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秉承傳統(tǒng) 創(chuàng)新發(fā)展 服務當代———《閩江學院學報》及“閩文化研究”欄目側記







  《閩江學院學報》創(chuàng)刊于1981年,前身為《福州師專學報》,季刊,內部發(fā)行。1998年公開發(fā)行并改為雙月刊。2002年4月因學校升格,更名為《閩江學院學報》至今。自創(chuàng)刊以來,我校學報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的辦刊方向,以“不斷提高質量”為目標,努力提高學報的學術質量、編輯質量和印刷質量。特別是近年來,在上級部門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校學報秉持“倡百家爭鳴,重理論創(chuàng)新,造大學氣象,揚時代精神”辦刊宗旨,緊緊抓住學報升格為本科院校學報的有利契機,高瞻遠矚,與時俱進,求實創(chuàng)新,以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的要求為發(fā)展目標,以“名欄工程”的要求為出發(fā)點,找準學報自身的定位,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創(chuàng)新辦刊理念,彰顯學術品格
每所高校都要有自己的辦學理念,這是高校發(fā)展的動因和方向。高校學報亦然,也要有自己的辦刊理念。一所大學,不論是普通高等院校還是地方性高等院校,它的學術力量大小和學術水平高低,除了看它的教師和學生的素質情況,另一個考察因素就是該校的學報水平。所以,高校學報要正確地選擇并科學地確定自己的位置,確立學報自身的學術質量目標,形成學報科學的辦刊理念。學報的科學辦刊定位,及時準確地反映學術研究領域的研究新成果,既是展示一所學校科研水平和學校精神風貌的窗口,也是一道聯系四方、溝通內外的橋梁,更是一張推廣、介紹、宣傳學校的精美名片。近年來,我校學報在積極探索學報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途徑的過程中,依據學校的定位,形成了目前“倡百家爭鳴,重理論創(chuàng)新,造大學氣象,揚時代精神”的辦刊理念。該理念能夠較好地體現新辦本科院校為教學科研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大觀念和新思想,體現了學報與時俱進的理論創(chuàng)新精神和學術品格。
  深化地位認識,加大扶持力度
高校學報的編輯出版工作是一項崇高而偉大的事業(yè),它不僅是一項提高學校知名度,為廣大教師提供學術研究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各級各類高校師生交流學術研究成果的陣地。把學報作為衡量和評估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參照系,并注意發(fā)揮學報對辦學的導向作用,已成為學報界的共識。社會效益是學報的基本運行原則,它決定了學報不能像企業(yè)那樣運用市場作用的速效性和市場調節(jié)的靈敏性來確定自己的產品目標。學報刊發(fā)的論文只要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與成長,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tài)文明,有利于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就是最大的社會效益。因此,學報對學校發(fā)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巨大的社會效益,當為社會長遠發(fā)展之必需?;诖松羁陶J識,我校領導認為,沒有理由不重視學報,沒有理由不提高學報在學校的地位,沒有理由不重視和支持學報的建設與發(fā)展。把提高學報的地位落到了實處,體現在了學校的各項政策上。
  首先,學校制訂和執(zhí)行了正確的科研政策,激發(fā)作者的撰稿積極性,向學報踴躍投稿。作者是學報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沒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學報將沒有存在和發(fā)展的空間。如:在我校的《科研獎勵條例》中就明確規(guī)定,對本校教師在本校學報發(fā)表的論文如被《Science》、《Nature》、《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校文科學術文摘》等二次文獻轉載、索引收錄或摘登的,按相應等級獎勵金額標準的兩倍予以獎勵等,以使學報對作者形成向心力,進一步擴大學報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優(yōu)質稿件,促進了學報和學校的發(fā)展。
  其次,學校在辦公設施方面為學報提供了便利,在編輯人員的地位、待遇、職稱評定、參加學習培訓、評先評優(yōu)等方面給予了與教師相同的待遇,積極調動和發(fā)揮了編輯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我校的領導,尤其是學校分管領導非常重視學報這方面的工作。近年來,學校對學報工作除了在辦刊思想上給予具體籌劃指導,在政策、人員配備上給予全力支持外,還加大了對學報的經費投入。2005年下半年以來,我校又為編輯部在校本部劃撥了250余平方米的新辦公場所,添置了新的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使學報編輯部的辦公條件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與提高。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學報編輯人才隊伍建設,充實了編輯部相關人員,并鼓勵和支持青年編輯人員報考在職研究生,進一步提高學歷水平和編輯技巧與能力,為其健康成長與成才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健全運行機制,保障學術質量
