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在新聞路上忙碌著,收獲著
編者按:11月8日是記者節(jié)。在校園里,有這樣一群校園記者,他們拿著筆記本在校園的路上來去匆匆;他們在學校各個活動現場穿梭奔跑;他們在那個名叫“大學生通訊社”的大家庭中快樂而幸福地生活。他們在追求新聞夢想的路上一路收獲,一路歡歌……◇徐力維 郭淑萍忙碌,成為他們的代名詞他們都是普通的大學生,和其他同學一樣,需要修讀課表中排滿的專業(yè)課,需要完成繁重的作業(yè),需要忙班級中的各種事務。但因為有了校園記者這個身份,他們比別的同學忙碌了很多。
今年中秋團圓夜,王靜文看著室友拖著行李箱的身影在樓道上漸行漸遠,她只能自我安慰,“不是還有大一軍訓的孩子沒回家嗎?”身為大學生記者的她,要跟蹤報道新生的中秋聯(lián)歡活動,不能回家與家人團圓。
通訊社的每一個記者都著類似的經歷。國慶長假,黃威為了抓拍一組考研同學的圖片,一直守在圖書館。作為攝影記者,每次活動現場,常常會看到這個有些微胖的小伙子扛著攝像機來回穿梭,只為捕捉一個滿意的鏡頭。社長祁春琳經常開他的玩笑:“為什么每次看到你都在流汗呢?難道你汗腺發(fā)達?”黃威習慣了這樣的玩笑,只是憨憨地笑著。
黨代會、招聘會、運動會、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迎新、龍舟賽、籃球賽……校園里大大小小的活動現場都有大學生通訊社記者的身影。只要一有新聞線索,他們就像上足了發(fā)條的鐘表,不知疲倦地奔跑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用手中的筆記錄每一個珍貴的鏡頭,用獨特的視角捕捉每一個精彩瞬間。
收獲,成為他們堅持的理由“寫稿是對耐力的挑戰(zhàn),在圖書館熬夜寫稿,在寢室秉燭奮戰(zhàn),這些都是家常便飯?!薄坝袝r甚至做夢都在想標題,很糾結?!边@些校園記者也有自己的苦惱。比如為自己的稿件見不了報而著急,興致很好地去采訪卻吃了閉門羹……但這些,都是他們必須承受的。
是什么理由讓這些校園記者累并堅持著?他們發(fā)自內心地說,是“收獲”!
“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名字最終印成鉛字出現在報紙上,之前的一切辛苦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一個做過校園記者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采訪過測繪“氣象站”隊員、專業(yè)學習先鋒蔣雪萍、受疾病困擾的張錦霞等典型事件的程雪鳳說:“他們的堅持不懈、她的奮斗歷程、她的頑強勇敢都給了我莫大的鼓舞、激勵與感動”。
“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新聞,更別說寫新聞了,采訪時問問題也沒有邏輯,經過在通訊社的鍛煉,我的寫作能力提高很多?!贝笏膶W生吳亞楠感觸頗多,她說:“如果沒有通訊社,我不知道我的大學生活會是什么樣。” 而已經畢業(yè)在上海參加工作的湯可娟曾經是大學生通訊社的社長,“剛開始在通訊社可能收獲的是與人溝通的能力、采訪技巧、寫作水平,但之后收獲更多的卻是一種做好自己、欣賞別人的心態(tài),一份至今影響自己的責任心?!?br> 溫暖,成為他們堅守的力量對于大部分校園記者來說,他們已經把這份工作當成事業(yè)。那些有趣的經歷、相處的點點滴滴,都讓他們難忘。最重要的是,這些大學生在做校園記者后懂得了責任和擔當。“這里就是一個家,這個家的名字叫通訊社,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家人,家的溫暖讓我們誰都不想離開!”
大學生通訊社有老帶新的制度,師父帶著徒弟一起采訪,并給予寫稿、改稿的指導,甚至給新人排解生活、寫作方面的困惑?!俺鲇趯π侣劦臒釔?,以及對這個優(yōu)秀團隊的向往,讓我在一輪輪的篩選中堅持下來?!蓖ㄓ嵣绲男鲁蓡T、大一新生袁珍珍說。“有次開會時社長講了一個笑話,一個新成員寫了篇200字的消息,師父給他的評論寫了400字。我的師父很負責,給我的幫助也很多,讓我覺得很溫暖”新成員謝祥如是說。
過節(jié)不能回家,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各自從家鄉(xiāng)帶來的美食,聊著工作學習狀況;假期一起去青島采風,一路上歡聲笑語,打鬧聲不斷;一起去日照看日出,綿長的海岸線,細軟的沙灘,留下了他們一串串腳印,銀鈴般的笑聲伴隨著攝影記者的相機“咔嚓”聲飄蕩得很遠很遠……這群年輕人,為了夢想,正在新聞路上奔跑著、忙碌著、收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