頒發(fā)記者證……每一個在記者團度過的時刻都讓我覺得無比甜蜜?!饼R冰倩不由得露出笑容。記者團人數(shù)的增加意味著需要更為細致的管理,而東校區(qū)的人數(shù)又占記者團絕大部分。那時2015級東校區(qū)負責人趙樹仁成為東校區(qū)300多人的領頭人,從組織幾百人筆試、面試到校區(qū)見面會、新生培訓、每月例會,每一場大型組織的背后,是忙碌繁瑣下的堅持。他知道,在他的部下還有許多成員,他應該帶著大家一起奮斗,為記者團拼搏一個更好的明天。
現(xiàn)在的記者團,已經(jīng)真正的是一個“強壯的小伙子”了。2016級的占巧云是現(xiàn)任記者團的團長。她說:“現(xiàn)在記者團處于一個很好的狀態(tài),但也是一個很難做出改變的階段。我覺得大家如果所有的意志,所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話,這個團體就一定會越來越好?!标P于對記者團的期望,2016級東校區(qū)負責人江陵說:“我希望我們記者團能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記住,在工作上能得到更多的認可。”
一屆一屆,有記者團在的一天,薪火相傳的精神就不會熄滅,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里永遠是學生記者的家。就像2015級南校區(qū)負責人李喆說得那樣“從大一到大四,從發(fā)給學長學姐們的報紙開始,到接過學弟學妹們的報紙結(jié)束。想不到我已經(jīng)在記者團度過了快四年的時光。身邊的伙伴們有的在堅守,有的將筆傳遞給身后的人。終有一天我們會畢業(yè)離開,但是我們知道,在無數(shù)的活動現(xiàn)場,在無數(shù)個挑燈夜戰(zhàn)的夜晚里,一定會有我們所熟悉的身影,也許手持著采訪提綱的面孔會變,但奮斗的身影還是我們當年的模樣。感動屬于記者團的堅持?!?/p>
一路前行
回首校報19年,陪跑校報的路上,校媒人一路播種,一路收獲。《北華大學報》編輯部從2000年起獲得了5次吉林省高校優(yōu)秀校報編輯部稱號。2015年以來,《北華大學報》在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品、“吉林省高校校報好新聞評選中獲獎30余次。校報的一路成長,贏得了鮮花與掌聲,在吉林省校報中地位居于前列,獲得了界內(nèi)的廣泛認可。校報記者團也逐漸受到關注,跟蹤報道“雪地科比”,兩次受邀參加吉林馬拉松的報道,受邀加入新文化報吉林大學生記者。這些成果何嘗不是校媒人幕后努力付出的結(jié)果。
現(xiàn)在的校媒人依然堅持在發(fā)展校報的路上。王力老師說:“對待一份工作,成就感是支撐你干下去的原因,但責任感是你能把它干好的前提。辦報育人是我始終沒有放棄的責任?!辈稍L部部長李岳,今年是她當部長的第二個年頭,她說:“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我還有大家,這一年我有他們,他們也需要我,那我當然不會走?!蓖瑯舆B任了的攝影部部長湯天翼,他說:“關于記者團,大二那一年,我有很多的想法,我希望這些能在我大三這一年去實現(xiàn)。跟我的伙伴們一起奮斗,我相信,一定沒那么難。”他希望他創(chuàng)辦的《北華說》能夠成為北華大學最大的網(wǎng)絡平臺。編輯主任王學偉曾說,編輯就是一群雞蛋里挑骨頭的人。而劉濤,是一個雞蛋里挑刺的人。據(jù)他編輯助理所說,無論多晚給劉濤發(fā)稿子過去,他一定能在當夜反饋你一篇兩倍長篇幅的文章,密密麻麻的紅色字體幾乎縮進每個角落。他說:“對發(fā)稿人來說,他們對我有所期待,而我不愿辜負這份期待,也不愿辜負上一任編輯傳承給我的這份責任感?!?015級攝影部部長張恪聞,現(xiàn)在是吉林日報的實習記者,實習期間仍不忘回來給記者團的小記者們培訓。2016級北校區(qū)負責人路文武雖然離開了記者團,但只要記者團有事,他還會第一時間出現(xiàn)……不忘初心,不忘堅持,不忘責任,他們在校報人的路上砥礪前行。
他們說未來可期。秘書處部長羅站說:“記者團你培養(yǎng)我兩年,我愿用接下來的大學時光,用我的努力回報你?!本W(wǎng)絡部部長楊鴻來說:“只要記者團需要我,我責無旁貸。我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愛記者團。也希望我們所有學生記者們都可以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卑l(fā)行部部長耿贊淇說:“希望記者團長長久久,越來越好。”北校區(qū)負責人吳佳燊、程心茹說:“想告訴實習小記者們,既然選擇了學通社,就要堅持到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句句良言,溫潤如玉,紙短情長,不負情深。
一路上,校媒人與校報相伴、相守、前行。他們始終在校報的幕后,以文字抒情,讓北華人見識到校園內(nèi)外許多別樣的風景,讓北華人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早已習慣的事物。校媒人,你們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