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十年磨一劍:熱烈慶祝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成立十周年



















  春華秋實,歲月輪回,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歷經十年風雨,走過了十年燦爛年華。這是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艱辛跋涉、銳意進取的十年,是與時俱進、勇攀高峰的十年,是自立自強、自主創(chuàng)新的十年。這十年,也是北京語言大學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十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學校領導和其他院系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經過語言研究所諸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歷經風霜雨雪考驗,語言研究所在教學、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留下了一串串踏實的足跡,為提升北語學術影響力、建設高水平北語做出了重要貢獻。
語言研究所概況
  2001年11月8日,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今北京語言大學)決定撤銷原“學報編輯部”、“語言教學研究所”,設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語言研究所”;原“學報編輯部”中的《語言教學與研究》編輯部并入該所。研究人員編制按常駐與駐所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管理。語言研究所是學校的實體研究機構,院系級單位,直屬學校領導。
  “學報編輯部”即當時通常所稱的“雜志社”,除了《語言教學與研究》外,還包括《世界漢語教學》、《中國文化研究》兩個雜志(后分別歸入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和人文學院)?!罢Z言教學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是一個以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為主的實體研究機構,在十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該所在語言教學、漢外比較、漢語研究、辭書教材編寫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績。2000年,隨著北語“對外漢語研究中心”的成立,原“語言教學研究所”的資料室和部分研究人員轉入該中心。
  語言所成立之初,人員主要來源于《語言教學與研究》雜志,包括曹志耘、趙日新、王正剛、高曉虹,再加上從漢語學院調入的張維佳。學校給語言所定編11人(包括人事關系在語言所的王還教授)。下設3個研究室和1個編輯部:社會語言學研究室、地理語言學研究室、應用語言學研究室、《語言教學與研究》編輯部。經過多年的發(fā)展,人員方面現為10人,其中張維佳、高海洋、張燕來調出,張世方、黃曉東、劉曉海、王莉寧、賈坤加入。機構方面,虛體研究機構“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所”、“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掛靠本所,原掛靠本所的“北京話研究中心”已于2006年撤銷。自成立至今,語言所所長由曹志耘擔任(兼任《語言教學與研究》主編),副所長由趙日新擔任(兼任《語言教學與研究》副主編)。
  作為一個新成立的研究所,如何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如何布局研究戰(zhàn)略,這是一個關乎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問題。為了探討這個問題,在研究所剛成立不久的2001年12月7日,就舉行了一次專家咨詢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專家有陳章太、侯精一、張振興、王福堂、戴慶廈、李宇明等先生。專家們著重指出,研究所要辦出特色,不要面面俱到;要做出經典性研究和標志性成果。他們對研究所擬開展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課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專家們的意見切中要害,給研究所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語言研究所主要側重于社會語言學、地理語言學、漢語方言學、應用語言學、辭書教材編寫等領域的研究。研究所的任務是承擔重大研究課題,編寫辭書教材,編輯出版《語言教學與研究》雜志以及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目標是培養(yǎng)和壯大北京語言大學的語言學研究力量,促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等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
  除了重大研究項目以外,語言所研究人員還承擔了一批研究項目,出版發(fā)表了一批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獲得了一系列學術榮譽。在北語領導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內外、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心和幫助下,語言所堅持“突出特色,創(chuàng)造品牌”的原則,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在科研、編輯、教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漢語方言地圖集
  自1997年以來,曹志耘等人開始醞釀和準備“漢語方言地圖集”的研究計劃。2001年語言所成立之后,立即著手將“漢語方言地圖集”的調查編寫列為本所的研究重點。2001年12月,“漢語方言地圖集”相繼獲批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guī)劃項目和北京語言大學“十五”規(guī)劃項目,2006年又成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 “十一五”重點規(guī)劃項目。該課題在實施過程中還得到其他一些項目的資助。
