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冬梅在課堂上 攝影/符鑫
離上課還有10多分鐘,1318教室里的課桌上早已擺滿了占座的書。當王冬梅老師走進教室時,里面已經(jīng)座無虛席。這一刻,空氣變得安靜了,同學們的眼睛靜靜地、齊刷刷地看著她,滿是期待。■化答為問像往常一樣,上課伊始,王老師先拋出一個問題:“大家先思考一個問題,從聚群而居的原始人群,到家庭的產生、現(xiàn)代社會各種各樣社會組織的紛紛涌現(xiàn),到我們身邊的學生社團,我們人類為什么要形成群體?”片刻之后,不等老師一個個地問,大家紛紛說出自己的見解:“人類形成群體可以更好地生存”,“因為人類需要情感交流”……王老師微笑地聽著。
待同學們講完,她并沒有直接地跟同學們說明答案,而是講了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還順便提到了前一陣熱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邊講故事,邊對同學們的答案進行了梳理和回應,進而順理成章地引出了講課內容。
王老師常常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一問一答,再問再答。學生的疑問就在老師不斷地反問、追問中逐漸清晰起來。有時候,追問還會在持不同意見的同學之間引發(fā)一場“即興辯論”。在王老師的引導下,真理愈辯愈明,辯論雙方均收獲滿滿,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訓練了深入思考的能力。王老師說,一個好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的深入思考。課堂提問不單單是一個技巧問題,也是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
■化抽象為具體社會學難免會有很多枯燥的理論知識,但是上過王老師課的人可能不難發(fā)現(xiàn),她總是能將這些“枯燥”和“抽象”轉化成“有趣”和“具體”。因為她總是將社會學知識與大家息息相關的現(xiàn)實生活有機聯(lián)系起來,通常在分析具體的社會熱點事件甚至講一個小故事的時候,就將原本抽象的概念和理論知識加以呈現(xiàn)和解讀。
“王老師的課讓人感覺很舒適,不會刻板嚴肅,但又是學術的?!鄙线^王老師課的王同學說,“在課上,她能穿插著實例,甚至是她的親身經(jīng)歷,所以她的課通俗易懂?!?br> “這種講解方式非常有趣?!焙芏嗤瑢W都很喜歡這樣的講課方式。■化學為用在“社會學概論”開課之前,不少同學認為上這門課只需要“背一背,寫一寫”就可以。然后,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王老師將這門理論課上成了實踐課。
比如,在講到“社網(wǎng)圖”時,她說:“社網(wǎng)圖可以直觀、準確的分析群體成員間關系的狀態(tài)以及該群體結構的緊湊程度?!苯又蛦柕剑骸霸谧母魑唬銈冋J為一、二、三班哪個班最團結?”話音剛落,3個班的同學都努力為自己的班級加油。等大家稍作安靜,王老師便說:“我相信大家爭上三天三夜也不能說服對方承認自己的班級更團結,因為每個人都深愛著自己的班級。但是有一種簡單方法可以客觀的反映出哪個班級更團結,這個方法就是社網(wǎng)圖,圖做出來,可以讓對方啞口無言,心服口服地承認你們班更團結……”隨后,王老師拿出她曾經(jīng)在別的班級上做實驗得出的社網(wǎng)圖,說:“一個班的團結程度不是通過呼喊聲的大小體現(xiàn)出來的,要想準確地了解小群體結構的緊湊程度,就需要通過實際的規(guī)范操作得到社網(wǎng)圖,并且對社網(wǎng)圖進行綜合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結論。”
王老師正是用這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三化神功”,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課程的精髓。其實,早在入校第一年,王老師講授的《社會學概論》在教師教學工作的評估中就以98.29分的高分數(shù)被評為 “優(yōu)”。在主觀評價部分,學生們寫道:“老師講課很有激情,課堂教學緊密聯(lián)系實際,內容豐富、生動,對現(xiàn)實生活有很大啟發(fā),大愛啊!”“老師認真負責,知識淵博,上課效率很高,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同學們參與度特別高,教學效果非常好,愛冬梅老師,親切的大姐姐!”還有同學寫道:“冬梅老師親切善良,風趣可愛,散發(fā)著母性的光輝,很喜歡你上的社會學。”“冬梅姐愛死你了!”的確,王老師的課讓同學們收獲了許多。
從求同存異的文化包容,到善良、正直、與人為善的社會互動;從發(fā)揮“社會學的想象力”、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等對社會正義的追求,到“問題意識”、“人文關懷”、“拒絕與不義共謀”等的社會擔當……在王冬梅老師的課堂上,同學們不僅學到了知識,培養(yǎng)了社會學的思維方式,也感受到了社會學的寶貴價值。
王冬梅,社會工作學院教師,博士。講授社會學概論、經(jīng)濟社會學、社會學名著導讀等課程,研究方向為經(jīng)濟社會學、社區(qū)與社會秩序等。曾獲北京市第七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最佳教案獎、最佳展示獎,我校2011年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等獎項;曾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優(yōu)秀輔導員、第八屆中直機關青年崗位能手等。
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同學們不僅學到了知識、培養(yǎng)了社會學的思維方式,也感受到了社會學的寶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