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第一版)團結鼓勁突出正面宣傳,注重先進典型報道。2006-2007年間,二版開設專欄,組織學生記者采訪報道教學一線優(yōu)秀教師,展示他們的成績和風采。2009年學校開展“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校報對評選出的典型師生代表進行跟蹤采訪報道。近年來,對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教師集中進行宣傳,趙建國等人的事跡引起了廣泛反響。此外,還對“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師德標兵”“優(yōu)秀共產黨員標兵”“模范教育工作者”“大學生自強之星”等典型人物事跡進行深度報道,產生了激勵引領的效應。大力宣傳校內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敬老行孝的好人好事,美術學院學生董少飛、機電學院學生辛榮達、黨員干部李栓明的事跡經校報報道后一時傳為美談。學生記者們采寫的這些緊接地氣、冒著熱氣的新聞,充分發(fā)揮了提振人心、鼓舞士氣的正面輿論導向作用。
創(chuàng)新傳播理念和方式鞏固輿論陣地。開設專欄、舉辦征文、策劃深度報道,是校報鞏固傳統(tǒng)陣地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人物譜”“軍訓生活”“節(jié)能減排,有你有我”“迎評促建”
“書記院長訪談錄”“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魅力教師·魅力課堂”“新年詩會”等專欄專版,每每成為師生的談資熱議。導向不等于刻板的說教,除了定期向廣大家長、社會各界、部分校友郵贈報紙外,近年來,校報在傳媒格局、傳播形式、傳受關系發(fā)生深刻變革的形勢中,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打造了“一微一端一屏”(微信、新聞客戶端、電子閱報屏),在中國校報網主頁建立鏈接,將電子版校報上傳至互聯網,實現了紙質版、數字版、微信版校報同步推出。用師生受眾便于和樂于接受的方式提供閱讀,及時發(fā)出聲音,讓師生間、校友間的橋梁和紐帶更為寬廣牢固,讓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滲透更為迅猛。
一個窗口:展形象———講好同大故事,唱響同大聲音校報為對開四版,旬報,通欄大報頭,從第12期開始換為著名學者、書法家、章太炎的弟子姚奠中的題字,第249期開始,又對報頭設計作了調整,更為端莊大氣。從2009年9月18日的總第71期起,新聞紙印刷改為銅版紙彩色印刷,高端精致,面貌煥然一新。四個版面各有定位和功能,一版為要聞版,二版為綜合新聞版,三版為大學生活版,四版為文藝副刊版。校報成了同大向外界展示形象和風采的窗口。
要聞版,主要刊登學校重大動態(tài)和重大主題報道,形式上力求活潑,有消息、通訊、社論、圖片新聞等。綜合新聞版,主要發(fā)布學校各基層單位的動態(tài)消息,以及人物專訪、通訊、特寫等。大學生活版,展示五彩繽紛的大學生活和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理想追求。十余年間,校報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不少變化,信息量大幅增加,綜合新聞版現在每期的用稿都在15條左右,內容更加充實和豐富。深度報道,常常別出心裁,成為校報的一大亮點。每年都組織策劃深度報道,強調寫師生自己的故事,反映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讓讀者在版面上看到所熟悉的人和事。
深度報道承擔為學校改革發(fā)展的做法、成就和經驗鼓與呼,為師生拼搏奮進、勇于奉獻的精神頌與和的任務。創(chuàng)刊號即用兩個版面發(fā)表了反映學?;I建工作的長篇報道 《永遠的豐碑》,總結學校四年籌建歷程的甘苦與感悟,展望新生的同大美好的未來。文中寫道:“望著一幢幢現代化的雄偉建筑,每個同大人心中都涌現出無限的驕傲和自豪。一所嶄新的、處處洋溢著現代化辦學理念的綜合性大學,正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冉冉升起?!睅熒鷪F結創(chuàng)業(yè)的堅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社會認識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隊,看到了一座蓬勃而起的巍峨學府。第51期《山西大同大學新圖書館巡禮》第110期 《喜看科研步步高》第184期《貼身內衣:校企合作“零距離”》第225期《揚文化之魂,筑精神家園》第291期《廳市共建:讓夢想插上翅膀》第292期《把同大精神寫在幫扶村的土地上》……一系列深度報道,全方位展現了學校在建設發(fā)展中取得的巨大成績和同大人堅韌不拔、奮進不止的勇氣豪氣。
近年來,校報每到年底都要匯編刊登學生年度獲獎情況,評選“年度十大新聞”,總結留存學生的成果,記錄保存學校的成績、足跡。2014年“學校接受并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18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9年起正式招生,學校辦學層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無論何時翻開校報,這些消息依然振奮人心,起著鼓舞干勁、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時,更讓外界了解了學校校日新月異的變化和進步,推動著學校改革發(fā)展事業(yè)蓬勃向前。
三版的“大學生活”,遵循“學生寫,寫學生”的原則,主要刊載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其所思所想。青年學生的生活在這里亮相,思想在這里交匯碰撞。他們在這里討論考研、就業(yè)的話題,探討愛國、青春、理想、道德的主題,贊美同大,贊美祖國,歌頌文明的光芒,也抨擊丑陋。他們在這里勵志,在這里質疑。他們喊出為了遠大理想奮斗、為民族復興苦讀的心聲,也為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發(fā)出倡議。這是一個個屬于青年學子的故事,也是一曲曲昂揚奮進的時代交響樂。廣大學子渴望奮斗與成功、勇于追夢與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形象躍然紙上。
