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十七年記憶與感懷">
電子報
電子報

櫛風沐雨70年
師大十七年記憶與感懷



作者在黨辦悉心地工作


  從1998年秋下派掛職算起,我離開師大工作崗位已有十多年了。但無論走到哪里,無論事務多忙,總會時而不忘關注來自師大的訊息。我想,這般師大情結可能是永遠也割不斷的。因為,我在師大度過了最美好的歲月,給我人生烙下了太深的印記。初生牛犢不怕虎1983年的暑假漫長而酷熱,領到畢業(yè)派遣證到江西師范學院報到已是八月下旬。辦公樓前充滿善意的主動詢問和熱情導引,使我忐忑的心頓時充滿暖意,平添了幾分自信。當有同志問我能干什么時,我居然很肯定地說“我什么都能干”。多年以后,說起這段經(jīng)歷,我還為他們能包容這樣一個滿口學生腔不滿二十歲的年青人而心存感激。
  那時德育教研室正在籌建,在第三棟學生宿舍有二間房,共三個人,有人還以為是德語教研室,以至后來在學潮和動亂期間,有同事調侃:搞德育今后可能沒飯吃。初創(chuàng)時期雖然艱苦,但在劉紹龍老師帶領下,大家工作熱情很高,不分份內份外,有事都搶著干。年輕總是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我既是老師又當干事,把從事的工作看作是神圣的事業(yè),許多第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滿臉通紅給比自己低兩屆的學生上課;第一次當著全校的總支副書記和輔導員集體備課試講;第一次在校報上發(fā)表言論文章;第一次在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上發(fā)言并獲獎。那時校領導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視,記得有一次時任黨委書記鄭光榮同志還聽了我的課,下課后,鄭書記給我很多鼓勵,對當時的我來說是極大的鼓舞。當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氛圍濃厚,每年舉辦理論研討會,不久前王樹林書記還對我當年所作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中間促兩頭”的發(fā)言高度評價,認為符合當時大學生狀況,有創(chuàng)新精神。
  正是當年昂揚向上的工作氛圍和領導的肯定和鼓勵,使我有一個良好的工作平臺和發(fā)展空間。在思政室工作的八年,我像又上了一回大學,可謂收獲良多。辛苦并快樂著1991年底我到黨委辦公室工作。黨辦工作要求高,加班加點是常事,但鍛煉特別大。尤其當時黨委部門所在的三樓是個團結、戰(zhàn)斗和融洽的集體,有任務不分你我,有困難互相幫助,給我留下許多難忘而美好的記憶。
  深夜爬門回家。校黨委會是學校重要的決策會議。那時會議室條件一般,尤其冬天沒有暖氣空調,天冷要開油烴,為此時任主任王樹林和我都是提前半小時到會議室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當時學校工作千頭萬緒,鐘世德書記喜歡白天處理工作,晚上開會,而且常常開到深夜。那時我住在學生宿舍四棟,晚上十一點半前鎖門,有很多次我都是爬門而入,好在當時身手矯健,一次次輕松過關。
  關在外招寫材料。粉碎’四人幫”后師大一直沒開過黨代會,因而對召開第五次黨代會高度重視,起草好關乎學校中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黨代會報告更是至關重要。當時師大正處于一次重要轉型發(fā)展期,全校上下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的意愿十分強烈。我記得經(jīng)過反復討論、數(shù)易其稿,黨委提出了躋身全國省屬高師院校前列的奮斗目標和注重“四個并舉”實施“8421”工程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這一戰(zhàn)略構想富有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很多指標今天早已變?yōu)楝F(xiàn)實。為了籌備好這次黨代會,王樹林同志帶著我封閉在外招,我們分工合作,挑燈夜戰(zhàn)。后來省內許多高校要開黨代會都來我校拿《黨代會文件匯編》作參考當范本。能見證這一時期學校的發(fā)展并盡一份力,今天想來還覺得十分自豪。
  幼兒園接女兒的煩惱。那時我愛人在外校工作,下午四點半接女兒成為一件煩心事。下午往往開會或處理公務,于是單大媽、侯阿姨經(jīng)常替我去接女兒,單大媽的葫蘆、宣傳部的畫報也成了哄我女兒的道具??赡苁侵形鐩]吃飽,我女兒往往在五點鐘左右哭鬧,小劉阿姨也就常常帶她去買東西吃。她們的熱情幫助為我解了許多圍、許多憂,使我感受到同事的友情和溫暖。
  在黨辦工作的七年,是我人生經(jīng)歷中最有收獲的七年,對我成長進步的影響延續(xù)至今。“我是從師大出來的”
  我雖然不是師大畢業(yè)的,但我常常自豪地以“我是從師大出來的”自稱,以至今日還有些相熟的同志以為我是師大畢業(yè)并留校工作的。離開黨辦后我到政法系工作了近兩年,這兩年是政法系發(fā)展較好時期之一。新班子齊心協(xié)力,富有干勁,張校長、薛老師等全力支持和維護,政法系的一些好傳統(tǒng)得以光大,各項工作建章立制進展順利,教學科研學科建設擺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正在籌劃建院謀求更大發(fā)展之際,由學校推薦,省委組織部選派我到星子縣掛職任副書記,成為我校下派掛職任縣委副書記第一人,這充分體現(xiàn)了黨委對我的信任和培養(yǎng)。也是對“新書記來了,曾志剛要坐幾年冷板凳”說法的否定。當時正是1998年抗洪救災后重建家園的困難時期,條件較為艱苦,但我時刻不忘我是師大選派的年輕干部,一言一行代表著師大人的形象。兩年的掛職鍛煉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和工作經(jīng)歷,鍛煉了基層實際工作能力,“師大來的曾書記”也得到了干部群眾的認同和贊譽,并結下了深厚友情。直至十年后的今天,他們仍然與我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
  下派掛職雖然使我暫別了師大的工作崗位,但學校始終關注著我。熊大成書記等多次探訪慰問并對我寄予厚望。掛職即將結束時,省屬高校正要搞“三講”,學校又推薦我到省委派駐財大巡視組,也正在這個時候我悄悄報名參加公選,成為師大第一個通過公選走上領導崗位的干部。學校對我參加公選給予極大支持和肯定,并大力舉薦“是優(yōu)秀年輕干部,我們自己也正要用?!闭沁@種厚望和重托使我不敢懈怠。十年過后,雖不敢說出類拔萃,但為人為事都有著良好的口碑,分管工作也有著良好的業(yè)績,這些肯定和認同,與我在師大“既從事過教學科研工作又從事過行政工作;既在機關部門當過負責人又主持過院系總支全面工作;既有高校工作經(jīng)驗,又有地方工作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而這一切又來自于學校的培養(yǎng)、領導的關心和同志們的幫助。
  一個人可能會對工作過的若干單位和崗位有許多感慨,而我的事業(yè)、愛情和家庭與師大十七年戚戚相關。我想,若干年后,當我徜徉在師大校園之中,我仍會說:“這片土地給予了我許多許多……”
  曾志剛 1983年于江西大學畢業(yè)來校工作,曾任思政室教師、黨辦秘書、副主任,政法系黨總支書記;1998年任中共星子縣委副書記;現(xiàn)為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