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愛空巢老人)

(關注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關注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眼看著十一月已經(jīng)過半,政法學院的臧曉同學正忙著準備著各種成果展示材料,作為自強社第二屆“實踐·成長·收獲”社會公益實踐活動中“關愛空巢老人,志愿者有你有我”項目的負責人,回顧著項目中的種種情景,看著那些當初的辛苦最終都化成了收獲,她竟對這個當初給她帶來無限苦惱的項目有了些許不舍。和其他參加活動的同學一樣,臧曉在這些活動中自己有收獲,也服務了他人,這才是成長的要義。
正如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田維義所言,“大學之于社會的價值,正在于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大學生練就一身本領,最終要將所見、所聞、所學應用到為國家、社會貢獻的工作中去,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狀態(tài)?!敝袊鴤髅酱髮W自強社希望通過一年一屆的“實踐·成長·收獲”社會公益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們向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2010年5月,由中國傳媒大學學生處主辦、以學校自強社學生為實踐主體的第二屆“實踐·成長·收獲”社會公益實踐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此次活動以“公益改善校園,創(chuàng)意溫暖身邊”為主題,審核并通過了包括“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弱勢群體關懷”、“環(huán)境建設類”、“弱勢群體關懷類”四大類的15個項目。鼓勵學生將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與社會實踐結合,引導他們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奉獻愛心、回饋社會。
在2009年,第一屆“實踐·成長·收獲”活動就已經(jīng)成功的資助全校80余名同學的10個項目組完成了他們的公益服務。從去年“回報關愛,傳遞愛心”到今年“創(chuàng)意改善校園,公益溫暖身邊”的活動主題,學生處在資助育人工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積累工作經(jīng)驗,并積極通過學生活動提升大學校園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同時,也向社會展現(xiàn)了中國傳媒大學家庭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關注社會、熱愛校園、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立足校園 讓生活更美好
今年,第二屆“實踐·成長·收獲”活動中涌現(xiàn)出一批以美化校園內(nèi)外環(huán)境、保護大學生安全以及關注校園中特殊群體為主題的優(yōu)秀公益項目。參與這些項目的同學從與校園息息相關的問題出發(fā),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進行調(diào)研,進而提出解決的建議。
“中國傳媒大學校園及周邊社區(qū)低碳消費調(diào)查與方案推廣”項目小組的同學選擇了當下社會關注的“低碳”作為研究主題,“環(huán)保其實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有趣,綠色生活其實可以從身邊的點滴做起,”項目小組的負責人之一朱東華認真的對我們說,“少用一會兒電燈、拾起身邊廢舊的飲料瓶、隨手關上還在滴水的水龍頭……這些簡單的事情只需要我們拿出一點點精力!”
從項目開始到現(xiàn)在,項目小組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環(huán)保低碳”生活理念的宣傳,做了大量的工作:前期知識準備和材料搜集,小組分工,設計調(diào)查問卷,分析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采訪不同消費人群的典型、咨詢專業(yè)人員……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小組成員不僅對自己所致力于的項目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在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近期,項目小組正在策劃一場別開生面的“環(huán)保創(chuàng)意作品展”,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將身邊的廢品利用起來,制作環(huán)保的宿舍裝飾品,在豐富大家課余生活的同時,用同學們親手制作的作品去影響校園內(nèi)外更多的人群,以擴大項目的影響范圍。
項目小組的指導老師認為這樣的低碳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僅體現(xiàn)了一代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主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學生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意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現(xiàn)低碳的做法,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xiàn)了我校大學生積極的精神風貌。
與“低碳小組”不同,“傳媒大學家庭經(jīng)濟困難女生消費心理調(diào)查”以及“大學生兼職安全及權益問題的調(diào)查”兩個小組則將服務重點投向了身邊的同學。
劉紅星、黃平等七位同學都是我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從入校以來得到了許多來自學校的經(jīng)濟資助,在項目入圍評審初期,她們的項目受到了學生資助中心老師的格外重視。學生工作處學生資助辦公室主任李萍老師表示:“傳媒大學的藝術類專業(yè)比重占全??倢I(yè)的比重較大,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的日常消費往往要比其他專業(yè)學生高,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我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消費狀況,對我們?yōu)閷W生制定合理的資助計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br> 幾個項目當中,“關于大學生兼職安全及權益問題的調(diào)查”這一項目的進展可謂饒有成效,幾個月來,他們走訪了朝陽、海淀等區(qū)的多所大學,通過調(diào)查問卷、深入訪談等形式獲得了目前大學生兼職問題的第一手材料,同時聘請了學校政治與法律學院的齊向梅老師作為法律顧問,為許多即將參與兼職工作的同學提供了法律咨詢服務。項目小組成員胡楠楠同學翻看著手中的筆記本向我們介紹說:“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接到詢問兼職安全的電話或短信,并一一為同學們做出解答,很多同學在維護自身利益方面意識比較薄弱,我們就是想借此機會,幫助他們強化法律意識,提醒他們用正當合理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接下來我們還會與已經(jīng)調(diào)查過的其他幾所高校代表做一個交流,希望將我們的成果和做法普及到更多的地方?!?br> 感恩社會 讓愛心從這里起航
