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扎實開展共青團工作———記省五四紅旗團委標兵材化學院團委


  在2008年度的黑龍江省五四紅旗團委評比中,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團委表現突出,榮獲標兵稱號。
  材化學院團委現設有39個團支部,團員1105名,配有專職團干部2名。2008年初,學院團委根據《共青團哈爾濱工程大學委員會2008年工作要點》的要求和學?!皩W生工作五大體系”需要,立足本院實際,明確了該年的工作重點和主題———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一年來,材化學院團委圍繞這個主題,組織充分發(fā)揮黨的助手和聯系黨、政與青年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學院的中心工作,努力把握當代青年特點和青年工作規(guī)律,堅持“與學校同步,與學生同行”的理念,以思想建設為先導,以組織建設為基礎,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為動力,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青年團員為宗旨,充分發(fā)揮全院團員青年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切實履行團結青年、教育青年、服務青年的職能,在加強團的自身建設、創(chuàng)新團的工作機制、拓展團的工作領域及發(fā)揮團的工作職能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開創(chuàng)了團組織工作的新局面。
  充分發(fā)揮政治優(yōu)勢,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全團,以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為工作核心,始終不渝地抓好團員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團的思想建設內容充實、富有實效。
  材化學院團委圍繞校黨委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結合校內外重大的事件與紀念日,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材化學院團委充分利用黨的十七大召開、改革開放30周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等自然災害、北京奧運會等重大契機,以學習十七大、“黨在我心中、永遠跟黨走”、“我與祖國共奮進”、“知榮辱、樹新風”、“保護母親河”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引領團員青年以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以崇高的理想激勵自己,以務實的行動成就自己,極大地增強了團員青年的先進意識,提高了團員青年的政治素養(yǎng);通過學習上的督促、工作上的指導以及生活上的關心來愛護青年、服務青年、引導青年,不斷增強共青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號召力,把廣大團員青年進一步凝聚在黨的周圍。
  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全校來自災區(qū)的學生有百余人,材化學院團委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穩(wěn)定和安撫工作,鼓勵廣大團員在這危難的時刻為災區(qū)人民捐款、捐物,并于6月初舉辦了“十老”大型文藝慰問賑災演出,邀請了省內眾多文化名人助陣,為提高災區(qū)學生自強奮進、穩(wěn)定思想、重建家鄉(xiāng)等多方面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前,面臨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材化學院團委積極引導廣大團員明辨是非、經受考驗,不被一切外來因素所干擾,為祖國、為奧運做出自己的貢獻。
  同時,材化學院團委不斷拓展思想教育新途徑,做好團課培訓工作,開展特色團日活動,建立比較完整的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體系,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增強大學生的素質和認知。
  對于新生的團課培訓,材化學院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結合課堂教學,利用學校立體和平面宣傳媒體,建立完善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體系,不斷深化大學生政治理論的學習。材化學院團委組織開展班級團支部的主題討論活動,積極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政治理論的模式,進一步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提高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的質量。
  材化學院共青團以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以團的民主制度建設為保障,堅持黨建帶團建的原則,不斷強化內部管理。團的自身建設基礎扎實、成績明顯。
  材化學院團委高度重視團干部的培訓,形成了一支高素質、能打硬仗的團干部隊伍。從2006年開始,院團委積極舉辦新生團支部書記培訓班,對新生團支部書記進行基層團務、校園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校風學風建設等方面的培訓,強化了基層團干的基本素質,提高了團務的工作水平。為增強學院學風建設和專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2007年8月,結合學院的實際情況,材化學院團委成立了5個專業(yè)團總支,利用各種契機,積極組織團干部開展學習和交流活動,先后到哈爾濱市賓縣新甸鎮(zhèn)、哈爾濱卷煙總廠、文化家園社區(qū)、省軍區(qū)獨立營等地進行觀摩和學習,開拓了團干部的視野,促進了團的工作發(fā)展。
  大力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活動,加強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的培養(yǎng),著力提高青年學生的學術科技水平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努力造就創(chuàng)新型和應用型的人才。
  材化學院團委制定政策、規(guī)范管理、搭建平臺、完善指導,積極營造學生學術科研氛圍,并大力支持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為了使廣大同學的科技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材化學院成立了學生科技實驗創(chuàng)新平臺,對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也為科技作品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條件。
  在院黨總支的指導下,材化學院先后制定了《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大學生科研立項工作管理辦法(試行)》等規(guī)章制度。2007年6月,成立了“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開展對大學生科研立項等課外科技活動的整體指導,確保各活動高標準、高質量的完成。積極組織開展參加“挑戰(zhàn)杯”、“五四杯”、“大學生課外科技訓練計劃”、“大學生科研立項”等活動,為廣大學生搭建平臺,濃厚學術科研氛圍,提高學生學術科研水平。
  近兩年來,材化學院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比率明顯增加,已經提前達到學校要求,突破了50%,共參加申報科研立項140余項,發(fā)表學術論文及申請專利50余項,其中SCI14篇,居全校首位。學院以“挑戰(zhàn)杯”、“五四杯”雙賽等學術科技競賽為龍頭,促進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在校十四屆“五四杯”中以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和7項鼓勵獎的成績奪得了優(yōu)勝杯;并先后獲得科技競賽獎國際級1次,國家級3次,省級8次。此外,學院積極創(chuàng)建科技品牌,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研能力。2008年6月,學院成功舉辦了黑龍江省首屆“材料、化工”本科生學術論壇,共有20余所學校參加,使我院乃至我省本科生學術氣息達到了一個高潮。
  堅持以社會實踐深化理論教育,廣泛開展大學生“三下鄉(xiāng)”、“四進社區(qū)”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切實培養(yǎng)青年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一方面,材化學院積極開展實踐教育活動,深化課堂教育和理論教育的效果,強化學生的使命感和成才意識。院團委緊密結合時代主旋律,積極倡導實踐出真知,實踐出經驗,實踐促進發(fā)展,先后與地方建立了17個社會實踐基地,利用假期共派出200余支“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隊伍。其中“碩博”社會實踐團隊和赴新甸鎮(zhèn)“三下鄉(xiāng)”實踐團隊分別被推薦到國家和省里參加評優(yōu)評選。2006年,院團委“碩博”社會實踐服務隊獲黑龍江省“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優(yōu)秀團隊榮譽稱號。
  另一方面,學院大力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形成了從學校到社區(qū)、從學校到企業(yè)、從學校到社會弱勢群體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志愿服務體系。大學生實踐活動徹底打破了高校與社會的隔離,全面地走向了社會,進入了參與社會各項工作的探索和發(fā)展階段。
  2007年8月9日,“金手指”服務隊來到共建社區(qū)———文化家園社區(qū)參加“迎奧運、我為奧運添光彩”活動。本次活動主要在于表現社區(qū)居民和我校青年志愿者迎接奧運的精神與風貌,以及學校與社區(qū)共建和諧社會的主題。中央電視臺文藝頻道對此次活動進行了錄制,黑龍江電視臺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周巍擔任節(jié)目的主持人。我校學生以良好的精神風貌、飽滿的熱情博得節(jié)目制片人的好評。2007年8月10日,“金手指”服務隊積極參與中央電視臺“激情廣場”欄目組在文化家園進行的《迎奧運大聯歡》節(jié)目的錄制,受到欄目組的高度贊揚,展現了我校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除此,“金手指”志愿服務隊代表南崗區(qū)參加了市社區(qū)居民科學素質電視大獎賽,并獲得二等獎。(下轉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