  “漢語方言地圖集”課題由曹志耘主持,語言所全部研究人員和在讀博士生、碩士生都參加了調查編寫工作(由于課題規(guī)模巨大,也邀請了本校其他有關教師和校外研究人員參加)。自2001年至2008年,語言所全體師生同心協(xié)力,艱苦奮斗,終于順利完成課題的調查、整理、校對、建庫等工作,并編寫出版了《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詞匯、語法三卷本,商務印書館2008)。
  “漢語方言地圖集”課題按照統(tǒng)一規(guī)范,實地調查了全國930個地點的方言,收集到100多萬條第一手方言資料,編寫出510幅方言特征地圖?!稘h語方言地圖集》是世界上第一部在統(tǒng)一的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編寫的、全面反映20世紀漢語方言基本面貌的原創(chuàng)性語言特征地圖集。
  《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以后,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極高評價。例如,陳章太先生指出:“無論從現實或歷史來看,它的價值、意義和影響都是重大的。我們認為,《漢語方言地圖集》不僅是現代漢語方言研究的標志性成果,也是當代中國語言學的重要成果,它將成為中國語言學史上的一部傳世之作。”(《現代漢語方言的宏偉畫卷———<漢語方言地圖集>評介》,《文匯讀書周報》2009年3月27日第6版)巖田禮先生指出:“本地圖集的意義重大,可以與《法國語言地圖集》、《德國語言地圖集》等馳名世界的著作相媲美。”(《『漢語方言地図集』と曹志耘さんのこと》,日本《東方》338期,2009年)日本重要學術刊物《中國語學》第256期(2009年)還辟專輯用46頁的篇幅集中發(fā)表了3篇書評。
  《漢語方言地圖集》已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2010年)、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2010年)、第四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綜合獎(2009年)以及第五屆中國出版集團出版獎榮譽獎(2011年)。
  目前,語言所正致力于《漢語方言地圖集》(電子版)的研究工作。
中國方言文化典藏
  在《漢語方言地圖集》出版之后,經過近兩年時間的論證和準備,語言所于2010年啟動了“中國方言文化典藏”項目。
  該項目所稱的“方言文化”是指用特殊方言形式表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動、口彩禁忌、俗語諺語、民間文藝等。所謂“典藏”是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數據庫和網絡技術進行保存和展示。
  “中國方言文化典藏”以方言文化為調查內容,以方言學、人類學方法和多媒體、形象化技術手段為調查、收集和展示方式,以保存和傳承實態(tài)方言文化資料為目的。按照統(tǒng)一規(guī)劃,采用科學方法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實地調查收集實態(tài)的中國方言文化資料,經整理、加工,建設中國方言文化典藏多媒體資料庫和中國方言文化典藏網站,編寫出版中國方言文化典藏系列圖冊和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為保存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方言文化而努力。
  該項目具有以下特色:(1)以方言文化為調查內容。(2)以方言學、人類學方法和多媒體、形象化技術手段為調查、收集和展示方式。(3)以保存和傳承實態(tài)方言文化資料為目的。
  調查點包括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第一期以漢語為主,大致上以方言區(qū)為單位(同時參考地域文化區(qū))選點,約15個(北京、中原、東北、西北、江淮、西南、晉、吳、徽、閩、粵、客、贛、湘、平)。第二期再大致上以方言片為單位選點,約100個;并同時包括部分少數民族語言的點。
  調查內容根據“方言文化”的定義,編寫專門的調查表,具體分為9個大類: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飾、飲食、農工百藝、日?;顒?、婚育喪葬、節(jié)日、說唱表演,共800多個調查條目。調查方法包括文字和音標記錄、錄音、攝像、照相。
  預期成果包括多媒體資料庫、圖冊(分地系列)、多媒體電子出版物和網站四種類型。
  “中國方言文化典藏”是一項涉及全國各地方言文化的大型歷史性工程,任務艱巨,意義重大。
  2011年,“中國方言文化典藏”獲得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實現了我校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零的突破。
北京口語語料
  1981年,北京語言學院(今北京語言大學)來華留學生一系開始實施“北京口語調查”研究課題。1984年,該課題轉由語言教學研究所負責。該課題先后由宋孝才、呂必松、任遠、常寶儒擔任負責人,由劉杰、常寶儒主持日常研究工作。
  “北京口語調查”課題采用談話和錄音的方式,按照社會語言學的抽樣原則,在北京城區(qū)和郊區(qū)共調查了近500個在北京生長的人,得到錄音磁帶共210盤。課題組經審查確定其中374人120盤錄音帶的材料為有效材料。課題組對這374人120盤錄音帶的材料進行整理加工,取得了剪輯錄音帶、轉寫文本、語料庫等一系列成果。
  經過多年輾轉,課題組當年完成的調查材料和研究成果已經殘缺不全或無法使用。語言所自建立以來,把重建完整、科學、實用的“北京口語語料”作為一項重要工作。2004年,由曹志耘主持的“當代北京話應用研究”課題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項目立項。在隨后的幾年里,課題組開展了下列工作:清理舊資料,錄入無電子文本的語料,審聽錄音校對文字,重新統(tǒng)一編排,將錄音帶轉存為數字形式,進行話語分析標注和語音特征標注,建立“文本-聲音”鏈接,試用檢索軟件,等,最終建成完整版“北京口語語料”,并完成一批相關成果。完整版“北京口語語料”的基礎語料包括:(1)由370人119盤錄音帶轉換成的有聲語料文件(wav格式),(2)與錄音文件相對應的184萬字的轉寫文本(word文件。其中有4人的語料缺錄音)。承擔上述工作的,除了曹志耘以外,還有周晨萌、李咸菊、劉曉海、張世方、張燕來、黃曉東、解正明、王莉寧等人。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便捷地利用“北京口語語料”進行查詢和研究,語言所在“北京口語語料”的基礎上開發(fā)研制了“北京口語語料查詢系統(tǒng)”(簡稱“BJKY”,2010年6月正式推出),“BJKY”包括上述184萬字據錄音轉寫、校對、整理后的北京口語語料。目前,“BJKY”網絡版已完全公開(http://www.blcu.edu.cn/yys/6_beijing/6_beijing_chaxun.asp),供社會大眾免費使用,此舉受到廣大使用者的交口稱贊。