“公益溫暖身邊”是本次“實踐·成長·收獲”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的主題之一,幾個月來,這種溫暖被參與本次活動的自強社同學傳遞開來。他們中的許多人剛剛來到學校時,只是眾多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中普通的一員,自加入自強社起,自強社的同學們先后開展了志愿支教、松堂關懷等多種形式的公益活動,真真正正的成為了一群社會公益的實踐者。
“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項目小組服務的對象是一所名為“光愛學?!钡奶厥鈨和瘜W校。這所學校的不足200名學生中有孤兒,有殘疾兒童,甚至還有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小組成員在從活動開始至今的五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在那所學校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了在暑假學校短缺教師期間給那里的孩子義務上課,他們在北京最熱的7月份里每天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去到小學,上幾個小時課后離開學校。假期結束后他們也會每周固定時間去看望那些孩子,從而撫慰他們那些承擔了與年齡不符的負擔的童稚的心靈。
與該小組一樣,由政法學院同學策劃并執(zhí)行的“關愛空巢老人,志愿者有你有我”項目選擇了那些年邁卻沒有兒女在身旁陪伴的“空巢老人”作為服務對象,并發(fā)動了全年級好幾個班級參與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澳棠陶f,家里太清凈了,所以她買了很多會唱歌、會跳舞的小娃娃,在家里陪自己玩,這樣可以讓家里稍微熱鬧一點?!毙〗M成員程婉婷對我們說,“每當想到這些,我們都感到非常心酸,于是我們決定在節(jié)假日或者課余時間多去看看老人,跟老人聊聊天,緩解老人心中的寂寥。在老人有需要的時候幫老人們做一點事情,畢竟年紀大了好多事情都不方便?!蹦壳?,同學們正預備將“空巢老人關懷”項目引進社區(qū),培養(yǎng)更多的社區(qū)志愿者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來。
與單純的服務性項目相比,他們更想了解的是大學生參與照顧這種兒女常年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活動的可行性與效果?!白鳛榇髮W生,我們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公益服務類活動,我們更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這個活動的整體可操作性與效果進行調(diào)查與評估,從而可以得出對整個社會的公益活動有上哪怕一丁點指導價值的結論,其意義也肯定要比我們單純的公益活動大得多?!?br> 關注民生 體現(xiàn)責任擔當
除了對大學生自身及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作為擁有較高教育程度的社會群體,大學生對社會民生的關注也是不能被忽略的?!俺WR在身邊”、“京郊農(nóng)家樂網(wǎng)絡營銷模式初探”以及“皮村農(nóng)民工群體自建文化調(diào)查”三個小組的成員就是對社會民生有著高度敏感的人?!拔覀儚纳鐣淼较笱浪?,最終還要從象牙塔再步入社會,關注社會民生其實就是關注我們自己的明天?!?br> 皮村農(nóng)民工群體自建文化調(diào)查小組在他們的整個調(diào)查過程中“見識到了那些農(nóng)民工不同的一面”,活動成員之一的李笑欣對記者說,“在那之前起碼我真的難以想象這些農(nóng)民工還會那樣唱歌跳舞,直到我那天親眼見到。他們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多半是穿著濺有水泥點子的衣裳鞋子,蜷縮在公交車或者地鐵的一個角落里,不說話,不抬頭”。
“我們做這個調(diào)研,就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特殊群體的努力,聽到他們的聲音,進而理解他們、關注他們、幫助他們?;蛟S微不足道,但是我們也在嘗試,嘗試著改變……”項目成員這樣解釋著自己的工作目的。從項目開始實施到現(xiàn)在,項目小組的4位成員去皮村通過調(diào)查、訪問深入了解農(nóng)民工自建文化的現(xiàn)狀,對北京這一龐大的群體有了一定的認識?!白鳛槲磥淼拿襟w從業(yè)者,了解事實、報道事實是我們的工作職責,但這份責任中更加重要的,則是通過我們的力量傳達群眾的聲音,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和諧。我們需要文化和群體,農(nóng)民工朋友們也一樣。”
在本次活動中,民生類項目還有常識在身邊,生活少憂患與京郊農(nóng)家樂網(wǎng)絡營銷模式初探等多個項目。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對時下民生問題的密切貼合,有著強烈的時代感和現(xiàn)實意義。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姜鵬說:“在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各層次社會實踐的開展,使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增長見識、鍛煉技能、磨練意志、錘煉本領。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實現(xiàn)大學生的使命和自我價值的回歸。”
“實踐·成長·收獲”系列公益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來說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文化理念,它不僅能夠幫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變得堅強、寬廣和自信,同時也直接或者間接地在向他們傳遞一種新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角色也在逐漸調(diào)整和改變,由一個學生向一個有公益心的社會人轉變。作為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作為今后國家傳媒行業(yè)的主要從業(yè)者,他們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帶來先進有效的公益理念,為公益社會添磚加瓦。
文/李洋紅琳 張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