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采寫離不開新聞理念、新聞概念的指導和滋養(yǎng)。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這方面也不斷有所發(fā)展和變化。
今天筆者向大家介紹幾個新聞概念上的詼諧概括。這些詼諧概括針對性強、生動形象、易懂好記,對媒體人特別是對年輕記者編輯大有幫助。
這些新概括出自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劉國昌老師之手。近年來劉老師潛心于新聞業(yè)務研究,并結合多年編采實踐,對一些概念進行了新的概括。現(xiàn)將其3個概念介紹如下,與大家共享——
01
努力寫出“這一個”
這是一個關于人物寫作的概括?!斑@一個”本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名言,其實質(zhì)是抓住客觀事物的個性、特點。
劉國昌老師將這個詞引申到人物寫作中,強調(diào)要努力寫出“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
他在2007年11月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走進名人世界》一書后記中寫道:“真正把人物寫好并非易事。平鋪直敘流水賬沒人愿看;寫不出人物特征吸引不了人。寫得好的人物專訪,必定是能將人物的個性、思想、情操等呼之欲出,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這一個’,而不是‘哪一個’(黑格爾語)?!?/span>
強調(diào)寫出“這一個”,就要善于寫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寫外貌,力求刻畫出其獨特之處,避免雷同;寫語言,力求寫出帶有個性化的話語,避免一般化;寫動作,力求寫出其吸引人的舉動,避免“似曾相見”。惟此,才能把“這一個”人物寫活。
這個概括,對于改進人物寫作大有益處。時下寫人物存在著一般化、雷同化等毛病。強調(diào)努力寫出“這一個”的理念,很有針對性,切中時弊。
02
改一改“胖導語”現(xiàn)象
2020年5月8日,劉國昌老師在《老記說事》公號上撰文,提出要改一改媒體上的“胖導語”現(xiàn)象。
他寫道:“‘胖導語’是一個形象的說法。這種導語字數(shù)多、內(nèi)容雜,讓人看著費勁;也不符合到與寫作的基本要求。”
他指出,導語是消息中的“寸金之地”。它的基本要求是“簡潔、精煉”。
簡潔,就是文字不能過多。要以較少的文字將消息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內(nèi)容告訴讀者。
精煉,就是把內(nèi)容加以精選、提煉,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在文章中,劉老師列舉了“胖導語”的實例,有的長達200多字,實在令人難以卒讀。時下在一些媒體上,“胖導語”現(xiàn)象并非個例,值得引起人們警醒并加以改正。
03
告別“白米飯標題”
什么是“白米飯標題”?劉老師通過列舉實例告訴了人們:
1、我校召開2020年全面從嚴治黨暨意識形態(tài)工作會議
2、學校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
3、省教育廳副廳長一行來校檢查指導疫情防控和開學準備工作
以上標題姑且稱之為“白米飯標題”。
這些標題均為一行題;單純的“舉行”、“召開;沒有一點“溫度”和具體內(nèi)容。如此標題,往往讓讀者搖頭,覺得乏味,一看而過。
劉老師指出,當然有些簡訊的標題可以這么做,但作為刊登在一版的重要消息的標題,也來一行題,沒有肩題、副題的修飾,如此的“白米飯”,實在是不應該?。?/span>
新聞標題的制作是一門藝術,它的結構之多樣、用詞之講究,一點也不比寫篇文章少。力求做出精彩標題是媒體人的題中應有之義,來不得一點馬虎和敷衍。
以上3個詼諧概括,涉及到寫稿、寫導語、做標題的內(nèi)容。雖然只講了其中的一個方面,但其提醒作用是明顯的。作為媒體人當好好品味一番。
(作者為京城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