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標題,可能有人會說,眼睛怎么寫新聞啊?
且慢,先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一、老記者的經(jīng)驗
曾在人民日報當過記者的朱習(xí)華在一次研討會上說,記者不要把采訪活動局限在“我問你答”及采訪本上,要學(xué)會用眼睛觀察。
他說,我一直設(shè)想寫一篇“純目擊式”的報道,這可能會有新意。于是他按照這思路尋找機會。
機會來了!在1982年春天,朱習(xí)華到河南豫東永城縣采訪,當了解到地處魯豫蘇三省交界處的芒碭山第二天有個廟會時不禁欣欣然。第二天一大早便動身前往。
在廟會上,朱習(xí)華從早到晚“盯”了一天,收獲既豐富又形象。他用這些“看”到的材料,花個把鐘頭寫了一篇特寫《芒碭山趕會記》寄回報社,被值班的農(nóng)村部副主任一眼看中,很快安排在二版頭條刊出。
他說,這種“純目擊式”報道,就是記者寫進報道里的東西,都是記者眼里看見的東西,不用筆記本里的死材料。讀者閱讀報道,仿佛“借”記者眼睛看了廟會。
朱習(xí)華這個采訪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要想寫出好稿子,記者必須到現(xiàn)場,用“眼睛”寫新聞。
二、把“走馬觀花”變成“下馬觀花”
如何用“眼睛”寫新聞呢?首先要做到下馬觀花。
記者下去采訪容易“走馬觀花”。當?shù)赝竞軣崆?,陪著你這兒轉(zhuǎn)那兒轉(zhuǎn)、送一大堆材料給你。
但有經(jīng)驗的記者則不被這些所束縛,堅持自己到基層走走、看看。因為他知道,只有到了基層,只有自己用眼睛去看,才能獲得大量真實、生動的材料。
于是,把“走馬觀花”變成“下馬觀花”。
我就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2010年秋,長期在編輯部工作的我。終于有機會到西北大漠采訪。有一天在胡楊林拍攝不少照片后,覺得還應(yīng)到當?shù)啬撩窦依锟纯?。當?shù)嘏阃緭奈疑眢w說,不用去了,文字材料有的是,回去看吧。
我當時感覺到,不去蒙古包里看看,寫稿也提不起氣來,于是堅持向牧民家里走去。
下土坡、翻山梁、穿樹林,來到了幾個蒙古包前。撩門簾進去,見有位老大爺和老伴正忙乎做飯。說明來意后,他們招呼落座,送上茶水,便隨意聊了起來。
從家里有幾口人到干什么活兒;從“蒙古包旅館”到家庭收入......聊得挺歡。
不一會兒,外面有摩托車響,原來他女兒女婿回來了。隨后我們又到蒙古包外繼續(xù)聊。這一聊,得“料”不少,收獲滿滿。
“下馬觀花”使我有了實際體會。寫“胡楊林中訪牧家”一稿時,感覺很好,一氣呵成。
三、把“浮光掠影”變成“細心觀察”
用“眼睛”寫新聞,還要做到細心觀察。
一個剛到報社不久的記者應(yīng)人民日報海外版《名人近況》專欄之邀,去采訪文化名人張中行。不料寫出的第一稿被“槍斃了”,為何?里面全是老材料、缺少現(xiàn)場感。
二次采訪,老記者告訴他,到他家后要多觀察、細心觀察。第二稿出來了,寫得不錯。大家覺得“有新鮮感”。
怎么寫的呢?下面摘錄兩小段看看:
“我小心地摁響門鈴,來開門的是張先生。老人開口第一句話:“請邁門檻?!蔽倚睦镆惑@,這明明是樓房,哪來的門檻?向下一看,門口果然橫著一道用方便面箱做的“門檻”?!扒皫滋煳堇锱苓M來耗子,只好用這個來對付。”老人笑起來很天真。
“張先生的家不大,可以說狹小??蛷d旁的一間是張先生的書房,臨窗一張古銅色舊書桌,邊角已被磨光,想必跟隨老人多年,上面放著鋼筆和一摞稿紙。整個房間簡單而樸素?!?/span>
上面兩段文字,生動、具體。所寫的均是作者細心觀察的結(jié)果。如果不到現(xiàn)場,或到了現(xiàn)場不注意觀察、不善于觀察,那怎么能寫得出來呢?
所以說,記者每到一個地方采訪,務(wù)必要學(xué)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觀察。親身有了感受,下筆就有“神兒”了。
四、老道理,常提醒多提醒
也許在有人看來,上面所說不過是些老道理。
確實是些老道理,但這些老道理要常提醒、多提醒。
為什么呢?兩條——
一條是:這是寫稿子的真諦。只有堅持這樣去做,才能不斷寫出好稿子。
二條是:現(xiàn)實針對性要求這樣做。要看到,時下媒體界在稿子問題上存在著一些不良風(fēng)氣:
靠“復(fù)制+粘貼”過日子者,有之;
靠東拼西湊“編”稿子者,有之;
靠“偷”稿、不標明轉(zhuǎn)自何處者,有之。
......
凡此種種,當然是個別人所為,但影響很壞。務(wù)必要引起警醒,徹底改正之!
用“眼睛”寫新聞,這是一個記者應(yīng)秉持的理念。讓我們在這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
(作者為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