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73周年紀念日。我想,在這個當代文化人理應銘記的日子里,定會有無數(shù)的文章,對于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飽以無可復加的贊美與追憶。其人雖已逝,千載有余名。作為先生的哺孫,我們的贊美和追念自是理所應當。然而,正是在這龐大的好辭藻里,不知會不會不小心泛起我們此時代的國民劣根性,招來魯迅先生的一番無情的罵?
而況,我們與這個時代的確是帶有該痛罵的劣根性的。
通常,我們總看到有人喜歡世故老人一般發(fā)些諸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物欲橫流”的議論,并隨便地卻煞有介事般地附以幾聲慨然喟嘆,然后再人心不古地投入到日下世風中,奮力博取些多多益善的物與欲,并讓這物欲最好橫流成川。此時代相距彼時代并非何其遙遠,可是兩時代的思想?yún)s發(fā)生了如此天差地遠的變化。曾經(jīng)的國民愚悶如朽木,如今的國民圓滑如卵石。而我們僅僅用了半個多世紀,就從那愚悶麻木的極端,昂首闊步地走到了它的對立面———圓滑虛偽的極端。我們正用極其迅猛的速度,逃離開了魯迅先生對愚悶國民性的批判,時時回望總不免多了很多模糊的自信和慶幸的表情———終于,離那個愛罵人的老家伙越來越遠啦,再也沒有人礙手礙腳啦!
時間的距離就已經(jīng)讓我們感到了難以回溯的遙遠,何況是那些并不華麗不堪入耳的罵聲呢?曾經(jīng),魯迅先生是嗜罵的,隨性而起,想罵就罵。有一本書叫《魯迅和他罵過的人》,粗略地統(tǒng)計了一下,挨魯迅筆罵的人竟有三百多個!難能可貴的是,這罵聲并非無理的糾纏,而是句句字正腔圓,像挾著一把把鋒利的刀子,準確地飛刺去。這準確,就像《吶喊》和《彷徨》中的悲憤,是直對著國民劣根性的。祥林嫂的奴性,魏連殳的變節(jié),孔乙己的獨演,阿Q的悲喜劇,魯迅先生費了濃濃的筆墨進行了深入骨髓的揭露,讓這些需要鞭笞的劣根性無處可藏了,統(tǒng)統(tǒng)地暴曬在他永遠鋒利的武器之下,等待無情地解剖!
這武器,更威猛的,除了小說,更有雜文。
“這是匕首,這是投槍”,“是魯迅先生所獨創(chuàng)的,是詩人和戰(zhàn)士的一致的產(chǎn)物”。魯迅洋洋灑灑百萬字的雜文,不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史無前例的文體,更為我們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了一部活生生的“史詩”。這史詩里,飽含了魯迅先生所有的嬉笑怒罵,更描繪了原生態(tài)的國民劣根性———媚態(tài)的貓,比主人還厲害的狗,像貓一樣的叭兒狗,人肉宴席中的食人者……這是魯迅釀的佳釀,那些壞人根本捂不住它的香醇。人們閱讀這種雜文,心里會無比暢快!
現(xiàn)時代,我們所缺少的,正是這樣的雜文。我們繁榮的文化市場從不缺少雜文,可是總稀缺那樣尖銳的雜文。那種尖銳,全被掩藏在物欲的云波,軟軟地如蠟槍頭了。剩下的只是一捆雜文越來越高精尖的技藝———或專事堆砌,或華采麗辭,或疏注嵌典,或侃侃而談……最終裝潢了門面,豐富了贊美,積累了自得。哪里想其中究竟有什么東西值得我們?yōu)檫@所謂雜文探究一下、深省一下?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的結果,只是無限地縱容我們正在滋長的浮躁的心性。
魯迅先生確實離我們已經(jīng)很遠了,作為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他的雜文也應該被當做了“史詩”以陳列封存?,F(xiàn)在我們所懷有的國民性痼疾,也許不能再用那些遠古的藥方醫(yī)治,那只會帶來些隔靴搔癢的假感覺,更加麻痹我們變態(tài)廣博的文化接受。我們更需要現(xiàn)時代的良方,來對癥下藥,醫(yī)治我們自身。我們燒了燙紅的烙鐵,狠狠地按在我們污穢不堪的傷口上,煙霧繚繞中,期待那些潛伏在皮膚下的病菌能盡量地被殺死,而非被麻痹。
我想,今天我們追念魯迅先生,就是要追念他澄清時代污穢的精神與氣魄,并在深情相對時,鄭重地接過他的槍———換上我們自己的新子彈。
文學院 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