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光:人才培養(yǎng)是第一職責
在7月中旬舉行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要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動教育事業(y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fā)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戰(zhàn)略。近日,本報就如何貫徹會議精神,加強我校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及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問題采訪了我校副校長李崇光。
校報:您認為今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及教育綱要的發(fā)布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李崇光:在今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發(fā)表了重要的講話,提出要貫徹落實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這對全國的教育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今后全國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綱要提出,要始終把人才培養(yǎng)作為第一職責,這對全國高校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培養(yǎng)人才。其次,也促使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由原來的“流水式”向“菜單式”轉變,讓高校不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創(chuàng)造平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說到人才培養(yǎng),第一,要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項任務來做。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未來十年,全國各高校的教育教學將更加重視提高教學的質量,并且建立一系列相應的體系來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第二,把師資隊伍的建設作為依托。第三,要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把改革創(chuàng)新作為教育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體系。錢學森在去世前提出了“錢學森之問”,為什么中國的學者就拿不到諾貝爾獎?這說明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確實存在某些問題,只有通過改革,推進“流水線式”的教育模式向“菜單式”教學模式的轉變,才能更好的做好人才培養(yǎng)任務。
校報:加強實踐教學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將如何立足于華農特色,強化實踐教學?
李崇光:學校歷來重視實踐教學和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早在辦學之初,張之洞就提出“手腦并用,知行合一”,校歌和校訓也都提到“勤讀力耕,立己達人”,可見重視實踐教學已經成為我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特色。但我校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實踐教學基地還不夠,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實踐教學要求。在下一步的教育工作中,我們將繼續(xù)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構建更為開放的實踐平臺,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并結合我校正在實行的“111計劃”和“雙百計劃”,建立更為穩(wěn)定的實踐基地。在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同等對待實驗隊伍的建設,加強實驗隊伍的建設和提升。
校報:“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在教師”。結合您工作的實際,您覺得我校該從哪些方面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學校有更多的大師涌現(xiàn),從而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精神?
李崇光:學校黨委和行政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并把師資隊伍的建設作為一項根本任務來抓。加強師資建設首先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對課堂對學生的重視程度。第二,要加強海外背景的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使總體的師資力量走向國際化,走向學科的前沿。第三,要崇尚知識,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的學術氛圍,給教師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的科研和教學環(huán)境,使教師從重視科研成果產出轉向重視教學績效。
校報:新型師生關系主要有民主型、友愛型、對話型、期待型、合作型等多種模式。您認為大學課堂中需要怎樣的師生關系?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李崇光: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應僅僅停留在教學上,而是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有所體現(xiàn)。過去,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之余都會安排專門的輔導時間與學生們交流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學生們也很積極地參與,老師與學生之間呈現(xiàn)一種很和諧友好的氛圍。但現(xiàn)在,能堅持這樣做的老師少了,能和老師積極交流的學生就更少了,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老師不愿去,學生不想來的局面。目前,學校已有生科院和植科院的教授和老師下寢室的活動。上個月,學校提出推行“師生面對面”的方案,就是要把全校各個學院好的老師集中起來,至少每2周舉行一次見面會,讓更多的學生與教師面對面交流,讓老師和學生彼此了解,也讓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構建更為和諧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