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我 生 有 涯 愿 無 盡


  “我生有涯愿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這句詩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在自傳中題寫的。
  以前對于梁漱溟,只知道他是一位大學問家,至于做什么學問,又有怎么樣的人生經(jīng)歷,則索然無知。偶然在圖書館一角落看到一書名為《我生有涯愿無盡》,借來通讀完畢,很感動于梁先生文字的樸實可親,更佩服其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文化修養(yǎng)。在如今汗牛充棟的圖書市場,以取悅讀者,大搞“眼球經(jīng)濟”以獲利的傳記類文學作品比比皆是。而梁先生的自傳確實讓我在審美疲勞之余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伴隨作者九十多年人生軌跡的自學歷程。
  不同于許多大學問家,梁先生沒有碩士、博士學位的頭銜,也不同諸如聞一多、胡適等有遠涉重洋,學成歸國的經(jīng)歷,甚至他一生中的最高學歷也僅僅是中學畢業(yè)。然而就是這位梁先生,在年僅二十四歲之時就應蔡元培的聘請成為北京大學的講席,抗戰(zhàn)之時,更是長時間擔任中國民主同盟的秘書長,其著作《東西方文化比較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更讓他被推崇為現(xiàn)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先生對此謙虛地說自己始終不是一個學問中人。
  了解到到這些,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梁漱溟人生經(jīng)歷的興趣倍加濃厚,尤其是他獨特的自學歷程。這是因為自學能力始終貫穿人的一生,是人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梁先生對此也專門寫出《我的自學小史》以期對青年朋友有所益處。
  梁先生認為學問必須經(jīng)自己求得才切實可用,正如俗語所說“學來的曲兒唱不得”,同時學校的教育能起到開端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俗話說的“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因此一切將學無所成的原因,歸于沒有好的環(huán)境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大多數(shù)人可能認為凡是有大學問者,必定小時候聰明異常,而梁漱溟卻并非如此。梁漱溟小時候是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人,他的親人甚至認為他不久就會夭折。在校讀書的時候,他的成績比一般人都要差。但是梁漱溟在開明篤實的父親、溫厚明通的母親的培養(yǎng)下,養(yǎng)成了向上好學的好品質(zhì)。
  自學當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即使是自學,也需要良師益友。梁漱溟自學時就曾與三四人功課上相互幫助,在品性修為上也相互督促。為了提高修為,他們甚至主張以每個人的短處標出各自的名字,互相稱謂以示警惕。通過這樣,這群風華少年,不僅學業(yè)優(yōu)秀,更是擴展了他們的胸懷和氣度。
  18歲中學畢業(yè)以后,梁漱溟憑借一顆向上的進取心和強烈的自學愿望逐漸成為了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我想自學能力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能力,畢竟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而大學里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掌握了自學的能力才能夠在將來的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
  梁先生故去已經(jīng)十二年有余了,我想他的“我生有涯愿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的愿望是每一個青年應該思考的問題。(經(jīng)管學院 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