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世界不該只有一種顏色


  有次乘公交車,某一站上來的乘客比較多 較多,我和其他幾個年輕人都站起來讓位。一個長卷發(fā) 一個長卷發(fā)阿姨一看有位置忙伸長胳膊抵開人群,迅速把包扔在一個位置上占座,好似沒瞧見身前站著的銀發(fā)老人。人群里不乏有譴責的目光,但是并無一人上前理論,也包括我。那時我突然有點茫然,為何我不敢 不敢上前去理論?我們?yōu)楹慰偸窃谛枰腥?有人發(fā)聲的時候,就會變成啞巴?
  這些現(xiàn)象看起來是個體的怯懦,但我們忘了,群體是由個體組成的,而同一個種群,往往有著相同的習性。沒有老鼠不鉆洞,沒有蚊子不吸血。個人的案例往往正是這個社會的縮影。
  很多人認為儒家文化已經(jīng)日漸消失,我不以為然。至少從我所經(jīng)歷的公交車事件就足以看出:我們?nèi)匀簧钍苋寮椅幕挠绊?。儒家文化歌頌的是一種群體文化。在群體之中,沒有人敢特立獨行,大家謹慎地遵守著“中庸之道”,不會做第一個在人群里發(fā)言的人。群體文化沒有什么不好,群體文化很適合我們的社會。但是當群體文化成為主流,那些特立獨行的人就變成破壞群體的人,不為群體所容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shè)在一個班級,老師統(tǒng)計當天吃早餐的人的數(shù)量,大部分人都舉了,只有 1%沒舉,那么這 1%
的人就沒有吃早餐。不會有人關(guān)心原因,也沒有其它選項。我們的民族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一件事情不是對就是錯,選擇題里一定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因此,其他人都舉手了,你沒有,那你就是沒吃早餐。下一個結(jié)論可能就是你賴床了,至于原因,不重要。大家不會再追問這些人不舉手或者不吃飯的理由,因為群體文化只在意結(jié)果。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shè),不過如果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或者是留心到類似的情況,就知道這絕不僅是一個假設(shè),而是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
  從小我們就知道要向雷鋒同志學習,做一個為人民服務(wù)的人,善良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要以德報怨,要顧全大局。那么如果一個天天都在向雷鋒同志學習、身體力行為人民服務(wù)的人,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做不到了,在群體對他的期待中出走了。那么這個時候,他會怎么樣?答案是,他會受到譴責?!白霾坏骄筒灰霭 薄皼]毅力的人”,這些語言會像山一樣壓垮他,大家不會再想起他曾經(jīng)的好,也不會考慮自己的語言會對他造成的傷害,因為違背了群體的意愿,就該受到譴責。
  全世界都知道孔子,大家都說他是圣人,讀莊子的人卻很少。莊子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強調(diào)活著,要與天地精神交流,而不是和人交流。這對儒家思想來
說無疑是個異端,這可能是莊子的哲學幾千年來也從未成為正統(tǒng)主流的原因吧。儒家旨在教給我們結(jié)論式的教條,而莊子提供的是更多思辨的可能。中學時候我們都有學過 《莊子 · 秋水》,文中一段莊子與惠子的對話我現(xiàn)在仍然記憶猶新。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有人認為這是幾句無意義的口水話。我的意見不同,我認為這是老莊留給我們思辨的空間,是藝術(shù)的留白。讀完,覺得莊子好像說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沒說。這個過程就是在思考了,這可能會幫助你學會和那個“與天地對話”的自己和諧共存。
  中學時候我們被要求留一樣的頭發(fā),還記得那時候每天清晨學校門口會有人檢查。披發(fā)的、有劉海的統(tǒng)統(tǒng)不能進,大家最好都留一樣的齊耳短發(fā)。那時我們有抱怨,有逆反心,但是沒有在思考。為什么我們的少年時代不能保留有一點自己的特質(zhì)?頭發(fā)和裝扮明明是個人的事,在群體文化中,卻成了大家的事。我們的群體文化范圍如此之大,大到?jīng)]人敢跟別人不一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特立獨行成了大逆不道。
難道這個世界,不應(yīng)該是五彩繽紛的嗎?
  蔣勛在 《孤獨六講》 里寫:我們貢獻自己的勞動力給這個社會,同時也把生命價值的多元性犧牲了。當我們的群體文化對特立獨行作最大的壓抑時,如何彰顯人性?
  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年幼時我常常與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到現(xiàn)在許多年了還在被人詬病。每次回老家,鄉(xiāng)親們就說,啊,我記得你以前特別叛逆,現(xiàn)在長成大姑娘了,怎么變得這么溫柔……為什么不同意就是反對,不聽話就是叛逆,而不講話就成了溫柔呢?
  事后在朋友圈,我發(fā)一條動態(tài)“溫柔是:包容并靜默,不問不怨,不哀傷。”沒有人問我怎么了,很久沒有一條評論。但是我問今晚吃什么,就會有很多熱熱鬧鬧的評論和點贊。大家覺得前者是傷春悲秋,什么詩和遠方,可笑。就像他們常開玩笑說我是“文青”,我知道他們口中的這個詞是貶義。我好害怕,我一直在說,卻沒有人在聽。一直在問,卻沒有人回答。
  如果謹言慎行是教養(yǎng),那只能證明我們連骨血里都浸著儒家思想。
  明明是一種偉大的哲學,明明是民族的信仰,最后變成一種教條,一種束縛。儒家文化強調(diào)生命一定是有意義的,可是
這樣下去,意義在哪里?如果生命沒有意義,值得活嗎?我相信如果我問我的鄉(xiāng)親們這個問題,大家會說我讀書讀傻了,生命怎么可能沒有意義呢,上天讓我們存在,就一定是有使命、有意義的。我當然絕不否認這些話,我也不是想表達生命是無意義的。我只是想問,我們可以提出這些問題嗎?會有人認真回答嗎?
  我相信,群體文化對人類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呆在群體里,會變得很危險,這是人在原始社會就明白的道理。但是我們不應(yīng)該為了保留群體的特性,而拒絕容納生命其他的可能。我想只有接受每一種不完美,包容每個人偶爾的出走和迷失,認真地聽大家在講的話,聽到、看到一件事時不是先下結(jié)論而是先問原因,這樣的群體文化才不會只是一種保護,我們才能在這樣的文化里準確地定位自己。
  世界不該只有一種顏色啊。我們待在群體里,在一個很安全的時代,去與天地對話,精神往來。同時保留自己的孤獨,允許自己和他人有不同的意見,才會是生命完滿的開始。我們所認為的生命的意義,才會真的實現(xiàn)。
  儒家思想,群體文化在一頭,我們往另一邊走幾步,再重新轉(zhuǎn)過身面對我們一直在弘揚的文化,保持一點點懷疑的態(tài)度,我想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