學報是高層次、高品位的學術期刊,質量是它的生命線。健全的領導機制和管理機制是保證學術期刊良性運行,提高學術質量的保障。因此,我校重視學報的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改革和完善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強了學報的學術規(guī)范和編排規(guī)范,完善了編委會、主編、副主編及編輯部等崗位職責,強化了學報的主編負責制,高度重視并充分發(fā)揮了學報編委會的作用,重視并盡可能實施同行專家審稿和評價機制,使我校學報朝著更加規(guī)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和邁進。
  與此同時,我校學報還牢固樹立了審讀意識,重視學報內部審讀機制的構建,并不斷探索、健全和完善,努力構建一種合適的、規(guī)范的、高效的學報的內部審讀機制。因為審讀工作貫穿于學報整個編輯出版工作的始終。樹立了審讀意識,就是樹立了質量意識??皩徸x可以提升文章的學術質量,降低編排的差錯率,把差錯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而刊后的審讀可以找出問題,尤其可以更正(補正)一些錯誤,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評價責任編輯的工作業(yè)績,避免此后再犯類似的錯誤。近年來,我校學報先后已聘請了福建省新聞出版局相關業(yè)務部門的專業(yè)人員、在榕學術期刊雜志社主編和兄弟院校學報主編等十余人擔任我校學報的審讀員,每年認真舉行兩次的審讀會。通過審讀工作的實踐,我們覺得開展此項工作有利于學報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和執(zhí)行宣傳出版工作的有關法規(guī)、標準和規(guī)定,把好學報的學術質量、編輯質量和出版印刷裝訂質量,提高學報的整體質量,促進學報的發(fā)展。我校強化審讀工作的做法也得到福建省新聞出版局領導的支持肯定,2007年7月在廈門召開的全國報刊出版管理和審讀工作會議上,福建省新聞出版局領導將我校認真開展審讀工作作為典型例子,在其向會議所作的匯報《強化審讀工作,促進出版監(jiān)管,推動我省報刊業(yè)良性發(fā)展》中特別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代表作了推介,反響較大。依托地域優(yōu)勢,精心打造特色特色是學報的支撐點,是學報的價值之所在,否則,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復,則會喪失學術的基本品格。所以學報要立足實際,致力于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個性魅力與鮮明特色,并致力于在推動特色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近年來,我校學報積極探索辦刊新思路,在改革中求發(fā)展,在學術上堅持正確的導向,努力貫徹“雙百”方針,在文章內容上注重學術的原創(chuàng)性和創(chuàng)新性,努力體現個性并辦好特色欄目,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個性與特色。
  首先是在學報的裝幀設計上進行了大膽嘗試與創(chuàng)新,在學報的封面上下功夫,改變了以往學報封面那種“一刊一面目”的呆板狀況,既突出了閩文化的底蘊與特色,又顯得活潑與賞心悅目,不失大方與莊重。學報封二設置的“主編寄語”(文科版)和“卷首語”(理科版),既“畫龍點睛”,又與眾不同,已成為一亮點。在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2010年學術會議上,原《北京大學學報》主編、全國高校文科學報學會第四、五屆會長龍協(xié)濤教授對我校學報的“主編寄語”和“卷首語”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據我所了解,現在學報界辦學報能夠堅持每期寫“卷首語”的,只有閩江學院學報。趙麟斌主編能堅持每期寫卷首語,講學術動態(tài),概括一期重點文章的要點,寫得很到位,很有文采。當年王佐良、許國璋辦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報,每期都寫卷首語。閩江學院的趙主編是繼承了王佐良、許國璋辦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值得學報界全體同仁學習。所以說,普通院校的學報可以辦得不普通,地方院校辦的學報可以走進全國學術視野關注的中心。”
