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溫暖心靈的陽光———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輔導員陶媛老師







  靈動的卷發(fā)、白皙的臉龐、溫和的目光、親切的微笑,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陶媛老師帶給同學的第一印象?!巴瑢W們能通過我的傾聽與引導,然后找回自己成長的力量就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肯定?!碧绽蠋熣f,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溫暖的人,能夠讓這股暖流注入學生的心靈。
  2003年7月,陶老師來到教育系(現教科學院)任輔導員,2008年9月起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心理輔導員,9年來,陶老師接待咨詢學生2000余人次。2003-2006年多次獲得校“社會實踐優(yōu)秀指導教師”稱號,2004年被評為四川省“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優(yōu)秀指導教師”,2006年、2008年分別被評為“學校就業(yè)工作先進個人”,2009年1月,因在“5·12”地震中積極進行心理援助,成績顯著,被評為四川省“抗震救災先進個人”,2011年獲得“四川省優(yōu)秀輔導員”稱號。
  愛心,引導學生成長“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快樂成長,心理健康教育者就是在學生心靈深處的跋涉者!”在工作中,陶媛老師用真誠去陪伴學生成長,用尊重去接納每一位同學,用共情去理解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擾和痛苦,并且無條件的去積極關注他們哪怕是微小的改變和進步,當學生在心靈的曠野中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時候,她總是在他們身邊陪伴著他們,希望能用心去傾聽他們的訴說,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困擾,找回成長的力量,以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每學年新生入學后陶老師就會對4000多名新生進行心理測評建檔和回訪工作,她在工作中力求解決學生成長中的發(fā)展性問題,而不是等待學生出現了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才來進行干預,這種由被動到主動的工作方式的轉變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心理咨詢工作很繁瑣且工作量又大,從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到咨詢方案的制定到解決一個學生的問題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面對繁瑣的心理咨詢工作,她總是認真地做好個案研究和分析,且從來沒有怨言,反而高興地說:“同學們愿意來找我,就是對我的信任?!笨粗鴮W生來咨詢室的時候面帶愁容、甚至嚎啕大哭,到最后帶著自信的微笑離開咨詢室,這就是她工作的動力和價值的體現。
  在陶老師的帶動下,一批年輕的大學生看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便積極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陶老師一起幫助同學們,最開始只是三兩個,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進來,大家以同學或朋友之間,開展傾聽、共情、溝通和幫助、支持引導等一系列的活動,“朋輩心理輔導室”便應運而生。輔導室位于百果苑6幢118、119室,首批朋輩心理輔導員是在2011年經過各學院推薦、公開招募的基礎上,經過嚴格的面試并參加短學期60學時的專業(yè)培訓考核通過的,他們很熱心,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他們很耐心,是同學們很好的傾聽者和陪伴者。他們以“讓心靈靠近心靈,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理念,發(fā)揮朋輩正面的互動效應,協(xié)助同學在積極情感、人際關系及自我接納上得到發(fā)展。小張(化名)是首批朋輩心理輔導員,他認真學習和了解一般心理健康知識與常識,掌握一定心理輔導的一般技能與技巧,熟悉處理同學常見心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并把這些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小張說,朋輩心理輔導員不僅要熱情、真誠、誠實守信,還要不隨意張揚、不武斷下結論,要用一顆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要用自己的交談、勸說去調節(jié)他人的情緒,從而做到行為干預。
  把朋輩心理輔導引入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彌補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不足、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推動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機制和監(jiān)控系統(tǒng),無疑會發(fā)揮獨特的作用并產生良好的效果。陶老師說,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是高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與老師等其他服務途徑可以互補,但不可相互代替。在開發(fā)、利用這一資源時,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離不開老師的具體指導,重在助人意識的培養(yǎng)與實用方法的指導。對其具體的要求應顧及學生的實際需要與能力等差異。
