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兩個“關鍵詞” 就能寫出好稿子

在閱讀文章時,抓住“關鍵詞”很重要。博客熱門的那幾年,每當我寫好一篇博文時,總要選出五六個“關鍵詞”,把它們列在文章下方“關鍵詞”一欄上,以便于讀者索引查閱。“關鍵詞”是文章的“核”,也是網絡搜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本來是圖書館學中的詞匯。在寫新聞稿時,如果能認真領會兩個“關鍵詞”,并在實際寫作中加以運用,那么,你的寫作水平一定能很快地得到提高。這兩個“關鍵詞”一個叫“選擇”,另一個叫“加工”。在寫作中,記者和通訊員都會有許多素材。面對大量的材料,怎么選擇?選什么材料?不選什么材料?這是寫作一開始就會遇到的問題。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鮮活的第一手材料。記者通常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第一現(xiàn)場,隨后則開始展開全面的調查采訪,盡量獲取第一手資料。這些材料的特點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內容新鮮,未經過任何修飾,不是道聽途說而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實證性、生動性和可讀性的優(yōu)點。《人民日報》記者呂巖松在寫《北約野蠻轟炸我駐南使館》(見《人民日報》1999年5月9日第1版)一文時,就在現(xiàn)場,掌握了最新的第一手材料,成為第一個迅速向國內發(fā)回此消息的記者。
第一手材料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第二手材料。所謂第二手材料,是指那些以前就有的現(xiàn)成材料,如年鑒、報告、文件、數據、報表等,還包括各種媒介已發(fā)布的信息及圖書館的文獻等。在寫作中,用好二手材料,可以突出烘托主題的背景,開闊讀者視野,引起想象。無論是用典故、用數據,在使用第二手材料時,必須反復核實、鑒別真?zhèn)?,切不可失真?zhèn)饔?,影響文章效果?/span>《人民日報》1988年7月26日第1版上發(fā)表的中央軍委決定我軍軍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一文,就寫了這首進行曲的歷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原名《八路軍進行曲》,公木詞,鄭律成曲,1939年秋作于延安。解放戰(zhàn)爭中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65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边@幾句背景材料的說明,使讀者了解了這首曲子的作者、時代背景,名稱演變過程。

為什么不少新聞稿看上去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覺?就是因為材料選得太一般。而只有那些獨具特色的材料才能具有代表性,有典型意義,最能感動人。文章要想獨特,就得有獨特的經歷,獨特的思維,抓住獨特的材料,不人云亦云,要堅決拋棄那些空泛的、套路的東西。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哪幾篇文章在您腦海中印象最深?就是那些有獨特材料的文章。在讀雷鋒的故事時,我們記住了“雷鋒日記”;在讀大慶人的事跡時,我們記住了“鐵人精神”;在讀好八連的文章時,我們記住了上海最繁華的一條馬路“南京路”,記住了“霓虹燈下的哨兵”。正是這些有特色的材料,使報道深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在許多新聞稿中常常是敘述多,對話少。要想說話,常常用的是“紛紛表示”“一致表示”“異口同聲”等,顯得內容呆板枯燥。為了使文章生動活潑,在敘述的同時,要巧用語言對話。把采訪中得到的群眾的語言加以整理,把那些精彩的警句妙言摘抄出來,大膽地用到新聞稿件中去。我們在寫新聞稿時,避免不了與數字打交道。一些稿件必須用上一連串的數字。用得好,可以使稿件更加精準、具說服力和影響力。有時候,用好一個關鍵的數字,往往勝過幾百字的敘述。在使用數字時,應當遵循真實、精準的原則,不夸大,不縮小,不張冠李戴,堅持實事求是。同時,運用數字要適度,不能太多,因為新聞稿不是統(tǒng)計報表,要選那些有價值、有代表性的數字來使用。在寫作中,將數字用形象化的手法表達,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比如,某奶茶企業(yè)說他們的奶茶“一年賣出七億多杯,連起來可繞地球兩圈?!边@就把巨大的銷售量形象化了。又比如,在關于北斗衛(wèi)星系統(tǒng)的分辨率服務,稿件中寫道:“如果用這個高精度應用服務約車,我們就不需要靠電話來喊最后100米、最后10米,車輛可以直接開到你的跟前。”這樣的數字,又好理解,又有說服力。材料選好后,就是對文章的“加工”了?!凹庸ぁ比缤w房子,如同烹飪。蓋房子要有圖紙、有設想,裝修時要設計好。烹飪菜肴時要考慮先炒什么,后炒什么,加什么調料,燉多長時間。寫作也一樣,寫作前,對文章形式有個整體設想,是寫消息還是寫通訊,是寫長通訊還是短通訊,是寫評論還是寫深度報道,心中得有個數。要對文章搭個框架,開頭怎么寫,怎樣過渡到主體內容,怎樣收尾,有個大致的想法。“加工”必須掌握好的技巧。比如,同樣一棵大白,好的廚師做出來的味道就比一般人做得好吃。為什么?因為刀工不一樣,火候不一樣,調料不一樣,步驟不一樣??傊菑N師“加工”的技藝高超。同樣,我們在對文章進行“加工”時,就必須掌握修飾、優(yōu)化、強化、變化等手段,使文字更加清新動人、與眾不同。“加工”時必須過“三關”:文字關、核實關、結構關。即首先要消滅錯別字,使文字通順,事實準確,結構合理。其次,要給文章潤色,使文章有文采。此外,必須反復推敲,為文章取個好標題。“快寫”,指的是有思路的時候,快速地把想要報道的內容形成文字,用較短的時間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慢改”,指的是過一段時間,幾小時或過一兩夜,細細琢磨,用多一點時間,改三四遍。我的不少文章都改了四五遍才敢交卷。因為在琢磨修改的這段時間里,腦海中會涌現(xiàn)許多新的想法,或補充,或刪節(jié),或調整結構,或想出了新的詞匯。二是注意首尾呼應。文章連貫的標志之一是首尾呼應。開頭很重要,結尾也很重要。不能有頭無尾、虎頭蛇尾。好文章幾乎都很注意這一點。比如,我們熟知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開頭寫的是自然災害:“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刻……就在這樣的關口,黨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而結尾又一次提到自然災害。文章的結尾是這樣寫的:“焦裕祿同志……你是千千萬萬在嚴重自然災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產黨員和貧下中農革命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沒有死,你將永遠活在千萬人的心里!”只要我們在閱讀文章時稍加留意,就會看到許多這樣的例子,從中領悟出文章首尾呼應的奧妙。由此可見,抓住了“選擇”與“加工”這兩個“關鍵詞”,文章就成了精品,就會受到讀者的青睞。(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