  其次是以欄目建設為抓手,精心打造特色欄目,提高學報的整體質量。因為欄目是學報的基本構成單位,是學報的重要窗口,是讀者閱讀和作者投稿的指南,同時也是學報特色的具體體現。因此,一方面,我校學報設置了經濟學、政治學、文學等體現本校學術專長和科研特色的相對固定的欄目;另一方面,作為一所地方性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學報,立足于現實,立足于海峽西岸經濟區(qū)這一獨特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中,在對八閩大地的歷史文化、科學技術、人文環(huán)境等進行挖掘、整理、發(fā)表、推進中體現自身的特色,設置了“閩文化研究”、“海峽西岸經濟區(qū)建設研究”等系列專欄,努力提升學報在目標讀者中的地位。其中“閩文化研究”欄目的建設成效尤為引人矚目,已成為我校的重要科研項目,正越來越成為一個“品牌欄目”。“閩文化研究”欄目開設于2000年,而形成固定欄目則是最近五年,目前已編發(fā)學術論文240余篇,涵蓋了“閩文化”中的方言研究、民俗研究、宗教研究、文學研究、服飾文化研究、戲曲研究、閩臺文化交流研究、歷史名人研究等文化層面的內容?!伴}文化研究”欄目的開設,一方面激活了具有悠遠歷史傳統(tǒng)的“閩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使其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另一方面也主動融入了國家“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qū)”大戰(zhàn)略的偉大實踐中,肩負起了文化先行,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崇高使命?!伴}文化研究”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將是重大而深遠的。首先,就“閩文化”向臺灣延伸的特點來說,研究“閩文化”有利于與臺灣的溝通,福建和臺灣雖僅有一水之隔,但卻有著“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關系,閩文化對臺灣乃至東南亞文化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閩臺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求兩岸文化的契合點與共通性,有利于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qū)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qū)經濟社會的建設;其次,就“閩文化”向海外延伸的特點而言,研究“閩文化”有利于加強海外華人對閩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次,就“閩文化”自身來看,研究“閩文化”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發(fā)揚光大其積極因素,使其更好地為當代社會服務。
  “閩文化研究”欄目設置以來,得到了省內外專家學者的普遍認可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和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的大力支持,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原會長諸如北京大學學報原主編龍協(xié)濤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原主編潘國琪教授等人都曾給“閩文化研究”欄目建設予以精心的指導;得到了我校與福州市共建的“閩都文化研究所”、“民俗研究所”全體學者的鼎力支持。為了提高欄目的學術質量,保證其健康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學報一方面主動向國內閩文化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約稿,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對本校內部中青年研究骨干的培養(yǎng)力度,培養(yǎng)長期的相對穩(wěn)定的作者群,為其搭建學術平臺,使教師的學術研究與學報的“閩文化研究”欄目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借助于“閩文化研究”欄目這個學術平臺,我校不少教師已嶄露頭角,活躍于國內外學術界。同時,學報還廣開言路,不定期舉行“閩文化研究”欄目的專家審讀會,傾聽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以使這個新生的特色欄目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007年4月,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通訊(2007年第3期)重點推介了我刊的“閩文化研究”專欄;2007年5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以《閩江之春:學院與學報》為題,對我校、我校學報和“閩文化研究”欄目等進行了推介。所有這些都為“閩文化研究”欄目將來躋身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0年彈指一揮間。2011年,閩江學院學報將迎來創(chuàng)刊30周年。閩江學院學報的30年,是幾代學人篳路藍縷的30年,更是碩果累累的輝煌的30年!2011年,閩江學院學報也將迎來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工程”的評選,我們學報編輯部全體同仁將全力以赴,共創(chuàng)佳績。我們深信,在當今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有校領導的關愛,有眾多專家、作者和讀者的支持,有編輯部全體人員的精誠合作,全力以赴,繼承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校學報必定會越辦越好,必定會永續(xù)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