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境界
哲學(xué)史家馮友蘭先生曾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說:“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的境界,即人的生命境界,這是每一代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人被宣稱為應(yīng)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
今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大約有60億。按照其生命的境界大概可以分為三類:為生計而奔波忙碌的人;擺脫了生存危機為欲望的滿足而苦心鉆營的人;為追求自我實現(xiàn)、追求永恒而不懈努力的人。
一個人生命境界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境況決定的。要一個尚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去追求崇高的生命境界不僅是強人所難,也是殘酷的,不人道的。所以,中國一些傳統(tǒng)的思想家,一味地推崇崇高人格,而無視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無視人們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處境,最終導(dǎo)致的是整個社會的普遍虛偽。
在我看來,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懷里,“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第一》)。這是只有那些有清晰的自我認識,有積極的自我形象,有高度統(tǒng)一的自我和生活哲學(xué)的人才能做到的。有崇高生命境界的人,把追求永恒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通過“立德”、“立功”或“立言”去實現(xiàn),他會刈除一切妨礙他通向最高目標的事務(wù),執(zhí)著地、心無旁騖地追求自我實現(xiàn),追求生命的意義。
而只有一個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才可能是一個有生命境界的人。在我看來,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在多大的范圍內(nèi)、多大的程度上給人以積極的影響。這其中有三個變量:影響人群的廣度、深度和對人影響的積極程度。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就是這三者的乘積。而生命的意義是我們對于生命價值的內(nèi)心體認。
追求生命的境界,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這伴隨著對于自我的不斷深化和完整的認識。認識自我是人的自我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并突出地表明人是一種自覺自為的存在物。因此現(xiàn)實的人無可規(guī)避地生活在二重性中:人不僅生存于當下可感的境遇中,人也超越可感的當下為自己設(shè)想和規(guī)劃一種更值得作為自己生存之所的世界,而且這種設(shè)想和規(guī)劃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當起先的價值目的通過人的對象化獲得相當程度的如愿以償之后,人的心靈又會從這既成的新境中躍起,為自己設(shè)想并規(guī)劃更新的天地。
我常常和我的朋友們談?wù)撨@樣的話題:我們已經(jīng)是衣食無憂了,甚至可以說功成名就,還有什么值得我們?nèi)プ非竽??仔細地體察自己的內(nèi)心,都會得出同樣的答案———惟有生命的境界值得追求。看看某些人,他們都是些有著優(yōu)越的生存境遇的人,卻沒有應(yīng)有的生命境界,他們是不幸的,是上帝的棄兒。因為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內(nèi)心的充實才是最真實的富有。一個人擁有的真正財富是既不能通過掠奪來獲取,也不能被剝奪而失去的。當一個人真正覺悟的那一刻,就是他放棄單純追尋外在的財富,而開始追尋內(nèi)心世界真正財富的時候。
在一個功利和浮躁的社會中,學(xué)歷、職稱、高薪、房子、牌子、票子、車子,成為許多人奮斗和追求的目標,成為人生的唯一意義。有的人每天煞費苦心、操勞忙碌,被焦慮、惶恐搞得心煩意亂、精疲力竭,不過是想讓社會承認自己,想讓社會接受自己、容納自己,哪里還會想到什么生命的境界和人生的意義?想到這些,我自覺慶幸。感謝命運,感謝生活。(作者為教育學(xué)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