《語言教學與研究》
  《語言教學與研究》創(chuàng)刊于1979年,季刊,32開本,每期160頁。歷任主編為朱一之、施光亨、陳亞川先生。1997年,曹志耘接任主編至今。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延續(xù)21年不變的32開本改為16開本(頁碼相應地改為80頁)。2001年,又從季刊改為雙月刊。2007年,從每期80頁擴為96頁。2011年,又從每期96頁擴為112頁。本刊副主編為趙日新,現任編輯為王正剛、高曉虹、張世方、黃曉東,曾任編輯還有張燕來、高海洋、王莉寧。
  該刊《發(fā)刊詞》說:“我們編輯的《語言教學與研究》,主要內容是:開展對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針對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特點與難點,進行語音、詞匯、文字、語法教學的研究;漢語同其它外語的比較研究。同時還刊登漢語,特別是現代漢語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作家作品語言研究等文章?!睅资陙?,辦刊方針基本維持不變。最近幾年,我們明確了本刊主要發(fā)表以下三方面的論文:
 ?。?)語言教學研究:以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為主,也包括其他語言(如英語)教學中的普遍性問題的研究。
 ?。?)語言本體研究:以現代漢語語法、詞匯、語音、文字研究為主,也包括語言學理論研究,與現代漢語有關系的漢語史研究,與語言學理論有關系的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等。
 ?。?)語言應用研究:純語言本體研究和語言教學研究以外的,與語言應用、語言生活、語言文化等方面有關的研究。
  《語言教學與研究》是我國語言學界創(chuàng)刊時間較早、歷史較長的一份學術刊物。迄今已刊載了約2000篇學術論文,內容涉及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語言習得研究、語言測試研究、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漢外語言對比研究、漢語言文字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研究、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領域。上千名中外學者先后在《語言教學與研究》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同促進了學術的繁榮發(fā)展。其中,我國老一輩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王力、呂叔湘、朱德熙等先生都曾在《語言教學與研究》上發(fā)表過多篇學術論文,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學術財富;同時,不少年輕人通過在《語言教學與研究》上發(fā)表自己的處女作,邁入了學術殿堂。
  在廣大作者和讀者的大力支持下,在幾代主編和編輯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語言教學與研究》已經發(fā)展成為我國語言學界一份具有高水平、高質量和重要影響力的學術刊物,深受專家的好評和讀者的喜愛,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在歷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評選中,《語言教學與研究》均在同類刊物中名列前茅。據清華大學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2008版)》,《語言教學與研究》雜志的“影響因子”為0.944,在語言文字類期刊中列第二位。據中國知網“中國引文數據庫”,《語言教學與研究》的“總被引頻次”為15816次,近十年(1999-2008年)的“H指數”為35,這兩項重要指標在語言文字類期刊中均列第一位。
研究生培養(yǎng)
  語言所自成立以來,一直招收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兩個專業(yè)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迄今為止共招收碩士生57名,博士生38名,已有40人獲得碩士學位(其中外國學生4名,香港學生3名,澳門學生2名),26人獲得博士學位(其中外國學生2名,澳門學生2名)。其中張世方為北京語言大學第一批博士畢業(yè)生,波蘭學生帕維爾在北京語言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以后,又接著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在中國連續(xù)獲得三級學位的外國人。
  語言所在培養(yǎng)研究生的過程中,特別注重鍛煉學生的田野調查和語料分析能力,每年都組織學生赴外地進行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的實地調查工作。同時,重視吸收學生參與像“漢語方言地圖集”這樣的重大課題的調查研究工作,在課題研究中提高研究能力。由語言所畢業(yè)的學生大多具有較強的敬業(yè)精神和責任心,具有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扎實嚴謹的學風。畢業(yè)生中已有一人的博士論文出版后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郭風嵐《宣化方言及其時空變異研究》),另有一人的博士論文入選北京市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王莉寧《漢語方言聲調分化研究》),這是自北京市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設立以來入選的唯一一篇語言學類論文,也是當年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中唯一一篇入選的論文。最近幾年,每年都有語言所在讀博士生在《中國語文》、《方言》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
  語言所教師開設的研究生課程主要有:國際音標和語言調查,漢語方言學,漢語音韻學,音韻與方言,社會語言學概論,社會語言學和地理語言學專題研究,漢語方言專題研究,方言學方法,語言學論文研讀和寫作等。除了研究生教學以外,語言所教師也經常為其他學院開設有關課程和學術講座。
學術活動
