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我心中的農大人●胡耀東









  今天,受曲周縣委林元達書記、石磊縣長委托,代表縣四套班子和47萬曲周百姓,參加中國農大組織的弘揚曲周精神報告會,我深感榮幸和激動。
  作為曲周縣四套班子中的一名老同志,我生在曲周,長在曲周,工作在曲周。無論在鄉(xiāng)鎮(zhèn),還是擔任農業(yè)局長、農業(yè)副縣長,可以說與中國農大打交道比較多。在曲周大地上,我親眼目睹了農大師生櫛風沐雨、追求真知、奉獻社會的崇高精神,見證了千年“鹽堿灘”變身“米糧川”的歷史創(chuàng)舉,民間百姓口口相傳“先有實驗站,后有曲周縣”,一代代農大人用行動詮釋了校訓“解民生之多難,育天下之英才”
  的內涵和真諦。當前的曲周,依托貴??萍?、人才等優(yōu)勢,正從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農業(yè)轉變,已經踏上由“大農村”向中等城市的嬗變之路……縣校合作的四十年,也是曲周跨越發(fā)展、成就奇跡的四十年。一路走來,實驗站、農大人留給曲周太多的成果和感動,今天講曲周精神,先從我心中的農大人說起,因為一代代來曲工作的農大人,將曲周精神——“責任、奉獻、科學、為民”這八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情真意切。
  看如何將“責任”作為持續(xù)動力?
  責任是壓力,更是動力,對工作、對事業(yè)默默付出、追求卓越的那股勁兒。40年來,一批批農大人為了肩上的責任,付出了太多太多。
  1973年,周恩來總理作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水利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的指示。
  應邯鄲地委請求,以石元春、辛德惠為首的鹽堿土改良研究組,進駐曲周北部鹽堿地中心的張莊村,建立起“治堿實驗站”,開始了“改土治堿,造福曲周”的偉大事業(yè)。令人欽佩的是:研究組成員遠離都市生活,拋家舍子,扎根曲周,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建站初期,他們吃的是紅薯干、茅草根和紅高粱混在一起的“三合面”,住的是漏風、漏雨、漏雪的“三漏房”,即使是改善生活也僅僅把咸菜用油炒炒吃而已;老一輩農大人就是在這種條件和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黃淮海平原鹽漬化低產地區(qū)豐田高產的神話。
  如今的實驗站,更有別一番景象。一批批農大教授和學生長期工作在農村一線,與當地農民同吃住、共勞動,將農業(yè)技術理論毫無保留地播撒在行株之間。萬畝“雙高”基地的示范成功,使曲周率先建成噸糧縣;節(jié)糧型蛋雞項目的建成投產,為周邊四省蛋雞品種的更新?lián)Q代趟出了一條新路。這一切,浸透和包含著太多農大人的心血和汗水,每一個曲周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現(xiàn)在想想,是什么動力支撐一代代農大人為此無悔付出,甚至傾注畢生精力?兩個字——“責任”。早期的“改土治堿”,承載著全國鹽漬化低產地提質增效的厚重責任;近期的科技示范與推廣,肩負著保護國家糧食安全,造福一方百姓的重大責任?!柏熑巍倍?,已經讓一代代農大人付出了太多心血與汗水,也必將成為中國農大與曲周攜手奮進的持續(xù)動力。
  看如何將“奉獻”作為最高境界?
  奉獻,聽起來老生常談,常被視為空話、套話,但在農大人身上確是最真實、最真切的體現(xiàn)。下面,我們聊聊辛德惠院士,看看什么叫“吃苦與奉獻”?
  1995年8月,當時我擔任曲周縣農業(yè)局長,一次偶然的機會到實驗站洽談農業(yè)園區(qū)開發(fā)事宜。記得那天,天氣悶熱得令人窒息。走進辛先生的辦公室,我被眼前呈現(xiàn)的一幕驚呆了:一個體態(tài)消瘦的老頭,光著膀子,穿著大褲衩,正在汗流浹背地伏案寫東西;一臺老掉牙的電扇蹲在墻角,吱吱扭扭地搖頭吹著熱風;書桌上擺放著一摞又一摞的書稿,還有一堆方便面盒子。如果沒有那副寬幅眼鏡,我?guī)缀蹩床怀鰜磉@位不修邊幅的老頭兒,與本地的農民有什么區(qū)別。
  回到縣里,我立即向縣政府領導報告,建議為辛先生裝配一臺空調,并順利得到了批準。辛先生知道后,堅決不同意,說:“站里那么多同志,都沒有空調,我作為一站之長,怎么能搞這個特殊呢?”在農大實驗田里,人們經常看到他戴著一頂草帽,親自帶隊在田間地頭參加勞動,測量數據,一干就是幾十年,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曲周,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草帽院士”。
  回過頭來看一看,研究出中國農業(yè)“兩彈一星”的院士,竟然曾經生活得如此艱苦,工作得這般執(zhí)著,奉獻得那樣無私。從辛先生身上,我們體會到“奉獻”的真正內涵,真的需要曲周和農大的年輕人認真品味、感觸……..
