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謝你當年休棄之恩


  每讀民國軼事,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徐志摩,一位一生追求浪漫愛情的多情才子。每當提到他,除了那首家喻戶曉的《再別康橋》外,我們總還要對他和林徽因之間傷別離卻情深意切的愛情惋惜一番??删褪沁@婉轉(zhuǎn)纏綿又讓世人深感遺憾的愛情卻是完全建立在另一個女人的痛苦之上。那個女人,即是張幼儀,徐志摩的第一任發(fā)妻。
  張幼儀名嘉玢,15歲與徐志摩成婚,22歲產(chǎn)下與徐志摩的次子之后在柏林與其正式離婚。張幼儀出生于江蘇寶山,家中政治經(jīng)濟地位極其龐大。張幼儀也從小受到了先進的教育。良好的教育,置身于上流社會的潛移默化,也是她成為一個擁有大家風范的知性女子。然而,畢竟身處舊社會,15歲時還未完成學業(yè)的張幼儀就遵從兄長的意愿回家與徐志摩成親。而徐志摩對此態(tài)度卻一直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成婚以來徐志摩對這個沉默堅毅,舉止端莊,悉心養(yǎng)育孩子,侍候公婆且成婚時僅嫁妝就達一火車皮的女人非但未曾生出任何好感,反而日益憎惡。在徐志摩眼里,張幼儀僅僅是個在封建禮教下茍延殘喘的鄉(xiāng)下土包子,除遵從父母履行傳宗接代的義務(wù)外,其他都是對他不理不踩。成婚三年后,張幼儀產(chǎn)下長子徐積鍇后,徐志摩便立刻啟程赴美讀書,次年轉(zhuǎn)往英國倫敦,在這里與林徽因相識,隨即墜入情網(wǎng)。1920年張幼儀前往倫敦時,她面對的已經(jīng)不是夫妻團圓的喜悅,而是徐早已對林情根深種的殘忍事實。所以在歐洲的這幾年,徐對待張幼儀可用殘酷形容。1921年,徐志摩要求與張幼儀離婚,當時張幼儀已懷有兩個月身孕,但仍毅然同意其離婚要求。1922年,張幼儀于倫敦產(chǎn)下次子彼得,隨后就和徐志摩正式完成了這中國史上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而對于那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彼得,徐志摩未留下任何囑托便重新開啟了追求她的女神林徽因的瘋狂模式。而張幼儀只能攜帶次子彼得孤身前往巴黎投靠其二哥張君勱,并隨其前往德國,期間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1925年,愛子彼得染病去世,張幼儀悲痛交加,適時被其八弟接回上海。
  漫長的離鄉(xiāng)漂泊,情感上的心灰意冷和愛子的離世使這個從小在家族庇護下長大的羞怯少女一夜之間華麗轉(zhuǎn)身為鏗鏘玫瑰?;氐缴虾:?,張幼儀先是擔任大學德語老師,又入公司擔任總經(jīng)理。解放前夕,張幼儀赴香港暫居,期間與曾留學日本的中醫(yī)鄰居蘇紀之相識,在情感婚姻上早已遍體鱗傷的張幼儀在這個與張揚自我的前夫截然不同的男人的長久陪伴下看到了希望。她意識到自己已不需要轟轟烈烈的愛情,能與這個平凡踏實的男子走過余生的柴米油鹽已足。并且,與徐志摩的瘋狂不同的是,張幼儀先寫信給在美國的兒子徐積鍇,征得其同意后才與蘇紀之完婚。1967年,67歲的張幼儀與丈夫蘇紀之共赴歐洲,在康橋,柏林故地重游時,回想當年的辛酸往事,張幼儀早已釋然,牽起丈夫的手,不管此生有無徐志摩,這個曾為愛委曲求全,也在傷痛中顯示出磅礴自信的女人已經(jīng)不做任何糾結(jié),反而要感謝徐志摩,若無你當年休棄之恩,她又怎會活出如此璀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