對一些大型活動的報道在社會上產生影響。2015年7月,山西省第二十屆大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我校召開,校報特地增加版面對賽會作了全面報道,全方位展示運動會全貌的同時提高了學校在省內的知名度。每年校報選送的新聞稿件都會在 “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評比中獲獎。近年來,學校在全國大學排名中上升,人民網校友影響力排名獲全國第8位,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這其中也有校報人努力的影子。
校報成為展示學校形象的一個窗口,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同大故事由這里傳揚,一種種深邃個性的聲音從這里傳出,在校內校外激起動人的漣漪。
一方苗圃:育新人———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校報在立德樹人,為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人才服務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校報的主要讀者群是廣大青年學生,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和社會背景,思想活躍,接受力強又個性鮮明,但同時在心理、思想觀念、政治素質上還不夠成熟,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和把握不夠客觀理智,也往往在遇到挫折時消極低沉。針對大學生的這一思想特點,校報在撰稿、選稿、用稿上注重對廣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強調用簡明、準確、生動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一版將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貫穿到新聞中,指明方向,提出問題,進行解釋,以此來指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二版曾就大學生就業(yè)等熱點問題展開分析,提出“創(chuàng)業(yè)前一定要做好遇挫的準備,提前練就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化解危機的能力”。三版開設 “我的職業(yè)規(guī)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欄,圍繞文明、青春、大學生活等話題開展討論;關注貧困生心理問題,舉辦“助學、筑夢、鑄人”征文,開展“自尊、自愛、自強、自立”征文展讀……這些都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價值觀、人生觀,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受到文化浸潤、感染、熏陶。無論是新聞作品,還是文學作品,校報都強調要追求高度、深度、溫度。這在文藝副刊版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從2016年開始,副刊名稱定為“恒山韻”,專門刊登師生及校友的詩歌、散文、小說、攝影、書法,突出文學性、藝術性、文化性,展現同大人的文學底蘊和文化情懷。這些作品不是消遣消閑的市井文章,也不是風花雪月的淺酙低唱,隱含著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元素。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發(fā)展文學方面的興趣和特長,參與校園文化的建設。多年來,“恒山韻”吸引、團結了包括一些文學藝術社團社員在內的眾多繆斯信徒,為他們提供了實驗園地,一批文學藝術愛好者在這里得到了鍛煉和進步。
對學生記者的培養(yǎng)是校報重點工作之一。如今的校報記者團,是一支活躍在校園宣傳戰(zhàn)線的輕騎兵,積極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和山西區(qū)域聯盟對接,成為山西高校傳媒中堅力量。山西高校傳媒聯盟成立以來,五次換屆,校報記者團兩次當選主席,三次當選副主席,兩次成為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執(zhí)行主席單位,在山西省我校是獨一家,在全國高校中也屬寥寥。
校報編輯部和校報記者團是人才成長的搖籃,校報既有專職編輯也有兼職的學生編輯,他們都懷著滿腔的熱忱,耕耘在四開四版的文化沃土上。在這里,可以鍛煉學生采寫編評的能力,讓學生有想法、有觀點、能表達,成為編、采、寫、排、校一身兼的多面手。一名曾任校報編輯的學生回憶說:“采訪、寫稿、編稿、潤色文字、挑選圖片、制作標題、設計版面和校對等工作,很辛苦,但也確實很鍛煉人,那個時候樂此不疲!”歷屆學生編輯記者在走出校園后,大都成為報社、電視臺、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骨干。曾任記者團團長、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執(zhí)行主席的范鵬舉,畢業(yè)后應聘到《中國青年報》社,事業(yè)風生水起。他僅是校報多年來培養(yǎng)出的眾多佼佼者中的一個代表。
今天,300期拿在手中,打開來,如同打開同大的發(fā)展史、奮斗史,她講述著一代代同大人沉甸甸的責任擔當與夢想,展示著一代代同大人勵志奮斗、成長成才的堅實腳印。
一路風雨一路歌,300期的艱辛與輝煌,凝聚著每一個同大校報人的智慧和汗水,也離不開學校上下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厚愛。
毋庸置疑,校報和其他傳統(tǒng)媒體一樣,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和考驗,也還有許多亟待完善和提升的地方,從提高稿件質量入手,增強校報的可讀性,提高提高采編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進一步做好深度報道、熱點聚焦等,是校報今后的努力方向。
改革創(chuàng)新天地廣,奮發(fā)有為正當時。我們相信,深耕厚植,砥礪前行,校報將鑄就新的榮光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