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惠民,博士、教授。
1960 年出生,東北大學博 士;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后;劍橋 大學材料系訪問學者,任職于 北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為金屬提純 技術,高溫輕質(zhì)材料制備技術, 月球基地氧氣原位制備技術, 熔鹽電化學技術,綠色材料制 備新技術。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電子材料超純鋁及太陽能電池 材料制備;新型抗氧化高溫鈦 鋁合金、輕質(zhì)金屬泡沫材料;模 擬月球條件從月球礦物中制備 氧氣及水;熔鹽電解、離子液體 電解、材料表面強化處理;釩鈦 鐵直接還原熔分分離、新型低 濃度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制備及 二氧化碳光解技術。其中,金屬 材料提純及材料低成本短流程 制造技術開發(fā)研究是最顯著特 征。其科研工作亮點在于研制 成功了大型超純鋁提純器,填 補了我國空白;研制了世界最 大釩鈦鐵直接還原熔分分離 器,解決了工程化技術難點。
目前已發(fā)表學術論文 77 篇,其中 SCI及 EI收錄31 篇, 譯著一部。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 20 余項,其中授權7 項,第一完 成人。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 獎第一完成人2 項,省部級科 技成果一等獎前5 名1 項,美 國材料學會輕金屬學部鎂技術 獎第一完成人1 項,北京市教 改項目第一完成人1 項;發(fā)表 教學論文7 篇,第一完成人。培 養(yǎng)12 名碩士生,已畢業(yè)8 名。 專著《純材料制備技術》及北京 市精品教材《有色金屬》正在出 版中。
肇研,博士、教授。
1965 年出生,先后在北京航 空航天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 士學位?,F(xiàn)任職于北航材料科學 與工程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為碳纖維增強 樹脂基復合材料界面性能;納米 材料填充復合材料力學性能及電 磁性能;紅外、雷達波兼容隱身材 料。主持課題18 項。其中對影響 國產(chǎn)碳纖維復合材料界面形成的 因素;濕熱條件下碳纖維復合材 料界面性能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國產(chǎn) 碳纖維微觀界面特性與宏觀力學 性能關系的研究工作,為國產(chǎn)碳 纖維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打下基 礎。作為主要負責人,進行常州與 北航共建“高性能纖維織物復合 材料實驗室”的建設工作。作為 主要參與人,參加北京市聚合物 基復合材料濕熱性能評價實驗室 的建設。2002 年至2005 年先后 在德國與加拿大進行研究工作。 目前與法國巴黎中央理工大學 ( ECP)聯(lián)合實驗室白教授進行 “微/納米芯殼結構電磁屏蔽材料 的研究”項目合作以及學生培養(yǎng) 工作;與 Washington State Uni鄄 versity 教授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一 名。
在科研工作的基礎上,發(fā)表 學術論文40 余篇,其中 SCI( E) 文章9 篇;獲已授權專利3 項。 “輕質(zhì)防彈復合材料裝甲技術”獲 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復合 材料先進樹脂傳遞工藝技術應用 研究”獲教育部科學進步三等獎, “復合材料加速老化及壽命預測 技術研究”獲一航航空科學技術 三等獎。
劉榮科,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3 年12 月出生,先后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學士、博 士學位,任職北航電子信息工 程學院。
研究方向為信息論與編 碼、空天信息傳輸與處理、無線 多媒體通信和專用集成電路設 計。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航天支撐基金、總裝預研基金、 國家863、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 科研啟動基金、領航基金等8 項。作為骨干,參與共軸式無人 機型號研制,于2007 年定型、 鑒定;參與國家數(shù)字電視地面 傳輸標準 GB20600-2006 的制 定,該標準已經(jīng)于2006 年正式 頒布。公開發(fā)表論文60 余篇, 出版著(譯)作3 部,申請國家 技術發(fā)明專利10 項,授權7 項。
主講本科核心課程、精品 課程《數(shù)字電路與系統(tǒng)》和《電 子電路 II》,研究生課程《無線通 信技術》和《現(xiàn)代圖像通信》,留 學生課程《衛(wèi)星通信》,指導碩士 研究生20 多名,協(xié)助指導博士 生4 名。主持完成校級校改項目 2 項,1 項驗收為優(yōu)。曾獲電子信 息工程學院教學標兵、九州獎教 金、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特等獎 和最佳教案獎、藍天新星、西飛 獎教金、優(yōu)秀主講教師提名獎、 校級優(yōu)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等 榮譽。
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xié)會 ( IEEE)會員,國際光學協(xié)會 ( SPIE)會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 會員?,F(xiàn)任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 院研究生指導主任。
