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張三夕:誨人不倦的寫意人生





  5月17日晚,我校國學院張三夕教授與唐翼明、董恩林兩位文史學者一起登壇開講,就“國學與人生”開懷暢講,引得了學子們的叫好連連。
  近日,本報記者走近這位詩詞格律信手拈來的和藹教授,聽張三夕老師講那誨人不倦的寫意人生。承師志踐行“敬業(yè)樂群”
  如果從1972年張三夕任教中學算起,今年已經(jīng)是他從教的第40個年頭了。40載他一直相信“教師是太陽下面最崇高的職業(yè)”,更樂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979年,張三夕考入南京大學中文專業(yè),成為古典文學大師程千帆先生文革后的第一屆學生。每個星期,程先生總會叫門下的學生到家中“談天”。師生幾人一邊喝茶一邊促膝長談,這也是張三夕最珍惜的回憶之一。
  張三夕和自己學生打成一片,絲毫沒有教授的架子。足球是“張門”師生的主要話題之一。雖然年近六十,張三夕卻有個年輕的愛好———足球。提起世界杯,他的興致總是很濃:“四年才一次,每屆世界杯都讓我充滿期待?!贝蜷_張三夕的博客,我們更是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儒雅的老師選擇足球做背景。激情飛揚的臨門一腳配上文化叢談,古典與現(xiàn)代相映成趣。
  他還喜歡養(yǎng)生。張三夕相信有規(guī)律的生活才是健康的,因此他多年保留著“每天寫日記”、“每天晚飯后散步”鐵規(guī)矩,更反對學生熬夜。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鄭詩儐中文基礎比本土的學生要薄弱,經(jīng)常熬夜補習,往往影響了休息。張三夕知道后再三叮囑她學習要勞逸結合,不能搞垮身體。
  他鼓勵學生運動,讓學生蘇小露帶所有“張門弟子”每個星期都去打羽毛球。這個運動傳統(tǒng)讓張三夕的學生在文院的比賽中格外活躍,今年鄭詩儐和蘇小露更是拿下了文院羽毛球賽的混雙冠軍。
  去年年底,同學們邀請張三夕一起去“K歌”,他欣然前往,而且還饒有興致地《北國之春》、《朋友》等歌曲。雖然身份是導師,但與學生相處時,他希望自己首先是學生的朋友?!耙粋€老師應該讓學生感到可敬、可親?!彼约赫f道。
  “讀書會”讀出“全能”弟子從2003年開始,張三夕組織門下的學生開展“讀書會”活動。學生進校的時候,他會列出中西典籍各十二本。學生每個月一本書,而且是中西方名著交替閱讀。到了每月下旬,輪到的學生要演講介紹讀書心得。張三夕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夯實基礎,打開視野,但他的用意不僅在此。
  “他從來不允許我們看講稿,必須脫稿?!彼膶W生溫燎原說。而張三夕自己回憶,有一次學生演講,他一共上去八次糾正學生的姿態(tài)手勢?!斑@個數(shù)字是我的一個朋友統(tǒng)計的,他還建議我不要老上去,會打斷學生的思路?!睆埲πχf。
  他辦讀書會,除了督促學生讀書,還為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他表示,出色的演講可以為個人能力加分不少。除了演講,還有錄音記錄。每次讀書會,張三夕都會安排學生全程錄音,并把它整理成文字,編成一本叫《問學記》的內(nèi)部刊物。這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編報能力,張三夕有一個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李卓婭,以前一直負責編《問學記》。在剛參加工作幫單位編報的時候就被領導看中。
  從2003年到現(xiàn)在,“張門讀書會”已經(jīng)走入第十個年頭。張三夕想用這種方式融合中國傳統(tǒng)書院“師徒制”和西方的導師制,在最自然的氛圍中傳承知識與精神。
  “能不能進來是你們的事,能不能培養(yǎng)好你們是我的事”,這句名言讓張三夕的不少學生很感動。對于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他有一種近乎于執(zhí)拗的堅持。
  “十二條軍規(guī)”勉勵學生做真君子在張三夕眼中,做人與做學問是不能分開的,因此他平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品行培養(yǎng),并專門制定了“門訓”。對于張三夕的學生來說,以下就是他們十分熟悉的“十二條軍規(guī)”:
  一敬業(yè)樂群;二守時守信;三博而能一;四厚積多發(fā);五嚴守學術規(guī)范;六力創(chuàng)學術記錄;七刻苦磨練辦事的能力;八迅速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九高度重視財富的積累;十全面培育身心的健康;十一真誠維護家庭的和諧;十二充分享受生活的詩意。
  張三夕特別強調(diào)團結。同門子弟絕不允許內(nèi)訌,一定要團結友愛,相互扶持,這是張三夕最常提到的“敬業(yè)樂群”。他經(jīng)常組織“讀書會”式的集體活動,也是為了讓學生相互熟悉。在他的引導下,學生之間的相處非常融洽,他門下的研究生還建了QQ群,叫做“張門一家親”。
  “守時”也是他特別重視的。在學生的印象中,張三夕“從來不對他們說一句重話”,但如果有學生遲到,他會看到張三夕較嚴厲的一面?!笆貢r”已經(jīng)是張門的傳統(tǒng)了,每次交流活動基本不會有學生遲到,他們一般會提前十幾二十分鐘到場。
  關于學術嚴謹,張三夕更是從自己做起。2008年,張三夕主編的教材《中國古典文獻學》已經(jīng)被評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但他堅持“再好的教材也是有問題的”,教學過程中他一直鼓勵學生給教材“找茬”:在張三夕的筆記本上清楚地記著每一個發(fā)現(xiàn)錯誤學生的名字,“只要發(fā)現(xiàn)錯誤,平時成績記為全優(yōu)”。
  長卷古風,寫意騁懷,那個古老深邃的世界讓張三夕著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培養(yǎng)“真誠君子”更是他的教育信條:一個人不僅要知性,更要有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