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難忘辯論1993$


  作為中青院辯論活動持續(xù)20年的見證者,最難忘的是1993年,那一年,我首次指導校辯論隊參加了電視辯論賽。大賽本來沒有邀請我校參加,比賽組委會設在萬年青賓館,他們邀請了北大、北外、北師大、政法大學等8個高校辯論隊參賽。但是,臨近比賽還有一個多星期的時候,突然有一個高校退出,組委會靈機一動,就地邀請我校替補,于是,校辯論隊倉促上陣。臨時拼湊的辯論隊連陪練隊都沒有,白天上課,晚上準備,一個星期辯一場。作為教練,我和黎陸昕老師每天晚上泡在學校,我主要負責破題立論及舉證,黎老師主要負責態(tài)勢及語言表達。比較幸運的是我有一個親戚在復旦大學出版社,給我寄了一本剛出版,尚未進入市場的《獅城舌戰(zhàn)》一書,記載了復旦大學準備、征戰(zhàn)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過關奪冠的歷程。按圖索驥,我一邊閱讀這本書,分享復旦大學取勝之道,照貓畫虎,急用先學,指導辯論隊的同學;一邊和黎老師一起既當教練又當陪練,沒有任何補貼,樂此不疲,沉浸其中。用后來時髦的語言描述: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比賽進程不僅組委會沒想到,就連我們自己也難以置信,第一輪8進4,我們持“體育比賽人才外流有利于中國體育的進步”的立場,贏了北郵。半決賽時,我們持“現(xiàn)代社會,金錢的作用越來越大是歷史的進步”的立場,險勝政法大學。中青院殺進了決賽,成了一匹黑馬,引發(fā)媒體廣泛報道。當年,校辯論隊隊員全部來自青少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上場的4位隊員依次是卿泳、李士光、朱蕓、張海鷹。剛上大二的朱蕓更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她來自青海,是場上隊員中僅有的女生。在辯論場上,她巾幗不讓須眉,思維靈動,接辯能力極強,語言豐富生動,古代的詩詞歌賦脫口就出,頗有點當年復旦大學巧用詩詞的犀利特點,中國婦女報、北京青年報等媒體紛紛采訪她,人物專訪甚至上了頭版。
  12月29日決賽,我們在北京電視臺最大的演播廳對陣北大。我方立場是“就文化而言,并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顯然略有不利。BTV第一套晚7:40黃金時間直播辯論賽。據(jù)我所知,電視辯論賽直播這是唯一的一次。以后的電視辯論賽基本是錄播。直播,萬一一句話說錯了怎么辦?再加上電視臺要求場上辯手全部脫稿表達,我校主要領導都去了現(xiàn)場,上場的同學壓力極大,因為緊張沒有發(fā)揮出最佳水平,決賽惜敗北大。決賽辯詞收編在 《正方反方評方:歷屆大學生辯論會十場精典精評》。這本書的文化含量,即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亦頗有水準。雖然我們敗給了北大,但是雖敗猶榮,我校辯論隊場上立論、自由辯論的精彩表現(xiàn),贏得了好評。黃金時間的電視直播,加上賽后播出了記者就辯題的公眾街頭采訪、專家訪談,中青院一時間聲名鵲起,許多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了中青院,知道了中青院有一群能言善辯的青年才俊,由此也奠定了中青院之北京高校辯論強校的地位。
  如今,高校辯論賽已經(jīng)走過20年。前10年,借助全國、以及省級電視臺的強力推進,電視辯論席卷大江南北,社會認知度較高,能夠代表所在高校參加電視辯論賽,成為高校學子非常榮耀的選擇;一些電視辯論的題目也一度成為百姓街頭巷議的話題。后10年,隨著央視在收視率的驅(qū)使下,不斷翻新著辯論賽的形式,在2010年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辯論賽后,終于把大學生辯論賽改動得面目全非,就此停止了對大學生辯論活動的介入與傳播。雖然電視臺退出了對電視辯論的支持,但高校每年的校內(nèi)、校際辯論賽、地區(qū)性辯論賽仍然如火如荼。以北京地區(qū)為例,每年超過8個高校參加的邀請賽就達10個之多,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財經(jīng)大學目前引領北京高校辯論最高水平。可喜的是,我校辯論隊經(jīng)過過去10年的低谷,目前已有了復蘇跡象,我相信在中青學子的努力下,在學校領導與老師的支持下,中青院辯論隊重振輝煌將指日可待!
  二十載前校門中,辯手辯論相映紅,辯手不知何處去,辯論依舊笑春風。(作者系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校辯論隊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