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巧用心理效應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科學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受規(guī)律支配的,各種心理效應就是這種規(guī)律性的體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細心地揣摩并靈活運用各種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校工作效能達到最優(yōu)。
  一,運用“羅森塔爾效應”,對受教育者進行鼓勵和激勵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fā)現(xiàn)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這種效應其實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xiàn)象。
  這啟示我們,要善于運用激勵手段調動師生積極性。無數(shù)事實告訴我們,當自尊心受到社會、他人的尊重時,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向心力、合作感,從而與教育者保持和諧一致的行動;若在尊重的基礎上再加以信任,則可以給他們更大的精神鼓舞和無形的力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要投入感情、充滿希望和并運用激勵性誘導。
  二,運用“南風效應”,許多時候“柔”比“剛”更好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互不服氣,于是打賭比賽威力,以誰能先把路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為勝。北風首先發(fā)威,來了一個寒風呼嘯,可結果卻是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隨后南風接力,吹出徐徐拂面之氣,行人頓覺風和日暖,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最終南風勝了。社會心理學家將之稱為“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表明,同樣是使行人脫掉大衣,方法不同,結果卻大相徑庭。這啟示我們,在教育活動中,尤其是在諸如處理突發(fā)事件、理順師生情緒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要特別注意講究工作方法。許多時候,南風徐徐吹動的“柔”比北風凜凜的“剛”效果更佳。
  三,運用“霍桑效應”,暢通宣泄渠道營造和諧氛圍美國西方電器公司的霍桑工廠,雖有著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但工人們卻缺乏積極性,生產效率不高著名心理學家梅奧主持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率的影響并不大,而他們的“談話試驗”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專家們在與工人多達兩萬余次的談話中,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意見和不滿,聽任他們發(fā)泄心底的氣憤和不平,使得他們心情舒暢,干勁倍增,工廠的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實驗表明,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要改善對職工的態(tài)度和理順人際關系。梅奧據此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并將這一實驗結果命名為“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表明,我們在教育活動中,要注重暢通宣泄渠道,努力營造一種使人們既生動活潑、又心情舒暢的良好氣氛。
  四,運用“馬太效應”,賞罰分明公正嚴明《圣經》“馬太福音”里有個故事:一天,主人要遠去,把三個仆人叫到跟前,分別給了500、200和100個銀幣。幾年之后,第一個仆人說,我用500銀幣做買賣賺了500,共1000個。主人當場獎勵他1000個銀幣。第二個仆人說我用200個銀幣我做買賣賺了200,共400個。主人當即獎勵200個銀幣。第三個仆人說,我把100個銀幣埋在了地下,現(xiàn)在挖出來還給您。主人聽后把那100個銀幣收了回去。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家默頓將其概括為“馬太效應”,意思是,人們的眼光總是投向成功者,人才的成功同社會對其承認和肯定成正比。
  這啟示我們,獎罰標準不能因人而宜,“看客下菜碟”。既不能“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能“討厭和尚恨袈裟”,而要“賞不因喜,罰不因怒”,“賞不遺疏遠,罰不阿親貴”,不厚此薄彼,不論資排輩。
  以上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把握各種心理效應,不斷地適應新時代要求,及時有效地改進、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才能不斷地向前發(fā)展。(本文作者系常德市七中教師)