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前到 最后撤
采訪會議的記者除了準備好采訪提綱和用品外,必須提前到達會場。有的記者匆匆趕到會議廳時,會議已經開始了。這樣,就失去了會前一段時間的采訪黃金時間。
會議代表入場一般都會提前半個小時或15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可以抓緊進行個別采訪,有時候會得到許多有用的材料。記者早到會場還可以了解會場的布置與氣氛,也可在與工作人員的交談中獲得有用的信息。作為攝影記者來說,可從容地選擇最佳的攝影位置,拍出理想的會議照片。以及代表們進場時的簽到、領取文件資料、互相交談,也都是可以拍攝的場景。
有的記者因工作繁忙,有時開會開到一半時,拿起會議通稿就匆匆離場了。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既然你來采訪這次會議,就應當有始有終,堅持做到最后撒。因為在會議中途及會后,常常會發(fā)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都可能成為新聞。1982年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臺階不慎摔倒的情景,就是發(fā)生在會談結束后。那位記者堅持最后撤,才拍到了這張照片。
拿到會議通稿就走的記者,是寫不出優(yōu)秀的會議新聞稿的。


重新聞 輕程序
采訪會議新聞,要把著眼點放在“新聞”上,而不能只放在“會議名稱”“會議程序”上。會議名稱和程序是需要報道的,但這不是會議新聞的重點。
為什么有的報道會出現“會議新聞無新聞”的狀況?
一是標題做得不好,太大路貨。比如,“我公司召開2021年上半年工作總結會”“集團召開安全生產表彰大會”,這樣的標題只是告訴讀者召開了什么會議,而沒有把會議的精神和內容加以傳達。
二是導語中出席會議的人名和職務太多,沒有把會議最精彩的內容寫上。比如,常用的會議新聞導語寫法是,幾月幾日在某地召開了什么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某董事表、某總經理、某副總經理、某主任、某先進人物代表等一大批名單,會議由某人主持,等等。有的還在導語中寫了詳細的會議議程。這樣的導語,形式上是完整了,而缺少“新聞”內核。
三是會議新聞的主體部分寫得比較空。大段地摘用領導講話,平均使用力量,重點不突出。
會議新聞最應當重視的是“新聞”,是新的精神、新的亮點,是讀者感興趣的話題。努力在會議新聞中發(fā)現新聞、挖掘新聞,這正是記者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找故事 寫人物
在會議召開的前后和會議進行期間,找?guī)讉€好故事,寫一兩篇反映與會人員精神面貌的報道,不失為寫好會議新聞的方法之一。
會議新聞要見物,更要見人。這里的“人”,可以是與會領導,也可以是普通代表。有的會議不僅有大會,還有分組討論。在聽取每一位代表的發(fā)言時,應摘要記錄。對他們講到的一些動人情景,應當特別留意。
寫故事時,可以專門寫一個人的,也可以寫幾個人的。只要這些故事是圍繞會議主題的,就可以寫成消息或通訊。這樣寫出來的報道,就是與一般會議新聞不同的獨家新聞,使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在各種表彰大會、經驗交流大會、演講比賽等場合,對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跡應當追蹤報道,不讓它們湮沒在一般報道之中。有些故事可以配上照片,更顯得生動活潑,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抓花絮 寫側記
寫會議新聞,除了寫整體會議的情況外,還可以寫些會議花絮。
比如,每年兩會召開期間,報社有的記者與會采訪,有的在場外采訪,把會場內外的情況都加以報道,紅花配綠葉,形成了報道兩會的聲勢。
又比如,有的記者寫會議休會期間代表們參加的各種活動的情景,有的購物,有的打球;有的記者寫會議服務人員的辛勤勞動;有的寫祖孫輩代表的與會心情;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會議花絮短小精悍,輕松活潑,它只是擷取與會議相關的一件小事、一個細節(jié)來寫,同樣能反映出會議的主題。它使讀者獲得了會議豐富多彩的信息,使會議報道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讀性。
此外,練練寫會議側記也很有必要。側記是記者在常規(guī)報道之外,專門對會議寫的記事性通訊。側記不是全面記述,而且選取一個角度一邊報道會議,一邊就會議的精神展開議論,以回答讀者對會議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
側記常用夾敘夾議的手法,有的還帶有抒情色彩。它不僅能使讀者更了解會議的經過和生動細節(jié),而且有利于加深對會議精神的理解。比如,《滿懷信心再出發(fā)----公司兩會側記》《天津市中小學文藝會演專場側記》《匯聚磅礴力量 凝心砥礪前行——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側記》《全國兩會側記:從春天出發(fā) 奮斗新時代》等,寫作時把會議的具體材料和思想性的表達有機結合起來,因而達到了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的目的
如何寫好會議新聞?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為了使會議新聞擺脫枯燥呆板的狀況,讓會議新聞成為讀者愛看的、有價值的報道,我們應當繼續(xù)努力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
(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