  看如何將“科學”作為核心支撐?
  曲周向往科學,農大播撒科學,兩者因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而結緣。在這里,我特別要講一下中國農大李曉林教授和他的科技小院的故事。
  2012年4月,河北曲周科技小院的經驗做法,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朝聞天下》等欄目進行了連續(xù)報道,稱:科技小院,打通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但是,又有幾個人知道科技小院創(chuàng)建背后的辛酸和“雙高”示范基地建設中的艱辛呢?
  2009年夏天,農大幫助曲周建立萬畝“雙高”示范基地。李曉琳、張宏彥教授帶領研究生們,冒著炎炎烈日,蹲守在田間地頭,穿行在阡陌小路上,手把手教授農民灌溉、施肥和噴藥。示范基地164畝夏玉米示范田的所有數據全部由他和研究生親自采集,每一塊地的產量都按照嚴格科學的方法進行取樣、測產。整個夏天下來,人變得又黑又瘦。此外,他們利用農閑的有利時機,在鄉(xiāng)、村科技小院開展大培訓,編教材、制漫畫,建立農業(yè)技術宣傳長廊,形式多樣,通俗易懂。培訓過程中,他堅持每天親自講授2—3場技術培訓課,中午顧不上休息,晚上還要準備次日材料,臺燈經常亮到深夜。當年,他們在曲周舉辦了100多場培訓課,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一直忙到臘月二十三才帶領學生們返回學校。
  給我印象較深的還有2010年。當年,李曉林教授對曲周2300畝小麥高產高效示范方,全部建立了農戶技術擋案,對各農戶地塊整個生育季節(jié)的情況進行了詳細記錄,每組數字、每張照片都是由他和研究生們親自采集,所有檔案材料堆放在一起足有半尺多高。當地農民這樣評價他們,“李教授和他的學生們,比咱還能吃苦,整天忙這忙那,從來沒見過他歇過,還沒見過這么勤快的“農民”。
  當前,“科技小院”成為全國農技推廣典范,“雙高”示范基地為北方糧食增產趟出了一條新路。這些成績,源于農大人對曲周的深厚情誼,更源于對“科學”的不懈探索和執(zhí)著追求。
  看如何將“為民”作為第一根本?
  “解民生之多艱”,中國農大說到了,更做到了。40年來,一代代農大人用心血和汗水詮釋了它的深刻內涵,曲周百姓臉上的笑容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2011年,曲周小麥、玉米兩 熟 耕 地 平 均 畝 產 達 到1000.3公斤,在全市率先實現(xiàn)“噸糧縣”建設目標。連續(xù)七次被評為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先后獲得“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北省“2011年度糧食生產噸糧縣”等榮譽稱號??梢哉f,沒有改土治堿的成功,“鹽堿灘”不會變成“高產田”;沒有一代代農大人的無私幫助,曲周經濟社會發(fā)展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中國農大為曲周百姓做了太多工作:駐曲研究生先后引進了秸稈還田等先進技術17項,中國農大的 “農大108”等新品種36個,推廣高新技術成果45項,科技對農業(yè)和縣域經濟的貢獻率分別達到72%、56%,全縣農業(yè)產業(yè)化率達到68%,良種普及率達到90%以上。先后培育形成110多個特色專業(yè)村,涉農商標160多件。特別是在農大研究生的幫助下,大河道鄉(xiāng)老營村培育出無籽西瓜、方形西瓜、帶字文化西瓜等,注冊“老營”品牌,產品遠銷周邊省市,出口韓國、日本;槐橋鄉(xiāng)相公莊村蘋果引進推廣蘋果滴灌、測土配方施肥、壁蜂授粉等栽培新技術,注冊蘋果品牌,產品打入一線城市高端市場。
  曲周的老百姓早已把農大人當成離不開的自家人。逢年過節(jié),他們會真誠地邀請農大師生到家做客,雖然話語行動很樸實,但流露出對農大師生的真摯感情……這便是“為民”之根本。
  四十年來,一代代農大人與曲周兒女始終將“責任”作為持續(xù)動力,將“奉獻”作為最高境界,將“科學”作為核心支撐,將“為民”作為第一根本,攜手奮進,克難攻堅,共同書寫出氣壯山河的恢弘篇章……“汗撒萬畝鹽堿灘,科技播滿行株間,志在田疇美如畫,誓叫鳳城展新顏?!边@首小詩,是對縣校合作40年的真實寫照,同時也表達出曲周人民對農大師生的感動、感激和感謝!
  四十年很短,白駒過隙,彈指一揮……四十年很長,篳路藍縷,鐫刻輝煌……站在新的起點,讓我們攜起手來,朝著“一心為民”的根本目標,不懈努力,共同奮斗,相信曲周和農大的合作之路定會越走越寬,我們的明天定會更加絢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