  在陶老師的帶動下,一批年輕的大學生看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便積極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陶老師一起幫助同學們,“朋輩心理輔導室”應運而生。陶老師通過培訓在校大學生成為朋輩心理輔導員,以平等、輕松的方式與同學們進行交流,為身邊的同學進行心理輔導,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在同齡人的引導下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這樣的方式既可以使學生羞于向老師啟齒的心理問題得以解決,又能為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助人又助己?!芭筝呅睦磔o導室”因此成為了同學們心靈溫暖的家。
  每年5月,陶老師都會組織策劃“5·25———‘我愛我’”心理健康宣傳活動月的一系列活動,開展以新生入學適應、人際關系、考試焦慮、自信心訓練、職業(yè)規(guī)劃等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陶老師在校園內開設了許多有針對性的主題心理健康講座,定期編印《心語》期刊,在同學中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陶老師說:“大學四年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最后一個求學階段,我愿辛苦些,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傾聽他們,和他們交流,盡力做好他們這個階段的指引者?!?br>  責任,助力學生成才陶媛老師深知,輔導員工作是一種責任。她不僅用心呵護學生,引領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同時也密切關注學生的進步與成才。責任在心,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能力,陶老師于2004年帶領02級8位學生參加“挑戰(zhàn)杯”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由于這是我校首次參加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學生們缺乏參賽經驗,陶老師在備賽的日子里每天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并共同分析,不斷完善參賽項目。備賽的學生遇到瓶頸之處或感到不耐煩甚至沮喪的時候,陶老師總陪伴在學生身邊,開導鼓勵他們,引領著他們一步步邁向既定的目標。學生完成的項目《嘉州動漫城風險投資計劃》獲得校一等獎及四川省三等獎。
  作為輔導員,陶媛老師一直思考著如何以實踐育人。幾年來,陶老師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指導他們運用專業(yè)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磨練意志、接受教育、增長才干。2003年至2006年,陶老師連續(xù)三次組織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到馬邊的山村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教山里的孩子們學英語、語文、音樂,做心理游戲,并帶領大家做家訪,了解孩子們的家庭情況。實踐團隊受到了馬邊當地村民和孩子們的熱烈歡迎。每次實踐結束要離開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都會被山區(qū)孩子的真誠善良所感動,看著孩子們來上課時在林子里摘的野花,想著孩子們爭相邀請去自己家時端出平時都舍不得吃的土豆,想到有的孩子為了給他們送行要走一兩個小時的山路他們就哭的稀里嘩啦。社會實踐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教學能力,也讓學生們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在陶老師的帶領與關懷下,她所帶的班級或團體曾獲得“四川省社會實踐先進團隊”、“樂山市五四紅旗分團委”、“優(yōu)良學風班”等榮譽。
  心中有愛、有責任,汶川地震之后,陶媛老師積極配合組織并參與抗震救災、心理援助工作。她先后對處于震后應激狀態(tài)的學生個體進行單獨的心理咨詢并參與“震后心理撫慰”5·25心理健康活動周各項活動,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組織心理沙龍、開展災后心理撫慰專題講座……憑著對地震災區(qū)人民的深厚感情、帶著心理咨詢從業(yè)者的責任感,陶老師積極參與了對災區(qū)心理援助的多項工作。2008年5月下旬,陶老師和其他老師一起帶領20名心理援助志愿者赴新津援助災后兒童,承擔了16所中小學的心理輔導工作。2009年,陶老師參與了省教廳災區(qū)教師心理康復培訓班和教育部災區(qū)骨干教師培訓班的服務工作,個案咨詢6例,熱情周到的服務和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得到老師們的認可。
  繁忙的工作沒有讓陶媛老師放下自己專業(yè)理論的學習,在陶老師看來,心理咨詢本身就是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心理咨詢師也需要不斷的自我成長,而心理咨詢技術的最高境界上正是咨詢師自身的成熟、練達和在對人性有著最深刻的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之上體現出來的對人的無限的包容、慈愛和關懷。陶媛老師在工作和生活中鍛煉了一雙會觀察人的眼睛,煉就了一顆善良體諒別人的心,她用全部的愛呵護著學生脆弱的心靈。陶老師說:“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愿意用我自己的知識和汗水呵護我熱愛的學生、我熱愛的心理健康教育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