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滿漢全席、饕餮盛宴,這樣的課堂你見過嗎?







  石大流傳著一個關于“滿漢全席”課程的傳說,學生形容它是“有咸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是想想都讓人流口水的美味佳肴。
  資源勘查工程15-7創(chuàng)新班學生劉士琛說:“學習這門課,會讓你感受地質之博精、體驗教學藝術之魅力,盡享學習之美好。如果你也是一枚‘知識’的吃貨,那你絕不能錯過這樣的饕餮盛宴?!?br>  到底是什么課程讓學生如此垂涎欲滴?它就是———“油礦地質學”,這是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必修的核心專業(yè)課,課程負責人是吳勝和教授。吳勝和是石大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油氣田開發(fā)地質學科負責人,主要從事油礦地質學、儲層表征與建模、油氣藏開發(fā)地質理論與技術的教學、科研工作。這門課程由課程團隊的10名教師分5個課堂進行小班授課。
  看“美識家”如何精心配料吳勝和老師說:“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教學目標應該是什么?知識傳授固然重要,思維訓練和能力鍛煉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油礦地質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注重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遵循“教為學服務”的原則,“油礦地質學”課程采用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運用課堂講授、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課堂討論、學生匯報、研討等多種教學元素,具體分為理論、實訓、研討、實驗四大模塊。吳勝和老師說:“這門課的每一項教學目標都是落地有聲的,都是有對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我們利用多種教學方式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訓練思維、鍛煉能力’,希望通過這門課程‘培養(yǎng)學生終身受益的可遷移能力’”。
  “咸鮮純正,豐滿大氣”的魯菜———理論課在這門課的四大教學模塊中,理論課的重要性類似“魯菜”在中國傳統(tǒng)四大菜系中的地位,是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
  吳老師是一位學識淵博、深受學生愛戴的資深教授。但想在他的課上“過關斬將”要下相當大的功夫,因為無論課上、課下,他總會給學生制造許多“小陷阱”,如果看到誘人的“德州扒雞”上桌了,可不要先著急動筷子。
  吳老師的多媒體課件,分為“預習版”和“講授版”?!邦A習版”里常常含有很多實例,但是答案卻是空白或問號。比如授課過程中,吳老師會給出“完成版”的連井相剖面圖、沉積微相平面圖等,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合理認識。但是如果你“迷信”這個“完成版”可就掉進“陷阱”了,因為圖中的畫法有可能是故意畫錯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劉士琛說:“吳老師要求我們學會獨立思考,持有質疑精神,分析哪里存在問題,同時提出自己的理論依據(jù)。我們必須經(jīng)過深入思考、結合實際甚至查閱大量文獻才能在吳老師的課上‘闖關成功’”。
  講起課來,吳老師很有激情,喜歡跟學生互動。學生也是饒有興致地享受其中,整個課堂充滿了歡樂、靈動的學術氛圍。
  這節(jié)課剛一上課,吳老師就先后拋出了5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有的同學在下面小聲討論,也有同學主動站起來搶答,一些同學腦洞大開的回答引得全場哈哈大笑。
  “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體現(xiàn)在吳老師對每一個知識點的講解上。在講解油氣水系統(tǒng)分類時,吳老師并沒有簡單直接地介紹分類方法,而是通過一組圖來引導學生?!斑@兩張圖有什么不同?”他問道。同學們紛紛答道:“砂體厚度不同。”“隔層發(fā)育程度不同?!薄坝退植疾煌??!彪S后,經(jīng)過討論,同學們得出了油水系統(tǒng)的分類。吳老師又拋出一系列遞進式的問題:“形成不同油水系統(tǒng)的原因是什么?哪個油水系統(tǒng)對開采比較有利?”學生陳西源說:“老師常鼓勵我們‘發(fā)散思維,聚焦論證’,對于具體問題能夠通過思辨,提出盡可能多的想法和認識,逐一論證分析,找到真正的答案?!?br>  理論課吳老師還特意設立了“企業(yè)教師授課環(huán)節(jié)”,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姬月鳳應邀為學生講授“錄井綜合解釋與案例分析”。為了充分發(fā)揮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吳老師的教學團隊專門開會研討課程的內(nèi)容設計等細節(jié)問題,同時結合近幾年的授課反饋,精心設計了教學方案,讓企業(yè)教師備課更有針對性。陳西源說:“來自施工現(xiàn)場的具體案例,數(shù)據(jù)真實、內(nèi)容鮮活,很有吸引力,能幫助我們快速了解油田一線地質作業(yè)特點,有利于將理論知識與生產(chǎn)實際聯(lián)系起來,學完我都想去油田現(xiàn)場小試牛刀了?!?br>  “濃而不膩,淡而不薄”的蘇菜———實訓課“沉積微相編繪”的實訓課開始了。
