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以書為鑒 思學并重錢鐘書精美文集導讀簡談

      曾經(jīng)在一次課堂上偶談錢鐘書,當時我問學生:說到錢鐘書,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齊聲回答:《圍城》!我說:對,但并不完全。
      錢鐘書先生思想深邃、學術造詣頗高,非一般人可比,可惜世人大多停留在對其《圍城》的認識了解之上,從而也多少遮蔽了一代大師廣博而厚重的人文光環(huán)??鬃釉弧皩W而不思則罔”,這“學”基本上是人人可做到的,不管是主動的、被動的,躁動的,受父母之命的,勉強坐在教室里的——可多學,可少學,又或“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只要豎起兩只耳朵,也多少能聽些大概。但這“思”,卻非人人能做到了。這對于今天越來越傾向于講究實用主義的青年學子而言,難度頗大,其害處也頗大。錢鐘書先生素來享有“文化昆侖”之美譽,一方面是對其“學”之敬重,另一方面則是對其“思”的贊頌。今天我們倡導讀一讀錢鐘書先生的書,就是要青年學子去健全一種人格,去做一個學思并重的人——深刻的學習,理性的駁辯,集奇思妙想透真知灼見。
      錢鐘書先生的成就是多方位的,他在小說、散文、文論、詩評等多方面可謂造詣頗豐。除長篇小說《圍城》,還有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宋詩選注》、文藝論集《七綴集》、舊體詩集《槐聚詩存》及多卷本學術著作《管錐編》等。聯(lián)想到錢鐘書先生的種種“牛”事,如拒絕出售學術手稿,拒絕高薪到美國給研究生授課等,拿今天的話講,先生簡直就是“牛人”一個!
      說到先生的“學”,不能不提到他的多卷本學術著作《管錐編》,此書聚集了先生數(shù)十年的心血,以典雅的文言和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結合而成,非有中外語言功底及修養(yǎng)之人而不能閱讀,是先生研讀《周易》、《毛詩》、《左傳》、《史記》、《老子》、《列子》、《楚辭》、《焦氏易林》、《太平廣記》等十種古籍時所作的札記和隨筆的總匯。書中引述了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shù)萬條書證,所論除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全書考論詞章義理,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其間多有新說創(chuàng)見。先生自己曾說:“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覺得看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寫書評或介紹。他們有一種業(yè)余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他們不慌不忙地瀏覽。每到有什么意見,他們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由此看來,先生的成就就是建立在一種超乎常人的淡定、內(nèi)遜、思考和積累之上。
      先生的“思”,較多體現(xiàn)在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上?!度恕かF·鬼》集中反映出對人性的思考,這種思考是對中國傳統(tǒng)人性論的一種反叛,也是一種“佯謬”,是“學”后之“思”。在作品里,人、獸、鬼被并置一起,極力表現(xiàn)人的獸性、鬼性,如《上帝的夢》、《貓》、《紀念》等,無不體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人生的冷嘲熱諷和對人性弱點的揭露批判。“文明人類跟野蠻獸類的區(qū)別,就在人類有一個超自我(trans-subjective)的觀點。因此,他能夠把是非真?zhèn)胃患旱睦Ψ珠_,把善惡好丑跟一己的愛憎分開。他并不和日常生命黏合得難分難解,而盡量企圖跳出自己的凡軀俗骨來批判自己?!比撕凸慝F是有區(qū)別的,主要在于人有一個精神領域里的“超自我”存在。讀先生的書,我們可以從中領略人生妙趣,從而去反思人生。
      《寫在人生邊上》收錄了先生除《序》外的10篇精美短文??芍^生動活潑、咫尺萬里,以“作家型學者”冠之毫不夸張,“人生據(jù)說是一部大書”至今言猶在耳。無論是《論快樂》、《窗》,還是《一個偏見》、《釋文盲》、《吃飯》等,篇篇體現(xiàn)了先生的智慧與聰明,將真理與人生感悟蘊籍于機巧犀利的語言之中,在創(chuàng)設無限廣闊的人生天地的同時,給予我們豐富多彩的深刻啟迪。有學者評其文“戛戛獨造,使人耳目一新”、“或天馬行空,或鞭辟入里,或一針見血……耐人低徊,有會于心?!?BR>      我們從先生留給我們的只言片語中去感悟一下先生的學思心境吧:
      矛盾是智慧的代價。
      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
      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
      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
      偏見可以說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沒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娛樂。
      如果你吃到一個雞蛋,覺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認識下蛋的母雞呢?
      笑的確可以說是人面上的電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間閃爍著牙齒的光芒。
      ……
      自古學者學而又思,這才有了不少發(fā)人深省的精美文筆,像錢鐘書,一生治學于斯,淡泊名利,勤于學海耕耘,其思想的光芒正是學識的厚積薄發(fā)。我等后生,深受社會的物質(zhì)利誘,理應稍安勿燥,萬不可以飽讀詩書而自居,更不可以思之淺薄而流入社會。先生之語,不可不思,不可不下時間頓悟。
      先生走了,我們還是讀他的書吧。先生就活在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