楊東凱,博士、教授。 1972 年7 月出生,先后就讀于華 北工學院(現(xiàn)為中北大學)和北京航空 航天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0 年12 月至2002 年12 月在北京 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導航、制導 與控制專業(yè)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 年1 月至2002 年11 月在新加坡南洋 理工大學 GPS中心做訪問學者;2002 年12 月至2010 年7 月任北京航空航 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通信與信息 系統(tǒng)專業(yè)副教授,現(xiàn)為通信與信息系 統(tǒng)專業(yè)教授。
近年來在衛(wèi)星導航、射頻識別定 位等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已完成 及正在承擔的各類科研項目20 余項, 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 項,國家 863 計劃項目5 項,教育部歸國留學 人員科研啟動基金1 項,北京市科技 新星計劃項目1 項,廣東省產(chǎn)學研重 大科技專項1 項,其他橫向科研課題 10 余項。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與會議上 發(fā)表學術論文 60 余篇, SCI( E)、 EI、 ISTP 檢索35 篇次,出版專著、譯著與 教材共5 本,已獲國家發(fā)明專利9 項, 計算機著作權6 項,獲航空學會科學 技術二等獎1 項,北京市科學技術三 等獎1 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學成 果獎1 項。
楊曉奕,博士、教授。
1968 年出生,先后就讀于浙江大學、清 華大學,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牛津大學博 士后,訪問學者,任職于北航能源與動力工程 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低污染技術、太陽能綜 合利用,其研究方向包括:一、節(jié)能與環(huán) 境:低污染燃燒科學與技術、水污染治理、 污泥資源化處理技術;二、新能源技術:多 元能源耦合應用技術、太陽能綜合利用、 航空替代燃料技術;三、混合動力系統(tǒng):燃 料電池- 燃氣輪機混合動力系統(tǒng),太陽能- 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系統(tǒng)。
學習經(jīng)歷包括能源、物理、化學、生 物、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熱能工程等專業(yè);工 作經(jīng)歷包括研究院研究工作、設計院設計 工作和技術管理、教師教學與科研等崗 位,具有科學與技術綜合的理論與實踐基 礎。主講本科生課程《太陽能利用技術》和 研究生課程《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在 化學與環(huán)境學院講授 《環(huán)境工程研究進 展》部分課程,參加了精品課《燃燒與燃燒 室》教材編寫。目前已出版英文專著2 部, 已發(fā)表學術論文20 多篇,其中 SCI收錄5 篇, EI收錄6 篇。第一發(fā)明人身份已授權 發(fā)明專利3 項。此外,還獲得省部級科技 成果一項。今后將繼續(xù)在新能源領域、節(jié) 能與環(huán)境領域開展研究。
黃勇,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74 年出生,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獲得 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任職于北京航空航 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為熱物理環(huán)境模擬、傳 熱學、熱物理與相關學科的交叉。其研究方 向包括:一、熱物理環(huán)境模擬:綜合環(huán)境模 擬設備的研制技術、熱物理環(huán)境控制技術、 特殊環(huán)境的數(shù)值模擬及實現(xiàn)方法;二、傳熱 學:計算熱輻射學、計算傳熱學、微尺度傳 熱;三、熱物理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紅外隱 身、太陽能利用、熱光學。
學習經(jīng)歷包括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 人機與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工作經(jīng)歷包括科學 研究、工程管理、產(chǎn)品設計、實驗室管理等 多個崗位,經(jīng)歷了實際考驗,具有較為綜合 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其中綜合環(huán)境模擬設 備的研制和計算熱輻射學是最顯著的特 征。其科研工作的亮度在于:作為主要技術 負責人研制了一套適應我國地理氣候特 點、滿足我國特高壓輸電工程需求的特大 型的高原綜合環(huán)境模擬設備,主持若干子 系統(tǒng)的開發(fā);在梯度折射率介質(zhì)的熱輻射 傳遞研究取得較大成果、發(fā)展了若干計算 方法。
目前發(fā)表學術論文40 余篇(其中 SCI 檢索23 篇, SCI它引80 余次)。申請7 項 發(fā)明專利,獲得2005 年度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 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