  語言所成立以來,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其中以“首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和“首屆中國地理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最為重要。
  自1992年以后,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大型學術交流活動一直處于停頓狀態(tài)。社會語言學是語言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語言所的博士生招生方向。因此,語言所積極推動社會語言學的學術交流活動。2002年9月7-9日,由北語語言所發(fā)起,由北京語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 “首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參加會議的代表約70人,分別來自美國、荷蘭、日本、越南等國家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其中海外代表占三分之一。社會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JohnJ·Gumperz(約翰·甘柏茲)教授應邀參加了會議,并做主題報告。本次會議開啟了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迄今已連續(xù)舉辦了七屆。在曹志耘等人的努力下,還成立了中國社會語言學會,創(chuàng)辦了《中國社會語言學》雜志(已連續(xù)出版15期),曹志耘任創(chuàng)會會長和創(chuàng)刊主編。
  地理語言學是語言學的重要分支學科,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的學科分類中,地理語言學也是語言學下面的二級學科。但由于種種原因,該學科在我國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稘h語方言地圖集》的出版,為我國地理語言學的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地理語言學的研究水平。為了推動我國地理語言學的發(fā)展,2010年11月21-22日,由北語語言所發(fā)起,由北京語言大學和日本金澤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地理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參加本次會議的代表共60人,分別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數十名在讀博士生和碩士生列席旁聽了會議。會后將編輯出版論文集《漢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將于2012年舉行。
  上述學術活動為推動中國社會語言學和地理語言學的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研項目
  除了上述工作以外,語言所研究人員還承擔了一批研究項目,例如:曹志耘“中國語言普查論證報告———漢語方言”(國家語言文字應用“十一五”重點科研項目),曹志耘“漢語方言語音調查表和調查規(guī)范”(國家語言文字應用“十一五”科研項目),曹志耘“有聲數據庫(國家?guī)欤┙ㄔO一期”(國家語言文字應用“十一五”重點科研項目),曹志耘“中國方言文化典藏:先期研究和試點調查”(北京市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人文社科項目),趙日新“徽語研究”(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趙日新 “安徽方言研究叢書”(安徽省語言學會項目),黃曉東“錢塘江流域的九姓漁民方言———瀕危方言個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等。出版發(fā)表了一批研究成果,例如: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曹志耘《諸城方言志》(第二作者,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曹志耘《走過田野———一位方言學者的田野調查筆記》(商務印書館2010),曹志耘編《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調查手冊·漢語方言》(商務印書館2010),趙日新《績溪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高曉虹《北京話入聲字的歷史層次》(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高曉虹《章丘方言志》(齊魯書社2011),張世方 《北京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高曉虹、張世方、張燕來《漢語官話方言研究》(合作,齊魯書社2010),劉曉海《遠程對外漢語教學評價研究》(第二作者,語文出版社2007),等。十年期間,語言所研究人員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教學與研究》、《民族語文》、《語言研究》、《語文研究》、《語言科學》等CSSCI來源刊物上發(fā)表論文81篇(其中《中國語文》13篇),在《中國語學》、《中國語文研究》等國外、境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4篇。其中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獲得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曹志耘先后獲得教育部全國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趙日新先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十年風雨,十年磨劍。10年前,我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激流勇進。十年里,有多少日子在野外奔波輾轉,有多少節(jié)假日在辦公室里揮汗如雨;十年里,經歷了難以承受的焦慮和壓力,也收獲了不可多得的喜悅和成功。語言所已經從一個咿呀學語的嬰兒,長成充滿活力的少年。然而,它還是很稚嫩,相對于許多“百年老店”,語言所走過的十年,還只是漫長生命樂章中的短暫一節(jié),未來的道路是坎坷的。愿各級領導和學界前輩能夠一如既往地支持它、愛護它,愿語言所同仁能夠同舟共濟,再創(chuàng)輝煌。
  十年,這是一個總結的時刻,也是另一次蛻變的起點。
  揣著信心,懷著感恩,我們再上路。永遠在路上,處處是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