  學生鄧嘉愷眉頭緊皺,剛開始他就碰到了問題。對他來說,“河道砂”的測井曲線特征原本早已爛熟于心,但實際畫圖時卻不知如何應用了。他正在暗自琢磨:“河道砂測井曲線呈‘鐘型’,那到底這個‘鐘型’要如何確定,以什么為標準呢?”同小組的同學突然打斷他,問道:“這個定到SP曲線的中值怎么樣?”“那每條SP曲線幅度也不同
???”小組同學爭論不休,難以得出統(tǒng)一結論。李慶老師說:“你們的思考對于井本身來說是合理的,但每口井都不是孤立沉積的,所以還要全面考慮”。“是不是要參考鄰井數(shù)據(jù)???”說著小組成員又開始討論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地漸漸厘清了思路。實訓課的學習資料全部來自油田,是真實生產(chǎn)數(shù)據(jù)。班級共27人分為9組,以小組方式開展自主式、互助式學習。小組組長實行輪崗制,每個學生都有充分鍛煉和學習的機會,老師只是這里的“配角”,起到指導和點撥的作用。
  整個實訓課課堂氛圍輕松卻不失緊湊,濃厚的學術氛圍里有清新的知識味道。如果將實訓課比作一個菜系,那它就像中國四大菜系的“蘇菜”,學生慢慢調(diào)制自己的湯汁,在“燉、燜、蒸、炒”中保持“菜”的原汁,風味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麻辣勁爽”的川菜———研討課如果說實訓課是鮮美的“蘇菜”,那么研討課就是“川菜”,想要麻辣勁爽就來研討課體驗一下。劉士琛作為第一小組的代表上臺匯報,他介紹了小組的合作研究成果。鄧嘉愷則對該小組的結論提出了不同意見:“取心井的沉積微相,我們組認為是河漫灘不是天然堤,根據(jù)自然電位曲線特征河漫灘也是合理的?!遍Z智也迫不及待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支持第一小組的結論,因為結合已有的巖石物性分析剖面,砂體孔隙度和滲透率分布呈正韻律,定為天然堤更合理。”同學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坐在“學生堆”里的李慶老師在一旁持續(xù)“觀戰(zhàn)”,直到“火候”到了,才出來講解、點評一番。
  研討課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不是在課堂聽講,而是在課前、課后通過預習教材、查閱參考書、開展網(wǎng)絡在線學習等多種途徑進行自主學習。課堂的匯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能力等,再通過小組間“頭腦風暴”,促進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研討課前,同學需要分組合作完成任務,這期間產(chǎn)生許多令學生難忘、令老師動容的小故事。孫聞是第五組匯報代表,在匯報結束時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學習體會:“課前,我們小組一起作圖時,因為一個分層方案意見不統(tǒng)一爭論不休,‘火藥味’很濃了,大家也沒心思去吃午飯,就叫了外賣。在宿舍里,幾個大男生,你拿著筆、我拿著筷子,對著掛在床上的剖面圖‘比比劃劃’,完全忘了時間,也忘了餓著的肚子,等緩過神才發(fā)現(xiàn)外賣已經(jīng)涼了。感謝我的隊友,深度的思想碰撞才有今天更好的研究成果?!?br>  李慶老師說,看到學生這么努力地學習這門課程,很感動,也很欣慰,為能培養(yǎng)出這樣務實、上進的學生感到開心。據(jù)學生說,李慶老師為此還特別在微信朋友圈里“曬”了學生的體會。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的粵菜———實驗課粵菜以烹制海鮮見長,最為鮮美,實驗課在學生眼中也是最稀罕的“鮮嫩”課程,因為不論是動輒價值上百萬元的顯微鏡還是堪比黃金的巖心資料,都是珍貴的教學資源。
  陳西源說:“在顯微鏡實驗室,教師顯微鏡下的視域會實時投影到大屏幕上,所有學生都看得到,也便于老師集中解答問題?!眲⑹胯≌f:“在觀察巖心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課本上沒法講解的實際問題。比如,我們小組拿到的巖心層段破碎較多,需要十分仔細地整理以確定順序和頂?shù)追较?,對于含油情況的判斷,我們也會聞一聞‘油味’濃不濃?!?br>  負責儲層孔隙結構分析實驗課的周勇老師認為,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用手、用眼、用心才能順利開展實驗,實驗內(nèi)容很可能就是他未來的工作內(nèi)容之一,這是學生掌握本領的最佳機會。實驗課能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營養(yǎng)極為豐富的“美食”。
  知識的烹調(diào)者———“美識家”
  教學團隊聚齊中國傳統(tǒng)四大菜系的“油礦地質學”課程,可以說是集美味和營養(yǎng)于一身,原汁原味的地質“知識”在教學團隊的“烹飪王國”里,經(jīng)過“美識家”的精心配料、悉心烹制才能達到外形精美、味道誘人、營養(yǎng)豐富的完美效果,這些都源自教學團隊持之以恒的改革創(chuàng)新理念、常開常新的教學研討會、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學追求。
  教學團隊中最重要的莫屬教學帶頭人。李慶老師說:“吳老師的教學精神感染并帶動著整個團隊,大到整個課程的教學設計、PPT制作、課程作業(yè)、考試試卷,小到每一個課堂思考題的設置順序、提問方式、引導方法,吳老師都要帶著我們認真研討”。用劉士琛的話說,“我們對課程‘萬千喜愛’,我們對老師‘滿懷感恩’,我們感覺自己‘授課有限,獲益無窮’。像吳勝和老師一樣的教師,我們太喜歡了!”文/華南圖/母健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